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一叶知秋:龙城故事 > 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起点新作为

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起点新作为

    图书馆六楼,601馆长办公室。

    秋日午后的阳光,经过百叶窗的精细切割,在光洁的深色办公桌面上投下一条条明暗相间的光带,如同律动的琴键。空气里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沉静气息,混合着桌上那杯绿茶氤氲出的淡淡清香。盛莉端坐在宽大的办公椅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正凝神阅览着桌上摊开的一份文件。文件的红色眉首上,省教育厅的字样格外醒目,标题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的指导意见》。她的手指偶尔划过纸面,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笃笃笃——”几声沉稳而克制的敲门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盛莉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请进。”

    门被轻轻推开,陈秋铭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依旧穿着那件常穿的浅蓝色立领夹克,灰白的头发梳理得整齐,只是眼神比初到图书馆时更多了几分沉潜与专注。他站在门口,没有立刻进来,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盛馆长,您这会儿方便吗?我有点工作上的事情想向您汇报。”

    “秋铭啊,快进来,坐。”盛莉脸上立刻露出笑容,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顺手将桌上的文件往旁边挪了挪,腾出空间,“打扰什么,正等着你来聊聊呢。怎么样,来馆里这几天,还适应吗?”

    陈秋铭迈步走进,在椅子上坐下,腰背自然地挺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这是一个既放松又保持警觉的姿态。“谢谢盛馆长关心,适应得挺好。同事们都很照顾,安河桥和李炬更是老熟人了。”他顿了顿,切入正题,“是这样,盛馆长,我利用这两天时间,对档案科的工作进行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科里的四位干事,白杨、张明玉、秦兴佳、程鹏,我都分别谈了话,也深入到校史馆和档案库房实地看了看。”

    “哦?”盛莉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示意他继续。她注意到陈秋铭的眼神里有一种熟悉的光彩,那是他在法律系处理学生问题时常常流露出的、属于侦查员的敏锐和投入。

    “可以说,我们档案工作的基础底子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档案库房的管理,条目清晰,存放规范,几位干事也都尽职尽责。”陈秋铭先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也变得更为沉稳,“但是,通过调研,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形成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想向您汇报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盛莉眼中赞赏之色更浓,她一边说“秋铭你这工作作风很扎实啊,适应角色很快”,一边从办公桌一侧拿过一个深蓝色封皮的笔记本。那笔记本的封皮上,还清晰地印着“龙城市纪检监察干部学院”的字样,显然是她在纪委工作期间参加培训或会议时发的。她翻开本子,拿起一支笔,目光期待地看向陈秋铭:“快说说,有什么好的提法?咱们图书馆就是需要你这样有想法、肯干事的同志。”

    陈秋铭组织了一下语言,条理清晰地开始阐述:“第一点,是关于校史馆的。我仔细看了校史馆的建设和布展,内容详实,脉络清晰,硬件建设上应该说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存在感’太弱了。”

    他微微蹙眉,仿佛又看到了那栋红砖小楼里的寂静与蒙尘:“很多师生,甚至包括我来学校一年多了,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或者知道了也从没想过要进去看看。它就像一位饱读诗书却沉默寡言的老人,独自守在角落,无人问津。前两天,我尝试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学生代表参观活动,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同学们看了那些记录学校峥嵘岁月的老照片、泛黄的文献,反响很热烈,都表示对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增强了。”

    他看向盛莉,目光恳切:“所以我认为,校史馆不应该只是一个静态的陈列室,更应该成为一个动态的文化育人平台。我建议,以后我们应该主动走出去,多和工会、教师工作处、学生工作处、团委这些部门合作,搞一些常态化的参观活动。比如,可以要求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时,分批次全员参观校史馆;新入职的教师,第一课也可以放在校史馆。让了解校史、感悟传统,成为每一位龙大人的必修课。”

    盛莉一边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一边点头,但同时也提出了现实的困难:“秋铭,你这个想法真的很好,站位高,也切合育人实际。但是,”她停下笔,抬头看着陈秋铭,语气带着一丝无奈,“你也看到了,我们档案科满打满算只有四名干事,本身还有大量的基础业务工作。校史馆那边,最大限度也只能轮流安排过去两个人值班。如果按照你的设想,这么多部门、这么多人分批次来参观,光是讲解和接待的压力,现有的人力就根本应付不过来啊。总不能让你我这个馆长、科长天天泡在馆里当讲解员吧?”

    “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了。”陈秋铭似乎早有准备,他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笑意,“我们不能只盯着馆内这点人手,要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资源——学生。”

    “学生?”盛莉若有所思。

    “对,学生!”陈秋铭肯定道,“我建议,以我们图书馆的名义,发起组建一个学生社团。名字可以叫‘校史馆志愿服务团’或者类似的。然后在全校范围内,招募那些对学校历史有兴趣、有热情、愿意参与公益服务的同学。我想,以龙大学子的素质和对学校的感情,肯定会积极踊跃报名的。有了这个社团,我们就可以系统地培训学生讲解员,让他们承担起大部分的日常讲解和导览工作。同时,场馆的日常维护、活动组织、宣传推广等等,也都可以吸纳学生志愿者参与。这不就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人员压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吗?这是一种双赢。”

    盛莉听着,眼睛越来越亮,忍不住轻轻拍了一下桌面:“好主意!秋铭,你不愧是做过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就是有点子,能想到借助学生的力量!这个想法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沉吟了一下,补充道,“不过,我觉得既然要成立一个社团,业务范围可以更广一些,不能只局限于为校史馆服务。我们图书馆其他科室,其实也都需要学生助理和志愿者。不如就把社团定位为‘图书馆志愿服务团’,统筹为整个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支持,这样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也能更全面地锻炼学生。”

    “盛馆长考虑得更周全,‘图书馆志愿服务团’,这个定位更好!”陈秋铭立刻表示赞同,“那这件事……”

    “我回头就和团委那边沟通一下,”盛莉接过话头,“只要符合社团成立规定,我们就尽快把架子搭起来,把招募通知发出去。你来牵头负责具体的筹建和后续管理,怎么样?”

    “义不容辞。”陈秋铭郑重地点点头。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而且,下个月就是学校30周年校庆了。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我们可以主动向校庆组委会建议,甚至策划一些专题活动,邀请校领导、集团领导、还有返校的知名校友代表参观校史馆。这不仅能瞬间提升我们校史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的一次隆重回顾和宣传,意义非凡。”

    “对啊!”盛莉兴奋起来,“校庆大会是重头戏,但我们完全可以依托校史馆办出有自己特色的活动!这个思路好,我下午就去向延校长请示,争取把这项内容纳入校庆整体方案!”

    初步设想得到了馆长的肯定和支持,陈秋铭备受鼓舞,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汇报第二点想法:“第二,是关于档案基础业务方面的。我仔细查看了学校的综合档案室,整体管理还算规范,但也发现了一些细节上不够到位的地方。比如,部分档案盒标签书写不够统一规范,个别档案目录索引更新不及时,温湿度记录存在偶尔的漏记现象等等。这些我都已经当场向档案管理员成相扬同志指出来了,他也表示会立刻着手整改。”

    盛莉有些惊讶地看着他:“秋铭,你还懂档案管理业务?这些细节问题,不是内行很难看出来。”

    陈秋铭谦逊地笑了笑,解释道:“盛姐,不瞒您说,我自己过去在新州老单位的时候,也兼过一段时间的档案管理员。那时候认识了一位在档案局工作的朋友,他没少给我普及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加上来到这个岗位后,我赶紧恶补了一下《档案法》和相关的行业规范标准,所以算是略知皮毛,顶多算个‘二把刀’。”

    他话锋一转,提出建议:“正因为看到了不足,也深知档案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所以我建议,我们是否可以向上申请,搞一个专门的业务培训班?邀请省里知名的档案专家,或者高校档案专业的教授过来,给我们系统地培训一下档案管理的最新理论、规范要求和实操技能。这不仅能让我们的专职档案员充电提升,对确保学校档案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安全也至关重要。”

    “这个主意非常好!”盛莉立刻表示赞同,她又在笔记本上记了几笔,“业务培训必须抓起来。专家我来联系,省档案协会那边我有几个熟人。到时候不只你和档案科的同志们要参加,我和曲馆长,只要时间允许,也都要去听一听,学习学习。”她思路拓展开来,“而且,我看不能只限于我们图书馆内部。各院系、各部门负责档案管理的同志,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很有必要把他们也集中起来培训一下。”

    陈秋铭顺势接过话头:“是的,盛馆长。我在调研中发现,各部门、各院系的档案归档工作,确实存在不少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归档范围不清、保管期限划分不准、整理质量不高等等。这直接影响了后续档案的接收和利用。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履行好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近期开展一次针对全校各立档单位的档案工作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并限期督办落实。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提升学校整体档案管理水平。”

    “很好,很好!”盛莉连连点头,“业务指导和监督本来就是我们档案部门的规定职责,过去可能强调得不够,或者执行力度不足。你这刚来就抓住了要害!就按你说的办,我和延校长报告一下,争取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发个通知,我们牵头组织,尽快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你先拿一个详细的检查方案和标准出来。”

    “好的,我尽快准备。”陈秋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被信任和赋予重任的充实感。他略微整理了一下思绪,说出了第三个,也是他思考更深远的想法:“第三点,我觉得我们的档案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还应该更主动一些,向‘研究型’、‘智慧型’方向发展。”

    他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在凝视学校的历史长河:“我们学校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不算长,但也绝不短,足以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传统。我想,我们是否可以依托档案科,或者联合宣传部、高教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一个专门的校史研究小组?深入挖掘档案宝藏,系统梳理学校3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办学理念的演变、师生校友的奋斗故事,甚至是一些值得铭记的教训。在校庆30周年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尝试提炼、概括出我们‘龙大精神’的核心内涵。这无论是对于凝聚师生共识、传承校园文化,还是对于塑造学校未来的精神风貌,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盛莉听完,沉默了片刻,脸上露出了极为赞赏和欣慰的表情。她放下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深深地看向陈秋铭:“秋铭啊,你这几个想法,一个比一个深入,一个比一个有格局!尤其是这最后一点,挖掘历史、提炼精神,这已经超出了常规档案工作的范畴,指向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更高层次。”

    她思考着说:“成立研究小组,这是个方向。我看,可以邀请一些刚刚退休不久、对学校感情深厚、又熟悉情况的资深老教授、老领导参与进来,他们本身就是活的校史。再加上我们馆里有心做研究的年轻同志,组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团队。这个项目,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图书馆向校庆献礼的重点项目来抓!”

    “我就是一些粗浅的想法,具体操作还需要盛馆长您来掌舵。”陈秋铭谦逊地说。

    “哎呀,秋铭,”盛莉感慨地摇了摇头,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桌上那份省教育厅的红头文件,“你可真是我捡到的宝啊!看来我们图书馆,特别是档案工作,又要有一番新的作为了!”

    她将那份文件向陈秋铭的方向推了推:“你看,省里刚刚下发文件,专门强调要加强高校档案工作,这说明上级对此越来越重视了。我听说,集团和学校层面也正在研究,可能考虑要提升档案工作的管理规格,优化机构设置。”

    陈秋铭心中一动:“提升规格?您的意思是?”

    “很可能不久之后,档案科就不再是科级单位了,”盛莉压低了声音,但语气肯定,“学校层面在讨论,是否将其升格为‘档案管理中心’,如果成真,那作为负责人,可就不只是享受科长级待遇,而是实实在在的副处级领导岗位了。”她意味深长地看着陈秋铭,“你刚来,就展现出这样的能力和视野,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好好干,你有这个实力!”

    陈秋铭闻言,心中波澜微起,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是吗?那我可不敢想。无论机构怎么变,把眼前的工作做实做好,才是根本。”

    “对,就是这个心态!”盛莉赞赏道,“脚踏实地,目光长远。秋铭,我看好你。今天谈的这几项工作,你尽快形成详细的书面方案给我。我们一步步来,把它们都落到实处!”

    “是,盛馆长。那我先回去准备了。”陈秋铭站起身,向盛莉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看着他挺拔而沉稳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盛莉重新拿起那份省厅文件,又看了看自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又充满期待的笑容。她知道,将陈秋铭调到图书馆,或许阴差阳错地,为这个看似平静的“清水衙门”,注入了一股强劲而充满生机的活水。

    窗外,秋阳正好,天高云淡。陈秋铭走在返回606办公室的走廊上,步伐坚定而有力。新的岗位,同样是挥洒理想、实现价值的舞台。他仿佛已经看到,那座寂静的红砖小楼,那些沉睡的档案卷宗,即将因为他的到来和努力,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与活力。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心中充满了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