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阴阳剥皮人 > 第337章-落笔

第337章-落笔

    她落笔了。

    掺了铅粉的特制墨水在吸音纸上无声地浸润开,冰冷而沉重,仿佛要将文字本身钉死在纸页之上。

    “庚子年,秋,九月初三。夜半,焚毁‘听冥人’相关卷宗。火中现影,疑似残响信息逆溯。灰烬自发聚拢,呈‘听’字半形。目标已锁定守门人身份,标记形成。”

    她的字迹一如既往地工整、冷静,如同在撰写一份常规的尸检报告。

    记录,是法医的天职,是将混乱现象转化为有序信息的唯一途径。

    即便解剖的对象,是她自己。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合上了那本封面厚重的登记簿。

    指尖在触碰到深黑色封面的瞬间,却传来一阵细微的扎刺感。

    苏晚萤的动作停滞了。

    她低头看去,瞳孔骤然收缩。

    昨天那个苍白女孩留下的、暗红色的唇印,已经消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自封面的皮革纹理之下,仿佛从纸张的生命脉络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无数条比发丝更纤细的血色纹路。

    它们以一种病态的、有机的姿态,从原先唇印的位置向外蔓延,如同在显微镜下被瞬间催生的毛细血管,盘根错节,延伸至登记簿的页角。

    这不是印刷,也不是污染。这是……生长。

    她没有立刻去触碰,而是屏住呼吸,从桌下的小盒子里取出一枚镜片——沈默遗物中,一枚用于现场勘查的高倍率便携式显微镜片。

    她将镜片小心翼翼地贴在那些血丝状的纹路上方,凑近了眼睛。

    镜片下的世界被瞬间放大。

    那些血丝并非真正的血管,而是由亿万个难以想象的微型刻痕组成。

    它们密集、深刻,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精确性,共同镂刻、拼凑出一个倒置的、扭曲的象形文字。

    “耳”。

    一股寒意从苏晚萤的脊椎底部猛地窜起,直冲天灵盖。

    她终于明白了。

    那枚唇印不是警告,更不是诅咒。

    它是一次“接种”。

    那个跨越了物理阻隔,拼尽全力留下的“吻”,是一支无形的疫苗,将残响的核心信息注入了她这个“守门人”的体内。

    它正在用一种她无法理解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改写她的身体,将她本人,打造成一个新的、活生生的信息接收端口。

    她几乎能想象到沈默如果还活着,会如何评价这一现象——一种基于未知物理规则的、跨维度的信息寄生。

    必须立刻隔离。

    苏晚萤眼中再无一丝犹豫,她即刻启动了沈默笔记中记载的终极应急预案:“信息隔离三原则”。

    这是沈默根据“听冥者”居所原型,结合古代疫病防治的民间智慧,推演出的最后防线。

    她冲进储藏间,搬出沉重的工具箱。

    第一步,拆卸屋内所有后天生成的金属构件。

    门把手、窗户插销、台灯的金属支架、桌腿的铁质包角……所有经过现代工业冶炼的金属,在沈默的理论中,都是高效的“信息共振导体”。

    她将它们一一替换为早已准备好的、未经精细打磨的原始石材和硬木榫卯。

    冰冷的石块触感粗砺,却带来一种原始的安宁。

    第二步,她取出那些定制的吸音特种纸,用一把骨质裁刀将其裁成均匀的条状,开始在房间四壁进行编织。

    她的手指翻飞,冷静而专注,像是在进行一场古老的仪式。

    很快,四面纯白的墙壁被一层厚厚的、纤维疏松的纸帘覆盖。

    这不仅仅是为了物理吸音,更是为了制造一个“信息陷阱”,任何试图通过空气振动传递的异常波动,都会被这无数层多孔结构吸收、打散、消解。

    最后,她走到门口。

    她打开一个密封的陶罐,将里面灰白色的粉末均匀地洒在门槛内侧,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线。

    那是她按照一本名为《江南疫志补遗》的孤本记载,用煅烧了七遍的人类骨粉与高纯度的硫磺混合制成的“断语之尘”。

    古籍称,此物能“断绝阴言,使魂语不过阈”。

    苏晚萤知道,这些看似唯心甚至荒诞的举动,未必能真正阻挡那个超越物理规则的东西。

    但她必须这么做。

    她必须用最严苛的逻辑和仪式,在物理和心理层面,同时制造出一个“绝对不可侵入”的场域。

    让那无形的执念,因找不到任何可以附着、共鸣的介质,而自行溃散。

    做完这一切,已是午后。

    阳光透过铅绒窗帘的缝隙,在满是纸帘的屋中投下斑驳的光影,静谧得如同深海。

    一阵规律的、轻微的脚步声在巷口响起,停在了白屋门外十步远的地方。

    是小舟。他按照约定,前来复查。

    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走上台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抬起手,对着紧闭的房门,用一种极为缓慢而清晰的手语比划着。

    苏-老-师,你-身-上,有-声-音,在-爬。

    苏晚萤透过猫眼,看到了他眼中毫不掩饰的惊惧。

    她没有开门,也没有回应。

    她只是蹲下身,从门后将一面早已备好的、打磨光滑的八角铜镜,缓缓地从门缝下推出,停在了门槛那道“断语之尘”的前方。

    镜面清晰地映出了小舟苍白而焦急的脸。

    小舟死死地盯着镜中的倒影,不是看自己的脸,而是看自己脸上反射出的、门后那个模糊的人影。

    他凝视了良久,脸上的惊惧渐渐被一种了然的恐惧所取代。

    突然,他像是被什么东西烫到一样猛地后退,转身冲到院墙边的沙盘前,双手插进细腻的白沙,用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疾书起来。

    它不是想说话……是想借你发声!

    苏晚萤的心脏被这句话狠狠攥住。

    她瞬间明白了更深一层的逻辑——如果残响的信息无法被“听见”和“传达”,它不会就此罢休。

    它会转而寄生它的目标载体,将载体本身,改造成一个活体扩音器,一个能够自行“说出”故事的傀儡!

    而她昨夜在火前那句决绝的“我不会成为下一个林秋棠”,那句看似强硬的拒绝,或许在那个存在的逻辑里,被错误地解读为一种带有主观意识的“回应”。

    回应,即是缔约。

    拒绝,反而激活了更深层次的绑定。

    当晚,夜色如墨。

    苏晚萤没有再做任何物理性的防御。

    她将房间中央清空,只放置了一只古朴的空陶瓮。

    瓮底,铺满了她亲手砸碎的镜子碎片和一把粗粝的岩盐。

    这是她从沈默的笔记中看到的、一个关于“反向献祭”的构想——以“无容器之容器”,象征拒绝承载;以破碎之镜与盐,象征真伪的割裂与痛苦的净化。

    她点燃一支白色蜡烛,放在陶瓮旁。

    然后,她背对瓮口,用一种近乎梦呓的、刚好能让空气产生最微弱振动的声音,低声自语:

    “我听见了,但我不会说。”

    这句话,像一枚精准投掷的石子,落入了死寂的池塘。

    话音刚落,那豆橘黄色的烛火猛地一颤,瞬间被一种幽蓝色所取代,火苗无风自涨,发出“噼啪”的轻响。

    空气中,传来一阵细微到极致的撕裂声,仿佛一张无形的丝绸被利爪划破。

    有什么东西,正不顾一切地扑向那个象征着“空”的陶瓮。

    就是现在!

    苏晚萤闪电般转身,抓起一块沉重的石板,猛地盖住了瓮口,并迅速用融化的蜂蜡将所有缝隙死死封住。

    整整一夜,她都坐在陶瓮旁,用听诊器贴着冰冷的瓮壁监听。

    瓮内,没有尖啸,没有撞击,只有一种持续的、低频的震动,如同有一只被困的甲虫,在绝望地、固执地啃噬着陶瓮的内壁。

    直到黎明的第一缕光线刺破黑暗,那震动才戛然而止。

    苏晚萤面无表情地撬开蜂蜡,揭开石盖。

    瓮底的盐粒和碎玻璃安然无恙,只是在最中心,多了一小撮细腻的灰烬。

    那些灰烬,竟也自动排列成了一行歪歪斜斜、如同孩童哭诉般的字迹:

    “你说过要听的。”

    她沉默地凝视着那行字,然后将灰烬连同整个陶瓮,一同带到院子的角落,挖了一个深坑,深埋了进去,最后立上了一块无字的青石板作为标记。

    返身回到屋内,清晨的阳光正穿透纸帘,在空气中形成一道道光束,灰尘在其中缓缓浮动。

    一切似乎又恢复了死寂。

    可当她的目光落回那张铁木方桌时,却发现那本她亲手合上的登记簿,不知何时,竟自行翻开到了第一页。

    在那行她用铅墨写下的规则——“本馆不接待访客,不接受陈述,不保留记录”——的下方,多出了一行全新的、湿润的字迹。

    “可你现在正在记。”

    墨色泛着诡异的青光,仿佛还未干透,用指尖触碰,能感到一种粘腻湿滑的质感,好似由某种不知名的生物分泌液所书写。

    苏晚萤盯着那行字良久,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她缓缓提起那支灌注了铅粉墨水的笔,翻开崭新的一页,在那行挑衅的字迹的“对面”,写下了自己的回应:

    “记录是为了忘记。”

    落笔的刹那,窗外静立的鸽群猛然受惊,轰然炸开,扑棱着翅膀仓皇飞向高空。

    与此同时,一道狭长的阴影,无声无息地掠过白屋的屋顶,就像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正踮着脚尖,一步一步,走过脆弱的瓦片,却没有发出任何一丝声响。

    它在屋顶的正上方停了下来,仿佛一个耐心的猎手,低头俯瞰着自己的猎物,等待着接下来三日的游戏开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