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的几条主要的大街上,都有写着“东北军招募点”木牌。附近一直都是排着长龙,挤满了攒动的人影。
棉帽檐上结着冰碴的北平学生、裹着补丁棉袄的山东汉子、操着一口醋味的的山西工人,形形色色,南腔北调的人们挤在一起,呵出的白气可以化成一片雾。
人群西侧,一群穿着靛蓝粗布短打、腿缠青布绑腿的青年格外显眼,他们是从广西来的。
“你好,我们是来当兵的。”一个小个子青年凑过来,他叫韦铁牛,广西柳州人。他冻得通红的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三十多个广西同乡的身份证明。
说话间,一个穿着东北军军装的战士,走了出来,他扯着嗓子喊“各位乡亲,登记按省份来!广西来的这边排队,我们会有专门的人员给你么能做登记,往前站!”
这位战士接过韦铁牛这些人的证件看了看,又问道“都是广西来的?”
“是的。”韦铁牛说道“我们都是坐火车来的,从北平转道承德,绕了一大圈,才到的沈阳。李宗仁司令给我们报销了路费。”
“欢迎,欢迎。”战士伸手向后一指“我们有广西战士专门的接待处,你们往后走,有你们的同乡接待你们。”
韦铁牛和三十几个同乡顺着指示的方向朝后面走去,果然看到有专门的广西籍战士接待点,一位穿着东北军军服的中校军官正笑意盈盈的看着韦铁牛等人。
“都是乡亲老表吧?”这位军官用着广西话说道“我叫樊虎,桂林的。在东北军司职中校参谋。”
“老表,我们都是柳州来的。”韦铁牛听到亲切的乡音,顿时围了上去。
“参谋长派我来这里,专门负责接收广西的乡亲们。”樊虎说道“我现在就给你们报名。”
“老表,我们广西来了多少人了?”韦铁牛问道。
樊虎算了算“桂林的,梧州的,南宁的,百色,玉林。加起来有七八千了。有的兄弟已经训练个把月了,你们算是晚的了。”
韦铁牛眼睛一亮,转身对着身后的广西同乡们扬声喊“都跟上!按出发时的队伍排好,一个都不能少!”话音刚落,人群里立刻响起整齐的音答,三十多个青年迅速排成三列。韦铁牛跟在樊虎身边,忍不住小声问“虎哥,你说咱们这趟来,能真的打上鬼子不?”
樊虎声音低沉的说道“当然了,张汉卿总司令和荣真参谋长现在可是每天都盼望着我们这些新兵加入到战场呢,小鬼子可不是好打的,每天在前线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
走到登记桌前,负责登记的文书抬头一看,见樊虎身后跟着的青年个个眼神坚定,忍不住站起身“填表吧。”
韦铁牛说道“长官,我们一共来了三十五人,都是自愿来抗日的,没一个孬种!您放心,不管是扛枪打仗,还是抬担架、运弹药,俺们都能干!”
文书笑着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登记表“填完之后,跟着樊长官去领军服吧,这是参谋长特别交代的,你们广西战士不用等待分配,统一集中成军。”
他刚说完,人群里就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挤了过来,是一位广西姑娘叫做黄阿妹。她手里抱着个布包,被寒冷的冬季给冻的脸红红的,她道“长官,俺也想报名!俺虽然是个姑娘,但俺会做饭、会包扎,还能跟着大家一起扛东西!”
文书愣了愣,看向樊虎。韦铁牛笑着解释“长官,这个阿妹是俺们村的,家里是祖传的中医,她爹让她跟着来,就是想让她给大家治个小病、包扎个伤口。她人小力气大,路上帮着抬行李,一点都不含糊。”
黄阿妹赶紧点头,从布包里掏出个小药箱“您看,这是俺带的草药和绷带,都是治跌打损伤和冻伤的!”
樊虎见状,点了点头说道“就分配到医疗那边去吧。”
文书当即在登记表上添了黄阿妹的名字“好!抗战救国不分男女,只要有抗日的心,都是好战士!”
登记完,樊虎中校带着同乡们去领军装。军装都是崭新的,大家按照自己的衣服尺码都领完了合适的军装,军靴,军帽。
武器都是沈阳兵工厂制式的辽十三式步枪,按照威力和先进性来说,要和鬼子步枪主力持有的三八大盖持平,只是枪内没有子弹,需要训练作战时候才配发。
韦铁牛拿起步枪掂量了一下,忍不住夸赞道“真是好东西啊,比俺们在村里拿着的破猎枪好多了!”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个戴眼镜的青年走了过来,是原南宁师范的学生陈继文。他手里拿着一张上海的报纸,声音有些激动的说道“铁牛哥哥,我刚才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上海的大作曲家,把赵登禹将军大刀队杀鬼子的英勇事迹,给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我刚才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唱起来真带劲!”
“是吗?你也教我们唱一唱!”韦铁牛说道。
陈继文清了清嗓子,唱道。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可能是陈继文唱的声音洪亮,又感情丰富,他的周围迅速围上了一批爱国青年,有的人在问这个是什么歌曲,是谁写的,能不能教给他们。
陈继文不厌其烦的,拿着报纸解释道,并且热情的教给每一个想学的青年,歌曲简单,朗朗上口,有多人听了一遍就能唱出来,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大街小巷,传到全国各地,成为了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