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人在知否:执掌天下 > 第179章 上柱国,镇国公,皇宫设宴

第179章 上柱国,镇国公,皇宫设宴

    辽国,上京,临潢府。

    宣政殿内,耶律洪基身穿契丹皇室常朝袍,眉头紧锁,面上带着一抹担忧。

    “短短数月,交趾覆灭。”

    “昔日也是雄踞南疆的一股势力,竟落得如此境地,当真是不可思议。”

    “南朝,不可同日而语啊!”

    站在下首之处的耶律乙辛沉声道:“陛下,交趾覆灭的关键,便在南朝的火器与火药。”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继续加派工匠破解南朝火药的配方与炼制之法,加紧仿制火器。”

    “若任由南朝独占此等利器,日后我大辽边境必遭大患。”

    此时的他已署理太师一职,手握重权,战时可奉诏调遣大军,权势倾动朝野。

    前来攀附行贿的官员络绎不绝,耶律乙辛对此亦是来者不拒。

    凡对他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之辈,无不大力荐举,平步青云,还有一些秉持忠信,性情耿直,不肯同流合污的大臣。

    尽数被他的排挤打压,贬谪至苦寒边地,甚至罢官夺职。

    其中,耶律仁先已被贬至南京留守,改封晋王,远离权力中枢。

    耶律洪基看向他,沉默片刻,点头道:“说的有理,此事就交由太师你来办吧。”

    “所需的人力物力,可从国库调拨,务必尽快有所成效。”

    “臣遵旨!”耶律乙辛躬身领命。

    心中暗暗寻思着,太子耶律浚已经十余岁了,不出意外,再过个六七年就会开始亲政。

    而自己若能掌控朝中火器的主导权,再凭借多年经营的党羽势力,依旧能稳坐泰山,把持着军政命脉。

    ——

    洪武六年,年关将近。

    汴京城内一派祥和热闹,街道两侧的屋檐下挂满了朱红的灯笼,往来行人面带喜色。

    交趾诸事皆已平定,南征大军于今日凯旋归来。

    汴京城门外,皇长子赵璟身着绯色锦袍,腰束玉带,小小年纪便已气度沉着。

    身后的禁军将士排列整齐,张辅、盛长柏等数名大臣皆位于此处。

    就在这时,一名禁军侍卫疾驰而来,到了近前翻身下马。

    “启禀殿下,南征大军已至十里外!”

    赵璟闻言,眼下当即闪过一抹亮色,微微挺直脊背,沉声道:“传令下去,整肃队列,备好礼乐,迎候大军!”

    “是!”

    悠扬的鼓乐声响彻云霄,与远处隐约传来的马蹄声遥相呼应。

    不多时,南征大军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只见位于队伍之首的顾廷烨身披甲胄,手握缰绳,面带笑意,乍一看,依旧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

    几月前,袁文缨顺利诞下一女,已经按照他的意思,取名为顾书嫦。

    顾偃明、顾偃之二人年初时在青城因“风寒”不治而亡,一应丧仪由顾廷炜前往操办。

    卫凌、郑骁等数名将领紧随其后,个个精神抖擞,眼中满是归乡的喜悦。

    “顾元帅!诸位将军!辛苦至极!”赵璟看向他们,眼中满是敬佩与赞叹。

    顾廷烨翻身下马,动作利落洒脱,上前几步,拱手一礼道:“臣顾廷烨拜见殿下。”

    卫凌、郑骁等人也紧随其后,一同躬身行礼,齐声道:“臣等拜见殿下!”

    “不必多礼。”赵璟伸出小手轻轻扶住顾廷烨的手臂,脸上露出明朗的笑容。

    “诸位将军皆是国之栋梁,此番远征南疆,开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

    “父皇与满朝文武已在紫宸殿等候多时,特意备下庆功宴,为诸位将军接风洗尘,快些入城吧。”

    顾廷烨等人相视一眼,再次躬身道:“臣等谢官家与殿下厚爱!”

    皇宫,紫宸殿。

    凡大朝会、军功封赏等国之大事,皆在此处举行。

    只见满朝朱紫,文武百官按品级高低整齐排列于两侧,盛长柏手持笏板,时不时用余光看向殿门的方向。

    自打顾廷烨领兵出征,他们已经一年多不曾见面了。

    张辅紫袍玉带,抬手捋须,眼中满是期待,赵晗登基以来,几次开疆拓土,重用武将。

    大周重文轻武的风气比起先帝在时,已经要减少许多了。

    清丈田亩,补缴田税一事也已顺利告终,王安石顾千帆二人于昨日返回京城,此时也在殿内。

    辰时三刻,殿外内侍高昂的唱喏声传来,“南征大元帅顾廷烨,及有功将士已于殿外侯旨!”

    御座上方,赵晗眸光微沉,点头道:“速宣顾侯与众将士入殿。”

    “遵旨!”

    很快,顾廷烨等人在文武百官的注重中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大殿中央,齐齐行礼道:

    “臣等幸不辱命,率南征大军平定交趾,今日凯旋,拜见官家!”

    “平身,诸位浴血奋战,为大周拓土千里,都是有功之士,不必多礼。”赵晗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欣慰。

    盛长柏打量着顾廷烨,轻轻吐出一口浊气。

    当年在族学中,二人一见如故,立誓将来要一文一武,建功立业,共扶社稷,眼下全都在慢慢实现。

    “出征前,朕曾允诺过,待诸位凯旋归来,必定厚赏,礼部早已拟好封赏事宜。”

    话音刚落,一名礼部官员手持诏书,朗声道:“门下,制曰:

    南征大元帅,神机营都指挥使,宁远侯顾廷烨,统率三军,克定南疆,骁勇无双。

    今晋封为镇国公,赐丹书铁券,上柱国,食邑千户,另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彰显功勋!

    望卿恪尽职守,戒骄戒躁,效犬马之劳,护疆土安宁,辅朕开创盛世。

    钦哉!”

    话音落下,顾廷烨不由深吸一口气,心口处微微起伏着。

    镇国公,上柱国!

    这六个字在他耳边不断回响。

    顾氏先祖顾善德率膝下二子自青城从军,生死关头舍命护住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为报救命之恩,收顾家二子为亲兵。

    随驾征战二十余载,立下赫赫战功,才挣得襄阳侯与宁远侯两份世袭罔替的侯爵之位。

    青城顾氏也从边陲寒门,一跃成为大周将门世家。

    爵位传承至第二代时,祖父因治家不善,子孙耽于享乐,亏欠户部巨额银两,险些被夺爵流放。

    顾偃开承袭爵位三十余载,勤勉谨慎,常年戍守边疆,倒也立下不少军功,撑起门楣,但始终没能让顾家更进一步。

    自今日起,青城顾氏一族便在他顾廷烨手中,重返巅峰,更胜往昔!

    收起思绪后,顾廷烨跪地接旨,沉声道:“臣谢官家隆恩,愿为官家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赵晗摆了摆手,笑道:“快起来吧。”

    “你家昌哥儿的性子当真是随了你,天不怕地不怕。”

    “前几日还偷偷跑到朕面前,问你何时能回来,交趾的战象究竟有多大,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顾廷烨的长子顾书昌已经入宫伴读将近半年。

    顾廷烨无奈一笑,扭头将目光放在韩章身上,拱手道:“韩大人,我家昌哥儿在家中胡闹惯了。”

    “他若不听话,您只管打骂,我绝不心疼。”

    韩章抬手捋了一把花白的胡须,“本官可不信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话,教导孩童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镇国公只管放心,昌哥儿秉性纯良,不似你幼时那般顽劣,将来自有他的一番前程。”

    “韩大人说的是。”顾廷烨扯了扯嘴角,深深一揖。

    他早就有把昌哥儿送进宫的打算,一则可以表表忠心,二则还省得自己去物色启蒙先生,检查功课等许多琐事。

    就是嫦姐儿长大,他都准备送去海家的族学。

    作为江宁数一数二的望族,海家设有男子书塾和女子书塾,聘请来的都是当世鼎鼎有名的大儒。

    不少官宦勋爵人家都费尽心思想将儿女送去海家的书塾读书。

    待殿内气氛稍安,礼部官员继而高声道:“门下,制曰:

    三品云麾将军,河西军节度使卫凌,骁勇善战,忠勇可嘉。

    阵斩交趾大将,亲率精骑破敌于富良江,奇袭升龙府,先登破城,居功至伟。

    册封武襄伯,二品辅国大将军,食邑八百户,赐紫金鱼袋,以彰其功。”

    卫凌闻言,迈步上前,行礼道:“臣卫凌,谢官家隆恩!”

    盛纮悄悄用余光瞥他一眼后,忍不住摇了摇头。

    “交趾新定,尚需精兵强将坐镇,卫凌,朕打算让你统辖三万禁军驻守升龙府,不知你可能胜任?”

    卫凌神色郑重,再度行礼,声音轻朗,“臣必当竭尽全力,抚定新民,镇守南疆!”

    “好,且先在京中休养月余时日,届时,朕亲自设宴为你饯行。”赵晗轻声说着。

    足足半个时辰,封赏才算宣读结束。

    其中,郑骁获封靖远伯,自此,郑家一门既有忠敬侯爵位传承,又添个靖远伯,一门双爵位,显赫无双。

    贺弘文研制避瘴药方,救治疫病,尚不过而立之年破格领太医院六品院判一职。

    永昌伯爵府梁晖调度协理军需有功,从兵部五品库部司郎中,升任四品兵部右侍郎。

    勇毅侯已上奏折,言明长子无能,沉迷酒色,不堪大用,待自己百年后,爵位由徐平远承袭。

    因此,徐平远加封从二品镇军大将军,赐黄金千两,紫金鱼袋。

    至于梁家老伯爷的请求,赵晗倒也没拒绝。

    在他看来,梁家将来的热闹还不止在爵位承袭一事上。

    梁晖此人才能出众,可堪当大用。

    缺点就是有些自私,不愿意让家中兄弟借着自己的势头谋得好处,更别说什么主动提携。

    梁老伯爷正是看出这一点,才打算将家中的产业留给嫡子,为他们谋个后路。

    封赏一事结束后,文武百官按品级依次入宴。

    殿内觥筹交错,丝竹声绕耳,宋引章今日也盛装打扮,前来弹奏琵琶助兴。

    与此同时,后宫,凝辉殿。

    明兰身着碧色织锦襦裙,柳眉微蹙,正在殿内来回踱步,时不时满眼期盼的往外看去。

    约摸半柱香时辰后,小桃面颊泛红,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顾不得行礼,端起案上的茶盏一饮而尽。

    “怎么样?打听到什么消息了?舅舅他如何?”明兰扯着她的胳膊,迫不及待的问道。

    “武襄伯!官家仁厚,卫将军已被册封为伯爵!”

    小桃抬手抚着心口,激动不已的说着。

    “太好了……”明兰长舒一口气,径直坐在软榻上。

    卫凌越显贵,于卫家,卫恕意,乃至她,都有着极大的好处。

    “娘娘,小娘她是不是可以恢复自由身了?”小桃站在一旁,小声问道。

    当年她们在盛家备受苛待,卫小娘宁远自己忍饿,也要把饼子分一半给她,这份恩情,小桃半点都没敢忘。

    明兰抬眸看向她,郑重的点了点头。

    待到夜幕降临,御宴结束,百官纷纷往宫门方向走去。

    顾廷烨与盛长柏并肩而行,“数月不见,长柏兄瞧着好像消瘦了些。”

    “吏部诸事繁杂,比在西北那几年还要劳心伤神,尤其年关这会儿,我可抽不开身和你去樊楼吃酒庆贺。”

    盛长柏说罢,忍不住轻叹一声。

    “能者多劳嘛。”顾廷烨朗声一笑,继而话锋一转,“方才我在席间听你家妹夫的意思,莫非他想去交趾历练一二?”

    盛长柏看他一眼,轻轻点头。

    “文炎敬是个上进沉稳的,不似寻常寒门出身的官员那般急于求成,也不贪慕京中的安逸。”

    “前些日子便与我和父亲提及此事,说那边民风复杂,事务繁杂,正好能打磨心性,积累实务经验。”

    顾廷烨抬手摸了摸下巴,“魏国公慧眼识人啊,京中肯像他这般下嫁嫡女,属实少见。”

    盛长柏知道他话里的意思,幽幽道:“慎言。”

    另一边,卫凌快步上前,来到盛纮身边,拱手一礼,“魏国公。”

    盛纮脚步一顿,干干笑了两声,“还没来得及恭喜武襄伯凯旋而归。”

    “自打你前往南疆,卫小娘在家中对你可谓日夜担忧,时常念叨着你。”

    “如今你平安归来,又得此殊荣,她总算能彻底放下心了。”

    卫凌挺直脊背,直接开门见山道:“不知长姐身体恢复如何了?我远在南疆,心中一直记挂的很。”

    “前几日郎中刚登门把脉,一切安好,你尽可放心。”

    “王氏如今在内狱饱受折磨,罪有应得,也算还你长姐一个公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