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佩兰的方案,不仅能解决迫在眉睫的《雷雨》上演问题,更能一步到位地完成剧院升级,抢占市场先机!
路易·盖马尔与保罗·勒鲁瓦再次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断。
波尔多歌剧院的保罗·勒鲁瓦猛地吸了一口气,率先开口:“我们愿意!埃米尔,波尔多歌剧院愿意支付设计费!
并我们也愿意邀请你们的团队进行改造!”
路易·盖马尔慢了半拍,脸上瞬间闪过懊悔的神色,但仍然连忙跟上:“里昂也是!我们立刻就可以谈细节!”
埃米尔·佩兰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伸出手,用力与两人握了握:“明智的选择!
先生们,你们为各自的剧院做出了一个载入史册的决定!让我们为法兰西戏剧的未来,干一杯!”
埃米尔·佩兰从办公室的酒柜里面掏出一瓶红酒和三个高脚的水晶杯,斟上之后,三人碰杯,一饮而尽。
好酒下肚,路易·盖马尔与保罗·勒鲁瓦都放松了下来。
路易·盖马尔忽然想到了什么,问了一句:“改造完了,如果《雷雨》只来巡演一周或者两周,成本也太高了吧?”
保罗·勒鲁瓦也反应了过来,连忙附和道:“对啊,我们花上几十万法郎,总不能只演那么几场吧?”
之前莱昂纳尔的《合唱团》与喜剧院签了独家协议,在各地的巡演短则一周,长则两周。
无论一周还是两周,哪怕每天都演,票房与巨大的改造成本相比,也是九牛一毛。
虽然长期来看,剧院改造肯定会提高上座率,从而收回成本、实现盈利,但是哪个经理不想这个周期短一点呢?
埃米尔·佩兰摇摇头:“你们放心,这次的《雷雨》并不是法兰西喜剧院的独占作品!”
路易·盖马尔与保罗·勒鲁瓦眼睛都亮了起来,燃烧起熊熊的火焰:“也就是说……也就是说……”
埃米尔·佩兰点点头:“也就是说,任何剧院都可以与索雷尔先生签订演出协议,但是……”
保罗·勒鲁瓦心急得催促道:“但是?但是什么?埃米尔,你什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坦诚了?
简直像个魔鬼,一点点把我们拖进地狱的岩浆里……”
埃米尔·佩兰微微一哂,心想这还不是和莱昂纳尔学的——
想到他对自己说出这个方案的那个午后,埃米尔·佩兰还是忍不住要打个哆嗦。
这位法兰西喜剧院的院长稳定了一下心神,开始耐心地解释:“但是要想签下《雷雨》,就必须通过‘认证’!
就是剧场的舞台宽度、深度、音效、光效……等等,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完美呈现《雷雨》的演出效果——
然后经由法兰西喜剧院与‘索雷尔电气’的双重验收合格以后,索雷尔先生才会与这家剧院签订演出协议。”
路易·盖马尔与保罗·勒鲁瓦两人都听呆了,对剧院进行“认证”,并且还要“验收”……
这简直闻所未闻,毕竟有资格的不是内政部就是艺术院,现在竟然要由喜剧院和一家名字这么奇怪的公司进行。
这让两人又产生了一点犹豫……
这时候埃米尔·佩兰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今年十月份,我们会开始排演索雷尔先生的另一个新戏,是喜剧……
索雷尔先生说了,今后他的戏剧,都必须在‘认证剧院’才能上演……”
路易·盖马尔与保罗·勒鲁瓦如梦初醒,忙不迭地道:“我们签!签!该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
预算的事不用管,我会去说服市议会!那群议员只要来这里看一场《雷雨》,肯定会举双手同意!”
埃米尔·佩兰这才笑着给两人再倒上酒:“恭喜二位,只要成为‘认证剧院’,再大的投入也会很快收回的!”
三只酒杯在空中碰在一起,发出金币落袋一样的清脆响声。
————————
几乎是与此同时,远在大西洋彼岸,美国新泽西州门洛帕克,托马斯·爱迪生的实验室里。
这位以其发明和商业头脑闻名于世的大人物,正对着一封刚刚翻译出来的电报,罕见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实验室里弥漫着金属、油料和各种试剂的独特气味,周围是忙碌的助手,以及正在测试中的各种设备。
爱迪生将电报纸递给他的私人秘书塞缪尔·英萨尔:“看看这个,塞缪尔!来自巴黎!
‘索雷尔电气’公司,一笔订单,5000枚电灯,还有相应的整套电路系统!
巴黎那边没有这么多备货,所以他们直接联系了我们!”
塞缪尔·英萨尔接过电报,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也露出惊讶之色:“5000枚!这……这确实是笔大订单!
老板,好像这是第一笔达到5000枚这个数字的订单!天啊,‘索雷尔电气’,是什么来头?”
爱迪生兴奋地搓着手,在摆满仪器的工作台旁踱步:“‘索雷尔电气’什么来头?莱昂纳尔·索雷尔,那个作家!
喜剧院上次就采购了1500枚!他的新戏剧《雷雨》在巴黎引起了轰动,舞台上大量应用了我们的电灯系统!
灯光,能跟着剧情变化而变化!真是个天才的想法!”
他转向英塞尔,眼神发亮:“这个年轻人,他懂得什么是未来!
他明白电灯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可以为戏剧创造氛围,塑造情绪!
这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他用力挥了一下手,向自己的年轻助手发出指令:“给巴黎回电!立刻!告诉索雷尔先生,我们非常荣幸与他合作。
为了表示对他远见卓识的赞赏,也为了推广电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我们愿意给‘索雷尔电气’一个相当优惠的折扣价格!
同时,询问他们是否需要我们额外派遣技术人员提供维护。我们要确保这批灯,在巴黎亮得漂亮,亮得持久!
对,就这么办!另外再发电报给巴黎公司的查尔斯·弗格森,让他尽快签约!”
塞缪尔·英萨尔迅速记录下要点,转身离去。
爱迪生独自站在实验室中,手里捏着那封电报,仿佛捏住了通往欧洲广阔市场的一把钥匙。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在巴黎成功的示范效应下,来自欧洲乃至全世界剧院、酒店、富豪宅邸的订单将如雪片般飞来。
他忍不住再次赞美道:“这个法国年轻人,不仅是个作家,更是个懂得利用技术创造奇迹的聪明人!”
他不知道的是,这笔巨额订单的背后,不仅仅是法兰西喜剧院的成功改造,更将是里昂、波尔多,乃至所有法国剧院即将掀起的电气化改造浪潮。
而“索雷尔电气”这个名字,很快就会给他带来全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