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哈哈哈,大周 > 第52章 此计必成

第52章 此计必成

    郭荣率领大军出发了。

    王著等人也启程了。

    此次奇袭幽州的“总指挥”赵匡胤也带领部队出发了。

    但奇怪的是赵匡胤此次并没有带上他的弟弟赵匡义与幕僚赵普!

    偌大的行在大营,此时俨然成了大周北伐的临时“政务中心”。

    对于郭宗训来说,这平静的日子终究还是太短暂了。

    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帮老爹郭荣逃脱历史上的那一劫所带来的成就感,便投入了紧张的后勤与政务之中。

    没办法,既然决定要托举老爹,就必须竭尽全力。

    老爹啊老爹,若是这次真能完成你的理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你日后可得好好报答我……

    说实在的,相对于后勤,他对政务其实还熟悉一些。

    不过好在有宰相魏仁浦这样的后勤“大拿”在,再加上他的学习能力本就比较强,所以在众人的惊诧中,也很快就上手了。

    陛下有言,若有事,可全凭太子决断!

    故而,在这个远离大周的这个行在里,俨然已经有了六岁太子监国的势头。

    六岁监国,说出去根本就没人相信,但大周的的官员,特别是此次随军北伐的一众文武来说,却早已欣然接受了。

    五月初四,内阁三位宰相奏议新降之地的归属问题。

    郭宗训直接以老爹郭荣的名义将瓦桥关改为雄州,割容城、归义二县隶属。

    将益津关改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县隶属。

    便下诏征发滨、棣二州丁夫修筑霸州城池。

    五月初五,有奏报称北汉正在集结兵力,郭宗训当即八百里急令昭义节度使李筠进攻辽州。

    这些部署都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有的,郭宗训甚至都不用费脑子,直接照抄就行。

    但他知道,接下来的幽州决战,顶多说是可以借鉴一些历史案例,但绝没有作业可以抄!

    所以只能七分靠自己,三分靠天意……

    三天后,定州节度使孙行友奏报,已攻下易州(今河北易县),并擒获契丹易州刺史李在钦,并已将其送往行在。

    这的确是个好消息,但郭宗训并不意外。

    因为历史上孙行友的的确确轻松拿下了易州。

    郭宗训又当即下令,让其务必率军全速前进,助赵匡胤等人拿下涿州,并将易州缴获的粮草尽快运往前线。

    另外他也指出了不少目前后勤供给、粮草输送的问题,并做了适时的优化。

    殊不知,他这一切当机立断的决定,也再一次让内阁的三位宰相都暗自惊叹:

    幼主胸有丘壑,异日登极必冠九州……

    此时,距离幽州城一百二十公里的固安城墙上。

    郭荣极目西北,目光灼热,神情严肃。

    即便远处是层峦叠嶂,可这次北伐最重要的目标——幽州城,似乎就在他眼前一般,

    对于此次北伐,他早就反反复复思考过无数遍。

    其实他也知道,辽国若集结全部兵马与自己正面对决,自己的确很难取胜。

    虽然通过这些年的南征北战、不断改革,他对大周军队如今的战斗力是充满了信心。

    而且如今大周兵锋正盛、士气如虹。

    但总体兵力的差距就在那里摆着,而且契丹骑兵向来极难对付!

    如今自己虽然兵不血刃地杀到了幽州城,但也正是因为自己奇袭的成功,导致辽国那位“睡王”竟突然清醒,甚至还要率军亲临幽州。

    双方皇帝亲征,决战幽州,定然会是一场兵力全出的血腥鏖战。

    他虽然毫不畏惧,甚至很想与辽国决战,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理智告诉他,这场鏖战,就算自己能赢,也一定会是惨胜,一定会元气大伤。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当然还是趁辽国援军赶来之前,拿下幽州城!

    从理智层面来说,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这也是为何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心腹爱将赵匡胤提出的“调虎离山”计策。

    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来,这个计策的确是最好的。

    而且他相信,以赵匡胤的能力,一定能助他成功拿下幽州!

    至于好大儿提出的据涿州以困幽州,待幽州有变……

    唉!

    只能说神童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收敛心神,他当即下令让士兵们大张旗鼓地搭桥,摆出一副迫不及待要攻打幽州的姿态!

    而另一边。

    在大军行至固安于涿州正中间的地段时,“总指挥”赵匡胤作出了又一次部署。

    他让韩通等人先率领小股部队攻城,不用等定州节度使孙行友孙行友的大军。

    这让韩通觉得很不爽,甚至认为赵匡胤是故意让他去送死。

    可没办法,谁让是他主动求人家赵匡胤带他捞点功劳呢?

    而且还是太子爷的命令!

    韩通心里这个苦啊……

    但这次他是真的错怪人家赵匡胤了。

    因为对于赵匡胤而言,此次“调虎离山、突袭幽州”的计策必须成功!

    在他的计划中,攻打涿州只是鱼饵。

    甚至连身在固安的大周皇帝郭荣也是鱼饵!

    涿州毕竟是幽州的门户,又是重要的粮道枢纽。

    幽州城的辽军自然会无比重视。

    但他并不能确定幽州城的辽军会不会直接派兵救援涿州。

    万一幽州守军铁了心要固守幽州,无视涿州被攻呢?

    那他的计划岂不是彻底泡汤了?

    因此,为了保证能成功引出幽州的那股精锐守军,必须两个鱼饵同时进行:

    首先,郭荣在固安故意大张旗鼓搭桥,做出一副迫不及待要决战的样子,在最大程度上迷惑幽州辽军。

    让幽州辽军以为大周皇帝是要毕其功于一役,集中全部力量进攻幽州,给他们制造出危机感。

    为了加强这种危机感,他还请求郭荣亲自写劝降书送到幽州城内。

    甚至还与郭宗训不谋而合,派遣人员潜入幽州城制造恐慌。

    于此同时,让韩通先率领小股部队攻击涿州城。

    这样就能让辽军以为大周之所以派小股部队进攻涿州,只是为了骚扰涿州,避免涿州出兵救援幽州。

    也从侧面愈发验证了大周是要在辽国援军赶来之前,集中全部力量进攻幽州。

    不然,这么重要的粮道枢纽,为何不直接先大军进攻占领,反而只是派一小股部队进攻呢?

    韩通的第一次攻城当然会失败!

    至于他会不会战死,不重要!

    为了此次拿下此次北伐最重要的目标——幽州,连大周皇帝郭荣都愿意主动为饵,他一个韩通有什么资格拒绝?

    随后,便由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率领大部队继续再次攻打涿州。

    势头必须比第一次猛,但也要控制好火候,不能出现太多伤亡,而且也必须失败!

    如此一来,幽州辽军肯定会开始怀疑自我:

    大周不是要全力攻打幽州吗?

    怎么在第一次攻打涿州失败后,又派了大部队去攻打涿州?

    而且接连两次进攻涿州都失败,说不定还会让幽州辽军以为大周军队的战斗力不行!

    随后,等定州节度使孙行友的大军到,再发起第三进攻。

    这个时候,幽州辽军肯定会反应过来,以为大周皇帝根本就不是要集中全部力量进攻幽州!

    他真正的目的是制造进攻幽州的假象,让幽州不敢出兵救援涿州。

    而且,攻打涿州的军队一次比一次多,到后面大周禁军两大体系的最高将领都去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身在固安的大周皇帝肯定是在虚张声势,用以掩盖其攻打涿州的真实目的。

    换句话说:大周皇帝身边根本就没有多少人!

    若此时能派兵偷袭固安,活捉大周皇帝,那可当真是不世之功啊!

    而且,即便幽州辽军能克制这种建立奇功的欲望,他们也有可能选择另一个方案,派兵袭击围攻涿州的周军后背。

    与涿州守军一起前后夹击周军!

    对于幽州辽军而言,不论他们选择哪种方案,总比捂着眼睛、堵上耳朵,一心困守幽州要好得多!

    可只要他们出了幽州城,等待他们的就是各种伏击!

    更是赵匡胤亲自率领心腹部队对空虚的幽州城发起突袭。

    进而,只留孙行友、韩通部围困涿州,其余部队会都会第一时间调转方向,围攻幽州……

    而这,便是赵匡胤此次“调虎离山”的一整套方案!

    这套方案赵匡胤打磨了无数遍。

    在他看来,这套方案是目前最有可能在辽国援军赶来前拿下幽州的方案。

    而这套方案的关键就是赌人心,赌幽州守将萧思温的心!

    他要赌幽州守将萧思温面对极致的恐慌时,会不会胆怯?

    要赌萧思温在发现大周接连进攻涿州失败后,会不会轻敌?

    也要赌萧思温在发现大周真实目的是进攻涿后,会不会因为心态的大起大落而失去理智?

    更要赌萧思温面对活捉大周皇帝这样的不世之功会不会迷失自我?

    在反复推敲无数次后,他确定萧思温一定会!

    没错,一定会!

    这次北伐的首功也一定是自己的……

    正如赵普曾对绝命毒师赵匡义所说,赵匡胤不是赌徒,他从不信奉“赌”这个字!

    而这套方案,对他而言,与其说是赌,倒不如说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计策!

    天时:自然就是大周皇帝郭荣正决心收复燕云十六州时,辽国那边的皇帝却是个昏庸的“睡王”!

    地利:当然就是本属汉地的燕云十六州!

    人和:不只是失地百姓对大周北伐的民心所向,更是陛下对他甘愿以身为饵的信任!

    所以,此计必成!

    幽州势在必得……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这一整套计策的确很高明!

    殊不知,若是咱们的那位太子爷知道了这套计划的详细步骤,肯定也会竖起大拇哥,赞一句:

    “然并卵……”

    原因无他,只因幽州守将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萧思温!

    至于为何他会鼎鼎大名,当然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他有个女儿,名叫萧燕燕!

    而此时。

    幽州城南京留守府内。

    一个与大周太子郭宗训同为六岁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了书房内。

    却见案前的中年男子正盯着案上的一副画神色忧郁、止不住地摇头叹息,小女孩一溜小跑趴在中年男子腿上,抬着那张可爱动人的小脸,眼睛眨啊眨,像是会说话。

    “耶耶,您怎么了?”

    “是谁惹您不高兴了吗?”

    中年男子看向他心爱的女儿,将她抱在自己腿上坐着:

    “燕燕乖,耶耶没事!”

    “马上就要打仗了,你可千万别乱跑哟……”

    小女孩像是没听到,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桌上的那副画,忍不住问道:

    “耶耶,这是什么?”

    “没什么,只是你明扆(耶律贤小字明扆)表哥遣人送来的一幅画而已……”

    “咦,画上的这人骑的马怎么没有马鞍,他会摔下来的……”

    闻言,中年男子愣了愣,随即看向那副画。

    下一刻,竟猛地瞪大了眼睛……

    ……………………………………

    说明:

    1、耶律贤字贤宁,小字明扆,又作明记。

    关于小字,契丹人的小字通常在幼年时期就已确定。例如,辽太宗耶律德光,“字德谨,小字尧骨”,其小字在出生后便已存在。再如辽景宗耶律贤和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庆,生于保宁五年(973年),小字普贤奴,或曰菩萨奴,也是在其幼年时就有了小字。

    契丹小字是契丹人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契丹大字不同,它是一种表音文字。小字的使用在契丹社会中较为普遍,上至皇帝、贵族,下至普通契丹人都可能有小字。

    2、关于萧燕燕:

    萧燕燕即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是辽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辽萧太后。

    没错,著名的“澶渊之盟”便是她的杰作!

    《辽史・后妃传》记载:“圣宗嗣位,年方冲幼,后(萧绰)承遗命摄国政,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评价为“辽朝最杰出的统治者,她将辽朝带入了鼎盛时期,其政治智慧与领导力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极为罕见”。

    欧阳修《新五代史》)称其“牝鸡司晨,私通大臣,失太后之仪”。

    明清史学家(如《续资治通鉴》)也多以“女祸”评价,认为她“以私德乱朝政”。

    立场不同,评价不同,但不管怎么样,她都是我国古代史上“少数能以个人能力推动时代进步的女性统治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