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 第四百七十三章 冶炼

第四百七十三章 冶炼

    朱权接过那块铁矿石,入手沉甸甸的,比同等大小的石头重了不少。

    他用指甲刮了刮,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刮下来的粉末落在手心,果然是纯净的红色,没有半点杂质。

    他又看向炉口,只见一名工匠用铁钎从炉内勾出一块通红的铁块,铁块表面光滑得像镜面,没有丝毫杂质,泛着均匀的红光,连工匠的脸都被映得通红。

    工匠小心翼翼地将铁块放在旁边的铁砧上,铁砧是用整块精铁打造的,表面被锤打得发亮,另几名工匠立刻抡起大锤,大锤柄是用枣木做的,锤头泛着冷光,“叮叮当当”地砸了起来。

    锤子落下时,发出沉闷的声响,震得地面都微微发麻。

    随着锤子一次次落下,铁块逐渐冷却,颜色从通红变成银白,表面也愈发光滑,没有一丝气孔,像一块巨大的银锭,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一名老工匠凑过来,用手指轻轻摸了摸铁块表面,又用小锤敲了敲,听到“当”的清脆声响,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旁边的学徒笑道:“成了!这钢坯,能打十把好刀!”

    “这便是刚炼出的精钢坯!”

    郑和走到铁砧旁,拿起一块冷却后的钢坯递给朱权,钢坯入手冰凉,分量极重,几乎要两只手才能托住。

    而后这才试探道:“殿下您试试这硬度?”

    朱权接过钢坯,指尖能感受到钢坯表面细腻的纹路,那是被锤子反复敲打后留下的痕迹。

    他用手指弹了弹钢坯,发出清脆的“当”声,像玉佩相击,不似普通钢铁那般沉闷。

    旁边一名年轻工匠见状,连忙跑回工具房,拿来一把普通的铁刀和一块废铁,铁刀是从大明带来的,刀身已经有些生锈,废铁则是冶炼时剩下的边角料。

    “殿下,您试试便知!”

    年轻工匠说着,将铁刀和废铁递到朱权面前,眼中满是期待。

    朱权接过铁刀,手指握住刀柄,刀柄上的木纹已经磨平。

    他抬起手,用刀背轻轻砍向废铁,只听“噗”的一声,废铁上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而铁刀的刀背却被磕出了一个小坑,微微变形。

    年轻工匠见状,又连忙递过来一把用精钢打造的短刀,这把短刀的刀柄是用牛角做的,刀身泛着银白的光泽,刀刃锋利得能看到寒光。

    朱权握着短刀,只觉得刀柄趁手,他深吸一口气,轻轻将刀刃往废铁上划去,只听“咔嚓”一声,废铁被整齐地划开一道深痕,而精钢短刀的刀刃却完好无损,连一丝卷刃都没有。

    “好钢!”

    朱权忍不住赞叹道,他举起短刀,对着阳光仔细看了看,刀身没有半点瑕疵,连反光都格外均匀。

    他在北平见过最好的钢铁,也不过是能砍断铜钱,却从未见过这般锋利坚硬的精钢,若是用这样的精钢打造兵器,定能让大明的军队战力大增。

    郑和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这精钢的用途可广了!”

    他伸手摸了摸精钢短刀的刀身,眼神中满是赞叹道:“造船厂用它来打造船锚和船板的连接件,比普通钢铁更耐腐蚀,船在海里泡上三年,连接件也不会生锈,船的使用寿命能延长三年;

    火器局用它来打造火炮的炮管,能承受更大的火药压力,射程比普通火炮远五十步,还不容易炸膛;

    农田里用的农具,若是用精钢打造,比普通铁农具更耐用,一把精钢曲辕犁能用五年,耕地时还不费力气,而普通铁犁用两年就会生锈损坏,耕地时还总卡泥。”

    朱权闻言,心中愈发震撼。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精钢坯,又看了看那三座熊熊燃烧的土炉,炉口的火焰跳跃着,像一条条红色的巨龙,忽然明白了皇孙的用意。

    新洲并非只是一处海外领地,而是大明的“宝库”与“工坊”。

    煤炭与高纯度铁矿,便是这宝库中的珍宝,而冶炼工坊,便是将珍宝转化为利器的所在。

    有了这些精钢,大明的船能航行得更远,炮能打得更准,百姓的日子也能过得更好。

    朱权将精钢坯递给旁边的工匠,又问道:“这些冶炼的工匠,都是从哪里来的?”

    目光扫过在场的工匠,见有几个工匠的样貌与大明人不同,高鼻梁,深眼窝,显然是番邦人。

    郑和答道:“一半是从应天府调来的老工匠,他们在大明便是冶炼的好手,最擅长打造铁器。

    来了新洲后,又学了皇孙殿下派来的专家传授的新技法,比如如何控制炉温,如何去除铁水中的杂质,手艺比以前更精湛了;

    另一半是自愿来新洲的番邦工匠,其中有来自忽鲁谟斯的铁匠,他们最擅长打造弯刀,还有来自西洋的金属匠,懂得如何提炼纯铁。”

    他指着一个高鼻梁的番邦工匠道:“您看那位,名叫穆罕默德,是忽鲁谟斯最好的铁匠,听说新洲有高纯度铁矿,特意带着家人来的。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冶炼技巧,与大明工匠相互学习,如今这冶炼的效率又提高了不少。

    先前一座土炉一天只能炼出三十斤精钢,现在能炼出五十斤,还更好。”

    郑和继续说道:“皇孙殿下还特意从应天府调来了三万卷典籍,其中有不少是关于矿冶的图;

    比如《天工开物》里的冶炼篇章,还有前朝沈括写的《梦溪笔谈》,里面都记载了不少冶铁的好法子;

    工匠们照着图谱改进技法,还自己琢磨出了新法子,比如在铁矿里加一点锡,炼出的精钢更坚韧,不容易折断。”

    朱权走到风箱旁,热浪更盛,他的额头很快渗出了汗珠。

    只见那风箱的铁皮被烤得发烫,几名赤膊汉子正奋力拉动风箱,他们的脊梁上满是汗珠。

    顺着肌肉的线条往下淌,滴在风箱上,发出 “滋啦” 的声响,瞬间蒸发。

    其中一个汉子的手臂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从肩膀一直延伸到肘部,想来是以前打铁时被烫伤的,可他脸上却满是笑容,拉动风箱时还哼着不知名的号子,调子欢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