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77章 勋贵们的机会

第377章 勋贵们的机会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熊廷弼,这位因辽战之功封侯的兵部尚书,是朝中少数真正懂兵事的大臣,此时俨然成了众人的主心骨。

    熊廷弼沉吟良久,缓缓道:“水战与陆战截然不同,非比拼士卒勇猛便可取胜,战舰大小、火炮威力,才是决胜关键。”

    “我虽未曾指挥过海战,但听闻西夷战船虽数量不多,火炮却颇为犀利,射程远在我军旧式火炮之上。再加上海路遥远,我军劳师远征,士兵水土不服、补给线绵长,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之险!”

    这时,一直沉默的徐光启也开口,语气也是颇为凝重,

    “我曾与西洋传教士多有往来,得知西夷极擅远洋航行,其战船可跨万里重洋;现今我军所用的红夷大炮,便是仿制其火炮改进而成,虽不及陛下军器局新造之火炮犀利,但其火炮之精良,仍不可小觑。”

    “更要紧的是,西夷盘踞南洋多年,熟悉海域潮汐与港口地形,我军水师初涉南洋,怕是要吃地形不熟的亏。”

    众人闻言,心中更是沉了半截。连熊廷弼和徐光启都如此不看好,此战前景着实令人担忧。

    “二位大人所言极是。”毕自严接着说道,“如今国库虽略有盈余,却经不起长期战事消耗。一旦战事开启,户部怕是独木难支。”

    “陛下少年天子,血气方刚,此次决策,想必是对万历三十一年吕宋惨案耿耿于怀,欲为万民报仇。”

    “然则国事重大,不可单凭一时意气行事。此时大举兴兵,恐动摇国本。不如我等一同面圣,劝谏陛下暂缓用兵,待新政见效、国力充盈之后,再图南洋不迟。”

    “好!事不宜迟,我等这就入宫面圣!”熊廷弼性子急躁,当即起身就要往外走。

    “熊尚书稍安勿躁。”一旁沉默许久的内阁首辅方从哲抬手阻拦,语气沉稳,

    “司礼府刘公公那边刚刚派人过来,说陛下三日后要在乾清宫召开小朝会,届时不仅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们也要参加。”

    “陛下既已定下朝会,我等此时贸然求见,恐难入圣听。不如等到朝会之时,再一同陈述利害,或能使陛下回心转意。”

    “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众人面面相觑,“陛下召见那些勋贵做什么?”

    “自陛下当众诛杀成国公,收回京营兵权后,这帮人可以说是老实的像鹌鹑一样,为了保住自家的爵位,将各自有些的子辈送进武略院进修?”

    方从哲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陛下此举,怕是另有深意。或许......是想借勋贵之势,为远征之事立威,或是要进一步整饬军务。无论如何,三日后的朝会,恐怕都不会太平。”

    文渊阁内再次陷入寂静,大臣们脸上皆布满忧色。

    他们可不知道朱由校手中有系统助力,更不知道福建水师的真实战力,但仅凭过往经验判断,这场席卷东南与南洋的战事,无异于一场豪赌。

    正如方从哲所说,勋贵们接到旨意后,各府邸内也是一顿鸡飞狗跳。

    英国公府后花园,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光影。

    张维贤斜倚在铺着软垫的躺椅上,目光落在面前两个身姿挺拔的少年身上——长子张之极、次子张之振。

    看着他们日渐魁梧的身形和眉宇间多出的几分刚毅与沉稳,身上的那身武略院制式武袍衬得他们愈发英气勃发,他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

    自从去年响应陛下旨意,将两个儿子送进帝国武略院深造以来,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这两个曾经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竟似脱胎换骨般,再不见往日的轻浮模样。

    他可是打听清楚了,那武略院的教习和教官,都是陛下从龙骧军、天枢军、天策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宿将和百战老兵。这些人眼里只有陛下,只知遵旨行事,对学员的要求可以算得上是严苛。

    每日寅时起身,先练两个时辰“弓马膂力”,骑射、举重、攀爬样样不落;上午习读各类兵书,听教官讲解历代战例;

    下午要么是“骑术”“技击”实操,刀枪棍棒皆要精通,要么是“火器演放”,从燧发火铳到弗朗机炮,需亲手演练装卸、瞄准、发射;

    晚上还要进行“布阵推演”,用沙盘模拟战场局势,常常到深夜才能休息。

    那些锦衣玉食惯了的勋贵子弟哪里吃过这种苦,纷纷哭着喊着要退学,结果被武略院按“逃兵”论处,要军法处置。

    最后还是几位勋贵亲自跑到陛下面前求情,才得以法外开恩,但陛下也放下话来:“再敢有退缩者,直接降爵削籍!”

    那几个勋贵子弟回家后差点被打得半死,若不是怕影响在武略院的课业,怕是真要被打残了。

    想起陛下当初的那句话,“他们既生在勋贵之家,享受帝国的资源与特权,便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只要他不是个残废,朕便能将他们锻造成一柄柄保家卫国的利刃!”张维贤不由感慨万千。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大明开国以来,勋贵曾手握兵权、荣耀无限,可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先祖张辅等一众勋贵精锐战死沙场,勋贵集团元气大伤、青黄不接。

    而后文官集团趁势崛起,出了个于少保这样的狠人,将兵权收归兵部,此后文官掌兵渐成常态,勋贵们却逐渐沦为“圈养的富贵闲人”,空有爵位却无实权。

    而陛下登基后,不仅不猜忌勋贵,反而恨他们不争气,专门设立武略院培养勋贵子弟,这分明是要给勋贵一条重新崛起的路。

    这不禁让他这位老将的心也热了起来,为了不辜负这份机遇,张维贤收起了往日的闲散,重拾祖传的兵书与战策,每日研读至深夜;

    甚至放下英国公的身段,亲自登门拜访天枢军、天策军的几位宿将,请教战场指挥、阵法排布之道,姿态谦逊得不像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