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57章 帝国的文教

第357章 帝国的文教

    “顾爱卿,教化乃“治国安邦之根本、人伦秩序之基石、民风淳朴之源头,你在礼部任职多年,想必对国朝文教之事颇有心得,可否为朕解惑?”

    顾秉谦心中稍定,知道前面是陛下的考校,现在才是真正进入正题,当即整肃衣冠,从容应答:

    “陛下以教化喻国本,实乃至理名言。臣在礼部二十余载,亲历文教兴衰,深知其关乎国运。太祖高皇帝虽起于寒微,却深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道,开国之初便定下崇儒重教之基。”

    他略作停顿,见皇帝神色专注,便继续详述:“我朝自洪武肇始,便极重教化。洪武八年,太祖下诏‘天下立社学’,明令‘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同时确立府、州、县三级官学体系: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县设县学,开历代未有之系统官学规模。”

    “至永乐年间,此制更臻完备。”顾秉谦如数家珍,“全国有官学一千二百余所,卫学二百余所专教武官子弟;社学之数,更如星罗棋布,遍及城乡。”

    “有意思。”朱由校忽然插话,眼中闪过思索之色,“如此说来,我大明早已建立起从京城到地方的完整教化体系?”

    “陛下明鉴。”顾秉谦躬身道,“不仅如此,生员名额亦有精细规制。礼部根据地方人口、赋税核定:府学廪生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

    (廪生可领官府补贴,岁给米六石;额外录取者称增生,名额与廪生相当却无补贴;再额外录取称附生,无名额限制。这便是‘廪—增—附’三级体系。)

    朱由校听得入神,不禁暗叹太祖朱元璋真乃一代雄主。在元末战乱的废墟之上,竟能构建起如此缜密周详的教育体系。

    虽以数百年后的眼光审视,其中不免有其时代局限,然在当日,能有这般制度设计与远见卓识,已堪称旷世罕有。

    顾秉谦察言观色,见皇帝兴致正浓,语气渐沉:“然自成化以降,情形渐变。民间书院开始兴盛,多由致仕官员、地方名士倡办。此类书院初时确也育才无数,讲学论道,蔚然成风。然近年来,其弊渐显,鱼龙混杂,已非昔日纯粹向学之所。”

    他略一斟酌,“其中一些书院,假讲学之名,行结党之实。无锡东林书院便是其中典型。其门前所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看似胸怀天下,正气凛然,实则暗藏干政弄权之心。”

    “各地书院往往相互声援,师生以门户相标榜,以学问为党争之具,渐成朋党之势,干预朝政,淆乱视听。此风若长,实非国家之福。”

    “更严重的是,”他神色愈发凝重,言语中透出深切的忧虑,“自嘉靖以来,官学衰败之势,触目惊心。多地官学学田被地方豪强巧取豪夺,教谕俸禄常年拖欠,以致师道不存,尊严扫地;因经费匮乏,学舍多年失修,梁柱倾颓,窗牖破败,难以为继;卫学停办近半;至于太祖当年苦心推广之社学,更是十不存一。”

    言及此,朱由校心中也是一惊,细细想来,历史上的大明卫所曾是何等的人才渊薮,堪称支撑帝国半壁江山的基石。

    文官之中,如力挽狂澜的张居正出自荆州卫,督师蓟辽的孙承宗出自保定右卫,刚正不阿的袁可立出自睢阳卫;抗倭名将戚继光出自登州卫,俞大猷出自漳州卫,镇守边陲的麻贵出自大同右卫,孙传庭出自山西振武卫,忠烈殉国的卢象升出自南京鹰扬卫。

    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其背后无不有着卫所与卫学的深刻烙印。而今,这曾培育出无数栋梁之才的重要途径,竟凋零衰败至此,思之岂不令人扼腕?

    “如今天下教育多赖私塾,然师资良莠不齐,贫寒子弟无力就学。富者延名师,岁费百金;贫者就学于落第秀才,所学有限。长此以往,贫者愈无以进学,富者独占教化之利,教育之道,已然失衡。”

    暖阁内一时寂静,朱由校伫立窗前,望着宫墙外隐约可见的街市,神情复杂。

    他想起前世那些为教育资源不均而呐喊的人们,没想到在大明,这个问题同样如此尖锐。

    “国子监现今如何?”皇帝缓缓转身,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国子监,虽编制俱全,监生众多,然近年亦多流于形式。监生来源复杂,有凭真才实学考入的举监,有地方推荐的贡监,有凭祖荫入读的荫监,还有捐资入学的例监。

    来源既杂,心思各异,潜心向学者十中无一,学业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他措辞委婉,但朱由校已然听懂了弦外之音——国子监的框架虽在,但内里早已空疏,别指望能从其中选拔出多少经世致用的真才了。

    朱由校缓步走回御座,手指轻叩龙椅扶手,看着眼前这位刚刚还惶恐不安、急于撇清关系的礼部侍郎,此刻却能侃侃而谈,将国朝文教利弊剖析得条理清晰,心中不由对此人评价略有改观。

    “此人虽热衷权势,德行有亏,然其才学阅历,确也深厚。若驾驭得当,未必不能成为推行新政的一把利器。”

    片刻沉默后,他忽然问道:“顾秉谦,今日召你前来,是朕有意擢升你为礼部尚书,总揽科举革新与全国文教振兴事宜。此任关系国本,千钧之重,你可愿担当?”

    顾秉谦心中狂喜,面上却愈发恭谨,重重叩首:“臣顾秉谦,蒙陛下天恩,信重若此,敢不竭尽驽钝,肝脑涂地以报!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推行新政,振饬文教,虽万死而不辞!”

    “肝脑涂地倒不必。”朱由校抬手示意他起身,语气陡然转沉,“但你要记住,礼部是朕推行文教改革的门户,容不得半分懈怠与私弊。朕给你五年时间,你需为朕完成三件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