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西安的距离可不算近,大明第一位太子朱标就倒在这条路上。
不过,现在已经很少人走这条路,无论水马驿还是马驿都差不多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还不如绕北京走运河,胆大点走黄河进运河更快,当然母亲河变后妈了,死得也快。
三月中,孙承宗接到了南京的通知,准他南下陛见。孙承宗安排了好几天,才带着王嘉胤南下。
这个悍匪终于得到了朱慈炅的亲笔手书:有胆来见!
王嘉胤和手下高迎祥等人简单商量了下,王嘉胤就决定单枪匹马下南京了。当然,他走得比较轻松,不用怎么走,孙承宗为他安排了囚车。
孙承宗的督标可不简单,他是阁老督师,辽兵、湘兵、晋兵、五军营全直属他的麾下。不过南下时,他只带了一千人,如果不是有王嘉胤,他甚至只想带一两百人。
孙承宗的随行部属有翰林侍诏、行军参谋茅元仪,督营参赞杜应芳,督营副将马科,骑兵参将祖宽。
四月底,孙阁老的大队人马耗时三十四天终于进入南直隶。不过,从濠梁驿到南京还要走八天。他花费的这些时间,如果使用天启车船从运河来往两京,都能走好几个来回了。
不过没有人能管得到孙阁老,他爱怎么走怎么走。
大明太祖建立起来的驿站制度,差点在朱慈炅继位之初毁掉,不过现在还好,虽然处处破旧,但驿兵的待遇大大提升了,精气神都不一样的。
尤其是濠梁驿和一省之隔的王庄驿区别更明显,南直隶的濠梁驿竟然能安置下孙阁老的上千人马,那怕他们借了民房,也非常不简单。
王庄驿的人把孙阁老一行当成瘟神,濠梁驿的人看他们的眼神都放光,热情得简直不像话。可不是吗,这是大业务啊,濠梁这个破地方居然能天降富贵,礼赞孙阁老!
进入南直后,孙承宗一行都突然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尤其是到达红心驿后。红心驿有个千户所,但是驻守的却是新六卫中的镇岳卫,原来的屯卫早已经消失了。
红心驿的驿丞身着一种孙承宗都没有见过的白色官服,精神得很,他将孙承宗的士兵安置到了千户所,千户所虽然破败,但镇岳卫只有五百人,他们还是有营房可以临时借住的。
没见识的陕兵看着镇岳卫有些眼红,他们人人带甲,刀枪锃亮。有人想买,结果得到一个暧昧的笑容。
他喵的,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你居然想要老子的命,哪里来的贼兵?况且,你那一袋碎银子怎么回事,我们用银元了。
红心驿附近还有居民,孙承宗刚刚安顿下来就听到手下惊报,有民聚集。孙承宗吓了一跳,他在陕西最怕的就是居民聚集,立即带人查看。
但这些居民男女老少都坐得整整齐齐的,还有几个白衣官服的人维持秩序,一座石台上,点了一只大火把,一个同样白袍的年轻官员拿着两张纸就上台了。
驿臣屁颠屁颠的跑到孙承宗面前。
“阁老也来听报?”
孙承宗已经看出这些居民聚集是官方组织的了,默不作声的点点头。
宣令官很快开口。
“二十一日,陛下在武英殿接见了一百位南直优秀宣令官。说句题外话啊,我们凤阳的刘醒身刘宣令也在这百人之列,他是本官的同窗。”
下面起哄。
“小张宣令怎么没评上?”
小张宣令大怒。
“安静!陛下接见时作出了重要指示:宣令官是大明最基层的官员,是大明这座巨大宫殿的砖石。地基不稳,房倒屋塌,每一名宣令官都要有大明主人翁的精神,你们——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就是大明的工作没做好。
你——我们是中枢和百姓之间的桥梁,我们不仅仅要认真严格的传达宣讲中央的政令和指示,更要理解学习这些这些政令和指示的精神,要有全局意识,长远意识。
陛下指出,我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上传下达,我们也要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把他们的诉求告诉中央。各部州府都要重视民间民情,要及时纠正我们行政过程中的缺陷错误。上下一心,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大明。
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和南京吏部尚书钱士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刘廷元,天工院和内廷的官员参加了接见和恳谈。
会后,陛下在武英殿宴请了与会宣令,此次宴会,除了昭武卫提供的海鱼,还有从身毒国买进的大米。宣令官们也向陛下进献了南直各地方的小特产。
说句题外话啊,刘宣令准备的是我们凤阳的花鼓。”
孙承宗神情严肃,沉默不语。倒是身旁的茅元仪微笑开口,
“这个事,《朕问》倒还没有说。”
杜应芳也笑道。
“《朕问》是半月刊,这应该是《通报》的内容吧。更详细,更快,也就是前天的事。”
却听台上的小张宣令又开口了。
“户部和皇庄联合发布的消息啊,我们这谷雨后种红薯更合适。”
下方立即吵开了。
“这帮庸官怎么现在才说?”
“是啊,我们都种了怎么办嘛。”
小张宣令有点慌。
“不要紧,要是有空地,再移栽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注意理藤就是了。明年我们谷雨后再种,今年最多收成差点。”
“这么重要的事,南京那帮当官的不当回事,误了农时能是小事?”
“就是,要让陛下知道,罚他们!”
小张宣令连忙答应。
“本官会上报的,不过皇庄也一直在研究新的种植技术,他们才开始一年,有些失误,大家也要理解。”
“不理解!我们陛下在这件事上花了很多钱的。”
“我们种地都听他们的,他们失误,大家跟着一起失误。必须要严惩!”
小张宣令连忙表示赞同。
“这事,大家记住就是了,明年一定不要错了。
下面我们宣讲大家最喜欢的《泰六论法》,今天我们胡尚书痛批了所谓名士说的禁止燃烧秸秆一事,他说大明坚决不能有这样的法令,哪怕皇店司的煤堆成山。
《名士治国,国色必臭》,这真是一篇雄文!”
孙承宗回转驿站,没有再听胡应台的雄文。这个小小的红心驿,给了他极大的震撼。皇帝不再高高在上,但神性反而更强了。
在南直,所有乡民都知道朱慈炅,都知道他们有个四岁的小皇帝,而且皇帝的权威与日俱增,皇权的影响力,遍布每个村落。
但官员却不好做事了,那怕只是迟到一点,民间也是一片骂声。
这一夜,大明次辅辗转反侧,不知何时入睡的,直到一片童声将他吵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