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孔家风波的尘埃落定,朱由校难得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
果不其然,正如他所预料的那般,关于科举内容改革的争议在朝堂内外持续发酵,一时间沸沸扬扬。
不过这些争议大多集中在一些中层官员之间,尚未波及到真正的中枢决策层面。
如今大明的权力中枢格局颇为耐人寻味,自周嘉谟被罢黜后,内阁仅剩文华殿大学士方从哲与武英殿大学士李邦华二人共掌机要,而朱由校却迟迟未添新阁臣,有意让这两位老臣相互制衡。
六部之中,黄克瓒等守旧派固守成规,王在晋等中立派观望,随波逐流,毕自严、徐光启、熊廷弼等由朱由校提拔的务实派官员则牢牢攥住财、礼、兵三部实权;
再加上出自系统翰林院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顾昭、大理寺少卿等要员点缀其间,看似山头林立,实则整个朝堂的权柄已尽在朱由校掌控之中。
即便手握系统翰林院源源不断输送的官员,朱由校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有意识地控制着传奉官的任用数量。
毕竟以少数亲信协助掌控朝堂,推进改革的进度实属无奈之举,但若大量任用传奉官占据朝廷要职,势必会堵塞正常的晋升通道。
唐末的黄巢不就是由于权贵垄断仕途,屡试不第,最终愤而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千古名句,揭竿而起,发现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更容易,一度掀翻了整个大唐的统治。
而且如今的大明朝堂上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而不是只听一人号令的傀儡朝堂。留些不同声音,反倒能让朕看清路走得对不对。
就像他之前所说,他来到大明,是想让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的任务重新变得鲜活,想让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无声坚守、挣扎的忠臣良将、仁人志士重新散发光芒在这煌煌盛世。
前几日,方从哲与李邦华联袂求见,刚踏入暖阁,方从哲就颤巍巍地跪伏在地:
“陛下,老臣年逾七旬,精力不济,近来处理政务愈发吃力,恳请陛下恩准老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李邦华也躬身附和:“陛下,科举改革争议日盛,老臣等虽竭力调和,却难平众议,还请陛下定夺。”
朱由校扶起方从哲,见他额头沟壑间满是疲惫,心中了然——这是跑来跟朕谈条件来了。
“两位爱卿,这是为何,朕还要指望两位老大人为朕排忧解难!”
“陛下,老臣近日收到各地学子联名上书。寒窗苦读三载,如今科举改制,许多士子准备的经义文章突然不作数了。那些寒门子弟,全家省吃俭用供其读书,就指望这一朝金榜题名......”
李邦华也躬身补充:“臣等深知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但寒门士子确实艰难。许多人连赴京赶考的路费都要东拼西凑,如今又要重新准备策论、算学,实在是力不从心。”
朱由校闻言,不禁想起前世那些备战公考的同窗。寒门学子的艰辛,他再了解不过。但他更明白,改革最忌半途而废,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就绝不能后退。
他沉吟良久,终于开口:“二位爱卿所言极是。但科举改革关乎国本,绝不能因噎废食。”见两位老臣面露难色,他话锋一转:
“朕也知天下士子因科举改革心有不安,况且贸然变更考试内容确实有伤天下士子之心,索性于明年加开一届‘恩科’。
凡赴考士子,百里外者路费皆由内帑承担,再放宽录取名额三成——如此,既能广纳贤才,也能安士子之心,元辅以为如何?”
方从哲与李邦华齐齐一怔,他们本来只是想过来做做样子,以安抚朝堂众人之心,可没想着真的能够改变陛下的想法,毕竟当今天子行事,虽然年少,但是自有章程。
确实是没想到,陛下竟然真的有所理解,‘恩科’乃帝王殊恩,不仅能平息争议,更能让天下士子感念皇恩。
“陛下恩威并施,既坚持革新,又体恤士子,实乃万民之福!”两位老臣齐声称赞。
果然“恩科“的消息一经传出,朝堂上的争议之声果然渐息。那些原本激烈反对的文臣们纷纷转变口风,盛赞陛下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实乃圣明之君。
不然怎么办?陛下都让步了,而且还说要开恩科广纳贤才,这可是天大的恩典,你要是再蹬鼻子上脸,到时候陛下直接不开科举,恐怕真要激起天下士子的公愤了。
至于关于礼部尚书的人选,朱由校翻遍官员名册,最终还是把目光落在了现任礼部左侍郎顾秉谦的名字上。
此人乃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右侍郎,资历深厚,在士林中也算有些声望。
更重要的是,朱由校记得前世史载——这位看似温文尔雅的老臣,实则是个为权势不择手段的“软骨头”。
特别是天启二年,七十一岁的顾秉谦携子跪拜魏忠贤,声称“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
这种将亲子降为魏忠贤孙辈的行为,彻底突破了士大夫的伦理底线,向阉党证明其毫无道德负担。不仅让魏忠贤确信其忠诚,更使其在阉党内获得“苍髯儿”的特殊地位。
在朱由校看来,用这等为权势不择手段之人作为推行新政的利刃,反倒最为稳妥。为了保住权位,顾秉谦必会死心塌地抱紧自己的大腿,尽心竭力办事。
所以有时候在朱由校看来,作为一个皇帝,眼中又怎么能有绝对的对和错,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严嵩、徐阶谁好谁坏?
康熙皇帝难道不知道那个和珅是个大贪官?
为君者岂会不知孰忠孰奸?然而有时明知是奸佞之臣却仍要任用,无非是因为这样的人既好用又易掌控,生死荣辱尽在皇帝一念之间。
既已做出决定,朱由校随即命魏忠贤传召顾秉谦。
他需要亲自见见这位即将上任的礼部尚书,既要施恩,也要好生敲打,让这把利刃既锋利,又不敢反伤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