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881年的初夏,一种新的时尚,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着这座时尚之都的年轻一代。
圣日耳曼大道上,午后阳光正好。
让-皮埃尔,一位家境优渥的律师之子,正匆匆赶往位于左岸的一家知名咖啡馆,参加朋友们的小型聚会。
他精心打扮,穿着最新的窄领修身外套,擦得锃亮的皮鞋踏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为了显得庄重,他特意租用了一辆装饰华丽的双轮轻便马车前往。
然而,当他抵达咖啡馆门口,优雅地走下马车时,却发现自己成了朋友们目光的焦点——
只是这“焦点”带着毫不掩饰的揶揄和嘲弄。
咖啡馆外的露天座位上,他的四位朋友早已到齐。
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围坐在桌边,而是随意地倚靠或坐在几辆闪闪发光的“索雷尔1型自行车”上。
那些自行车有着统一的亮色漆面和优雅的菱形车架,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显得那么轻盈、现代、时尚。
留着两撇精致小胡子的埃米尔第一个喊道:“看看是谁来了!”
他穿着方便的诺福克夹克和灯笼裤,脚上是皮靴:“我们尊贵的让-皮埃尔先生,还坐着他的‘中世纪遗物’呢!”
另一位朋友,查理,用脚轻轻一蹬,骑着自行车灵巧地滑行到让-皮埃尔面前。
他绕着他和他那辆略显笨重的马车转了个圈,车轴辘发出轻快的“嗡嗡”声。
“亲爱的让-皮埃尔,难道你没听说吗?马车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了!只有老古董和婴儿才需要它。看看这个!”
他拍了拍自己自行车的皮革坐垫:“这才是自由!这才是速度!”
让-皮埃尔的脸瞬间涨红了,他试图辩解:“路上太塞了,我的马车在圣马丁大道……”
第三位朋友打断了他:“我们都是骑‘索雷尔1型’,你坐‘敞篷马车’,怪不得你塞车!”
这位朋友也骑上自己的自行车,转了两圈后放开了双手,虽然有些摇晃但成功了,引得一阵小小的喝彩。
“‘索雷尔1型’可不会塞车!它能带你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绕过所有拥堵的街道。
瞧瞧你这身打扮,坐在密不透风的马车里,简直像要去参加凡尔赛宫的宫廷舞会!
我们是年轻人,我们不是那些老头子!”
埃米尔在一旁用夸张的怜悯语气“补枪”:“而且,你错过了多少乐趣啊!我早上从布洛涅森林一路骑过来——
风拂过脸颊,阳光穿过树叶,你能闻到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而不是……”
他皱了皱鼻子,指向马车和马匹:“……这种味道。说真的,让-皮埃尔——
如果没有一辆‘索雷尔1型’,在现在的巴黎,你简直没法出门见人。”
车夫似乎也感受到了这无声的羞辱,有些不自在地挪动了一下身子。
让-皮埃尔看着朋友们脸上那种优越感和嘲弄,看着他们身下那些代表着“现代”“自由”“时髦”的自行车……
一股强烈的窘迫感涌上心头。
他之前也听说过这种新式自行车,但总觉得那是杂耍或者工程师的玩意儿,远不如马车体面。
此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巴黎时尚的风向标,已经彻底转向!
他强撑着面子,嘟囔了一句:“这东西……安全吗?我看那些‘高轮车’才够气派……”
查理嗤笑一声:“高轮车?那玩意儿除了让你摔断脖子和显得滑稽之外,还有什么用?
‘索雷尔1型’才是最合理、最安全的设计!看看这高度,双脚随时可以着地。
看看这链条传动,比蹬那个大轮子省力多了!索雷尔先生打造的杰作,和他的《雷雨》一样动人!”
最终,让-皮埃尔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咖啡馆,他已经成了朋友当中的异类,“乡下人”。
朋友们兴奋地讨论着下次骑车去枫丹白露森林远足的计划,而他只能默默地喝着咖啡。
他已经下定决心,明天就托关系,尽快弄到一辆“索雷尔1型”自行车!
他绝不能容忍自己在下一次聚会时,再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类似的场景,在巴黎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
穿着“安东尼”款式衣服的时髦青年,骑着闪亮的“索雷尔1型”自行车,成群结队地出现在香榭丽舍大街、皇家宫殿广场、塞纳河畔。
他们按动车把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叮铃”声,宣告着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到来。
马车在他们面前显得迟缓笨重,“高轮车”更显得落伍和滑稽。
拥有一辆“索雷尔-标致1型”自行车,已然成为巴黎时髦青年不可或缺的身份象征。
————————
圣安东尼郊区的“标致兄弟五金制造厂”,此刻正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繁忙与喧嚣之中。
曾经,这里主要生产的是胡椒磨、咖啡磨、锯条、弹簧……机器运转声是规律、平稳的。
但如今,工厂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被注入了兴奋剂。
机械加工区,车床、铣床、钻床轰鸣不止,将粗坯加工成精致的零件。
最后的组装线上,一辆辆“索雷尔-标致1型”自行车,在工人们熟练的操作下逐渐成型。
空气里全是金属、润滑油、汗水以及橡胶特有的气味。
厂长办公室内,年轻的阿尔芒·标致,正被幸福的烦恼所包围。
他的办公桌上,电报、信函、订单簿堆积如山,几乎将他淹没。
原本,按照与莱昂纳尔达成的初步协议,标致工厂生产“索雷尔1型”自行车,采用的是代工模式。
标致按产量收取费用,品牌和专利属于莱昂纳尔一方。
工厂之前的生产线,每月能稳定生产一二百辆,虽能保本,但利润微薄,前景并不明朗。
然而,《雷雨》的成功上演,一切都变了。
订单像决堤的洪水,从巴黎的所有地方飞来!
短短几天内,工厂接到的订单总量已经突破了三千辆!
阿尔芒·标致不得不紧急下令,停掉了利润稳定的胡椒磨、咖啡磨等生产线,将全部人力、物力投入到自行车。
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两班倒,机器几乎二十四小时不停歇。
但即便如此,面对不断涌入的新订单,阿尔芒感到一阵阵眩晕。
他知道,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投入更多资金,招聘更多工人,购买更多设备。
而这需要更稳定、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以及更多的资金和话语权。
就在他对着满桌订单抓耳挠腮之际,秘书通报,公证人德拉鲁瓦克先生到了。
阿尔芒像看到了救星,几乎是冲出去迎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