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扛着炸药包……
郭宗训哼着小曲儿,精神抖擞地随大军进入涿州城。
他当然知道老爹郭荣是在帮自己军中立威,但如果此次幽州拿不下来,那就真的辜负老爹的一片苦心了!
嗯,父子齐心,其利断金!
郭宗训不再想别的,全身心投入到后续的部署中。
原本还打算让韩通去部署,因此特意给了韩通锦囊。
可不曾想,老爹如今让自己当三军统帅,而且在背后给自己撑腰。
既然如此,那锦囊就当做是送给韩通的纪念品吧!
所有的部署本都统一手抓……
进入涿州后,郭宗训甚至都不曾歇脚,当即带着人巡查了涿州的城防。
加固城防、统筹物资、建造攻城器械……
这些在他脑海里早已反复打磨无数遍的操作都被推进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紧盯这些部署的进展,静待那位“睡王”的到来!
至于幽州最后能不能顺利拿下,还是那句话:尽人事、知天命……
殊不知,他的这些操作却让大周皇帝郭荣愈发欣赏:
若说之前的计策都只是动动嘴皮子,可现在真到了处理实际事物的时候,这六岁的小家伙竟也表现地如此完美!
甚至不用自己提醒就能面面俱到!
不只是郭荣,就连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也再一次刷新了对郭宗训的认知:
之前,他只觉得郭宗训有着远超常人的头脑,但陛下让郭宗训以六岁之身统领三军,他实在有些不看好。
还是那句话,行军打仗毕竟不是儿戏,任何疏漏都可能导致无数将士白白牺牲,甚至可能直接影响战争结果。
可现在看来,自己的顾虑简直就是多余!
什么是神童?
那就是无所不精……
一念至此,他突然想起昨晚这个临时都统单独约见自己时说的话:
“姑父,把您留在训儿身边一起守涿州,您不会有意见吧?”
“姑父,不瞒您说,去西北阻击辽国援军固然有机会立下奇功,但涿州才是此次计划的根基所在,只有您这样老成沉稳的大将帮训儿镇守涿州,训儿才放心啊!”
“姑父放心,训儿可以向您保证,此战若能成,姑父殿前都点检的位子将无任何人可以撼动……”
这些话让张永德感动不已,殊不知,这两年因为赵匡胤的起势,他早已感觉到自己这个位置迟早会易主。
说不担心那是假的,可让自己去为此做些什么,也实非自己所愿!
如今,小小年纪的郭宗训不仅一口一个“姑父”,对自己尊敬有加,更是暗中对自己颇为照顾。
上次纳降瀛、莫两州,若不是这小家伙帮自己出主意,自己怎能被陛下重重赏赐?
甚至自己都能感觉到,上次过后,不少人都对自己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次,既然小家伙如此说了,自己又怎能不尽全力?
至于赵匡胤那边……
嗯,还是一样,都保持好关系就行了!
殊不知,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的心理已经与之前有了微妙的变化……
而与此同时。
正在向北急行军的“黑大王”——侍卫司都指挥使李重进,也不约而同地回想着昨夜郭宗训单独见他时的场景。
“之前表叔忙于军务,训儿也忙于内政,实在没多少机会私下拜见表叔,还望表叔见谅!”
“表叔,训儿想让您去西北阻击辽国援军,不知您是否愿意?”
“表叔,实不相瞒,此次北伐事关重大,训儿能信任的也只有像您这样的自家人。”
“敌军西北路援军很有可能是辽国皇帝亲自率领的,其难度也只有让您这样骁勇的将军去,训儿才能放心。”
“此去路途凶险,表叔一定要保重,即便任务不能完成,也决不能受伤。”
“训儿向您保证,若成,您必定是此次北伐的首功,即便不成,训儿一定亲自为您请功!”
“训儿知道这些年父皇的重心基本都放在殿前司了,训儿已经建议父皇,待此次北伐后,便全力整顿侍卫司,倾尽资源将侍卫司打造成我大周最锋利的尖刀……”
回想着这些话,李重进突然笑了出来,喃喃道:“臭小子,首功不首功的倒是其次,算你还有良心,还记得我这个表叔……”
于是,他的目光充满了期待:
若真能倾尽资源整顿侍卫司,当真是一件美事……
想那殿前司的前身不过只是御前班直,而那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明明与自己这个侍卫司都指挥使是同级别的。
可如今,因为陛下的整顿,与那赵匡胤的异军突起,侍卫司的风头早已被殿前司彻底压住了。
更他娘可恨的是,在不少人眼里,他张永德竟然比自己还高半级!
凭什么?
你张永德是先帝的女婿,老子还是先帝的外甥呢!
谁他娘的还不是皇亲国戚?
论血脉,老子比你张永德还亲好吗……
当初咱俩一同受先帝所托辅佐陛下,同为辅政大臣,可如今你他娘的凭啥压老子一头?
我是功劳比你少吗?
一念至此,他突然再次喃喃道:“好侄儿,你可一定要说到做到……”
殊不知。
比起张永德,郭宗训其实对李重进更有好感。
因为历史上李重进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后,不仅没有接受赵匡胤的安抚,甚至密谋反宋,消息泄露后,他又直接起兵,最后兵败,携全家自*焚于扬州城!
历史资料证明,此人对大周、对郭荣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史料记载此人过于刚愎,甚至有可能就是他诬陷张永德谋反。
郭宗训实在不确定此人会不会服自己!
更不确定,如果历史上郭荣死后,赵匡胤没有陈桥兵变,那此人会不会也来一场兵变,夺取皇位……
不然的话,郭宗训肯定会把他当做心腹。
不过现在倒是无所谓,毕竟有老爹郭荣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生病,有老爹在,不担心他不服自己。
自己也可以好好拉拢这个“表叔”了。
而他之所以一直没有私下拜见李重进,也确实是因为北伐一开始的时候,李重进并没有随郭荣一起,而是直到瀛、莫两州投降后才率军从淮南一带赶来。
而他那个时候又正为避免老爹郭荣像历史上那样生病而紧张,既没有心思,也没机会私下接触。
后来就开始攻打幽州,李重进又被当时的“总指挥”赵匡胤安排出去了。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郭宗训知道李重进与张永德早有矛盾,史书上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二人一直在暗中较劲……
话说此时。
除了大周禁军的这两大统领在想着咱们的太子爷郭宗训,还有一个人对他也是念念不忘!
“兄长,这太子实在太过分了!”
“竟然让你这个殿前都指挥使驻扎固安,还让你沿水道向东北进发阻击辽国援军。”
“这不摆明了把你排挤在外,让你捞不到功劳吗?”
赵大没好气地白了眼自家弟弟:“你懂什么?”
“这是我自己争取的!”
赵匡义愣了愣:“你自己争取的?疯了吗……”
赵大现在对赵匡义是越来越没耐心了,像看白痴一样瞥了眼赵匡义,甚至都懒得和他说话。
于是赵匡义只能悻悻看向赵普,赵普捋捋胡须,微笑道:“若跟随太子殿下守涿州,明公更捞不到功劳!”
“单独行动才是最好的,若真有机会攻下幽州城,明公说不定能拿个先攻的功劳!”
赵匡义皱了皱眉:“好像是这个道理……”
此时,赵普来到赵匡义身边,轻声问道:
“明公,您说之前韩通说太子是因您私交的事情针对您,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啊?”
赵匡义也不由地竖起了耳朵。
赵大缓缓道:“他能让韩通提前攻下涿州,那就说明这些话就是太子故意让他告诉我的!”
闻言,赵普皱了皱眉:“所以,太子这是故意在提醒您,他知道您私交一事?”
赵大点点头:“以太子那深不可测的心思,只怕他不止知道私交的事……”
赵匡义瞬间瞪大了眼睛:“看吧,我就说过他肯定知道兄长你结义的……”
话音未落,赵大便喝道:“滚!”
赵匡义狠狠白了眼赵大:“滚就滚……”
见状,赵普叹息道:“那我们就更危险了!”
赵匡胤深深看向赵普:“你是不是觉得我太优柔寡断了?”
赵普摇摇头:“属下知道,明公从不是优柔寡断之人,更不是赌徒,明公目光之长远,绝不允许赌!”
赵匡胤脸上露出了感动的目光:“知我者,则平也……”
五月中旬。
在经历了几次伏击战后,辽国的那位“睡王”耶律璟终于率领大部队来到了幽州。
幽州的守军也瞬间暴涨十多万!
更是集结了耶律挞烈为首的等一众辽国大将!
一时间,幽州的守军士气大振,幽州的契丹人更是将久久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然而。
此时却有一个人惴惴不安、诚惶诚恐!
幽州行宫的议事大厅内。
所有幽州官员全都静静地看向站在大厅中央的那道身影,目光复杂,大气都不敢出。
此人正是南京留守兼兵马都总管萧思温!
只见他低着头,恭敬地站在原地,衣领已然被汗水浸透。
因为在他面前的主位上,坐着的正是辽国皇帝耶律璟!
“说说吧!”
“涿州为何会丢?”
萧思温猛地一怔,当即跪倒在地,颤抖地说道:“陛下,臣的确有想过救援幽州,甚至都已经拟好了作战方案。”
“可臣再三思量后,还是觉得不能冒险,涿州虽然是幽州门户,又是重要的粮道枢纽,但幽州可是我大辽南京所在。”
“万一周军有阴谋,故意引我军出击,那幽州岂不……”
正说着,耶律璟突然冷笑一声:“阴谋?”
“什么阴谋?”
说着到此,他突然猛地站了起来,将一团纸狠狠砸向萧思温的脸,暴喝道:
“你好好看看,这就是你所谓的周军阴谋……”
面对砸来的纸团,萧思温本能地想躲,但还是用脸接了下来。
等他打开一看,却直接僵在了原地……
……………………………………
说明:
1、关于李重进:
李重进(约 919 年-960 年),沧州人,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母为郭威四姐福庆长公主),五代十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武将之一。
李重进出身将门,自幼随郭威征战,因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被称为“黑大王”。郭威称帝后,他凭借外戚身份与战功,历任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等禁军最高职位,成为后周“开国元勋”级人物。
郭威临终前,特意命李重进向养子柴荣行“君臣之礼”,以定名分,此后便一直忠心跟随柴荣南征北战。
显德六年,在柴荣生病后,认为其长期掌管侍卫亲军,对郭宗训即位是一个巨大威胁。因此,柴荣虽让李重进仍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但将其晋升为归德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即 “使相”,同时外调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使其远离中央权力核心。
2、关于李重进反宋: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后,李重进计划与北方的泽潞节度使李筠南北夹击赵匡胤,派亲信翟守珣前往联络。然而翟守珣早已被赵匡胤收买,将密信转交朝廷,并按赵匡胤授意谎称“李筠不可信”,成功拖延李重进出兵时间。四月,李筠按原定计划起兵反宋,因孤立无援于六月兵败自*焚。而李重进因翟守珣的误导,直至九月才以“诛逆贼赵匡胤,复立郭氏”为口号,在扬州正式起兵。但最终在赵匡胤的亲征督战下兵败。李重进携全家自*焚于扬州城,其亲信及族人被宋军处决。
没错,这个李筠就是文中,郭宗训让其攻打北汉辽州的李筠。
3、《续资治通鉴长编》评价其“重进守薛公之下策,昧武侯之远图,凭恃长淮,缮修孤垒。无诸葛诞之恩信,士卒离心;有袁本初之强梁,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急攻亦取,缓攻亦驭。”
《涑水记闻》载其“重进,周太祖之甥也,有膂力,善骑射。世宗时,屡立战功,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祖受禅,重进不自安,遂反。然其起兵非为己利,实欲复周室耳。”
《五代史补》称“李重进之叛,非其本意,实太祖猜忌逼之。重进素忠周室,及太祖代周,重进以甥舅之亲,手握重兵,安得不疑?其反也,乃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