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麒麟殿。
晨光透过高窗,落在冰冷光滑的黑曜石地板上,映照着文武百官肃立的身影。
空气凝重,唯有御阶之上那玄色帝袍的轻微摩擦声,以及百官压抑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嬴政高踞龙榻,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
但那透过珠帘扫视下来的目光,却带着重如山岳的威压,令殿中无人敢与之对视!
丞相李斯手持玉笏,稳步出列,声音清晰沉稳,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之中。
“臣,李斯,有本奏。”
“讲。”
珠帘后传来嬴政平淡无奇,却足以定人生死的声音。
“启奏陛下。”
李斯微微躬身,条理分明地奏报。
“其一,关于郡县两级科举试。”
“各地郡试、县试已毕,名次业已核定。”
“此次共取中士子一万三千七百余人。”
“因是首次推行,各地有学之仕尚少,故人数略寡。”
“然其中不乏真才实学之辈。”
“如今,这些士子大多已动身,正陆续赶往咸阳,准备参与月后的帝都会试。”
“会试之后,便是由陛下亲自主持的殿试。”
“此乃帝国遴选人才之盛事,万民瞩目。”
他略微停顿,观察了一下御座上的反应,才继续道。
“其二,北疆三座大城。”
“九原、云中、雁门,依陛下前旨开设互市已有数月。”
“如今成效显著。”
“蛮夷各部得以换取粮食、布帛、盐铁,饱暖之欲得偿,边境争端较之往年同期,锐减七成有余。”
“且互市所征商税,数额可观,已为府库增添一笔丰厚收入,于边军粮饷补给大有裨益。”
“其三。”
李斯的声音稍稍提高。
“关于会试、殿试之命题官人选,以及具体考场规制,防舞弊章程,臣与冯去疾大人已初步议定草案,恭请陛下圣裁。”
“考题以《秦律》《商君书》为根基,严考其对秦法之理解与忠诚,兼考算术实用之能,以及经世济国之策论。”
“取中者,不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按成绩高下授以相应官职,优胜劣汰,以充实各级官署。”
李斯奏毕,持笏躬身,等待指示。
殿内一片寂静。
许多出身贵族的官员面色微变。
科举如同一条鲶鱼,搅动了他们世代垄断官位的池水,但他们不敢在始皇面前表露丝毫异议。
因为上一批有异议的,现在已经成肥料了。
而一些寒门出身的官员,或心中有才学而苦无门路者,则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期待的光芒。
珠帘之后,良久无声。
就在众人感到呼吸都有些困难之时。
嬴政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准。”
一个字,定下了基调。
“郡县取中之士,既已动身,咸阳不可怠慢。”
“李斯。”
“臣在!”
“会试之场地,由你与将作少府即刻勘定。”
“或扩建原有学宫,或另择宽敞之地,务求肃穆宽敞,容得下万人同考,且便于监管。”
“朕,要看到一场公正无弊,为国选材的盛会,而非儿戏。”
“臣,遵旨!”
李斯声音铿锵,深感责任重大
“所需钱财……”
嬴政的目光似乎扫向了掌管皇室财库的少府令。
“从少府支取。”
“帝国取士,不容吝啬。”
少府令立刻出列,躬身应诺。
“诺!臣定当全力保障,不敢有误!”
“至于建造之事。”
嬴政略一沉吟。
“仍交予将作少府章邯督办。”
“他协助帝宫之学建造有功,此事亦当迅捷稳妥。”
章邯出列,甲叶轻响,抱拳沉声道:“末将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
最后,嬴政的目光似乎穿透珠帘,落在了李斯和站在武将行列前列,一直沉默聆听的赢子夜身上。
“科举一切具体事宜,命题、防弊、阅卷、核定名次……”
“由丞相李斯与子夜,共同统筹商议决断。”
“最终方案,报朕知晓。”
这道命令让殿内泛起一阵极其微小的骚动。
让一位公子,尤其是如今权势正隆的六公子,直接参与科举选官这等国之根本大事!
其中意味,耐人寻味。
李斯神色不变,立刻躬身。
“臣,领旨。”
赢子夜亦从行列中步出,玄衣玉冠,身姿挺拔,面容平静无波,拱手行礼,声音清越沉稳。
“儿臣,领旨。”
“定当与丞相妥善办理,为帝国遴选真才。”
嬴政微微颔首,似乎对赢子夜的沉稳很是满意。
处理完科举之事,他的话题转向北疆。
“北疆互市,成效斐然,李斯,你办得不错。”
嬴政的声音里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
“边关安宁,士卒少流血,百姓得安居,方是强国之象。”
“此乃陛下圣心独运,臣不过依令行事。”
李斯谦恭道。
“传朕旨意。”
嬴政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帝王的赏罚分明。
“北疆九原、云中、雁门三城守将及戍边将士,恪尽职守,开通互市有功,赏!”
“一应士卒,赐酒肉,加发半月饷银!”
“将领依功另行叙赏!”
“陛下圣明!”
殿内武将们,尤其是与北疆有关的将领,纷纷露出喜色,声音洪亮。
“另。”
嬴政继续道。
“此三城百姓,今岁赋税减免三成。”
“令其感念帝国恩德,安心戍边生产。”
“陛下仁德!!!”
文官队列中也传出称颂之声。
这一赏一减,尽显帝王手腕,既犒劳了将士,又收买了边民之心。
“若无他事,便退朝吧。”
嬴政似乎有些倦怠,挥了挥手。
“恭送陛下!”
百官齐声躬身,直到那玄色帝袍消失在屏风之后,才敢缓缓直起身。
李斯与赢子夜对视一眼,彼此眼中都是凝重与了然。
一项关乎帝国未来格局的重任,已然压在了他们的肩上。
而赢子夜的目光则更深邃了几分。
科举,不仅是选官,更是彻底打破贵族垄断,引入新鲜血液,巩固中央集权的关键一步。
父皇将此重任交予他,其意深远。
……
沉重的朝会散去。
百官如同潮水般从麒麟殿中涌出。
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着方才陛下定下的科举大事,神色各异。
李斯快步追上走在前方的赢子夜。
这位帝国丞相此刻眉头微蹙,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恳切与凝重。
“公子殿下,请留步。”
李斯的声音压得较低,透着公务上的严谨。
赢子夜闻声停下脚步,转身看向李斯,玄衣玉带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脸上是一贯的平静。
“丞相还有何事?”
李斯拱手,语气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求助意味。
“殿下,陛下命我等统筹科举细则,此事千头万绪,关乎国本。”
“虽此前臣等已有些许草案,然诸多细节,譬如命题之深浅尺度,防舞弊之具体关卡,阅卷官之遴选与监督,乃至万名士子入咸阳后的安置调度……”
“桩桩件件,皆需谨慎敲定。”
“斯才疏学浅,恐有疏漏,还需殿下鼎力相助,共同参详。”
他这番话既点明了工作的繁重,又将姿态放低,显得极为尊重赢子夜的意见。
赢子夜目光微动,自然听出了李斯的言外之意。
他唇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力。
“丞相过谦了。”
“此事既由父皇交由你我,本公子自当尽力。”
“纸上谈兵终觉浅,不若……丞相今夜便过府一叙?”
“你我边用膳边详谈,也好将这些琐碎条目一一理清。”
李斯眼中闪过一丝放松,立刻躬身。
“如此甚好!”
“那便叨扰殿下了。”
“斯定准时赴约!”
“好,那便说定了。”
赢子夜微微颔首。
两人简短告别,李斯自回丞相府准备相关文书草案。
赢子夜则继续向宫外走去,步履沉稳。
登上马车后,他略一沉吟,便对车窗外候命的亲随吩咐道:“去,召萧何今夜入府,一同用膳。”
“诺!”
车外传来干脆的回应。
马车缓缓启动,赢子夜靠在车厢内壁,闭目养神。
嘴角却微微扬起一个深邃的弧度。
李斯精于政务律法,是执行细则的最佳人选,但他终究是旧官僚体系的代表。
而萧何,这位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能吏。
心思缜密,深知基层利弊,且更倾向于打破陈规。
有他从旁查漏补缺,甚至与李斯形成某种微妙的制衡,这场关乎帝国未来的科举大业,方能推行得更加稳妥,更符合他的预期。
今夜府中的这场晚膳,注定不会只是一场简单的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