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阴阳剥皮人 > 第336章-最后一个人

第336章-最后一个人

    那口气息没有实体,却比任何实质性的威胁更令人窒息。

    它宣告着一种胜利,一种“被理解”后的满足。

    苏晚萤静静地站在办公室中央,任由月光将她的影子拉长,与远处展厅的黑暗融为一体。

    她知道,自己已经输掉了这一局。

    回应,即是应战。

    探究,即是邀请。

    第二天一早,博物馆馆长办公桌上多了一封辞职信和一份项目转制申请。

    辞呈言辞恳切,理由无懈可击: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承担繁重的公共管理工作。

    而那份申请则详尽地阐述了将“沉默的证词”特别展区,从公共展览转为独立非营利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申请由她个人全权接管,自负盈亏。

    凭借苏家在文博界的影响力与她无可指摘的专业履历,这份看似不合常理的申请,在经历了一周的讨论后,竟被批准了。

    交接工作雷厉风行。

    半个月后,苏晚萤彻底告别了她熟悉的博物馆。

    她在早已废弃的红砖楼旧址旁,租下了一间无人问津的独栋老屋。

    她雇佣了最专业的施工队,提出的要求却古怪至极。

    老屋的外墙被剥去所有斑驳的印记,刷上了一层厚重的、不反光的纯白涂料。

    所有的门窗都换成了录音棚级别的双层隔音玻璃,窗帘是加厚的铅绒复合材料。

    屋内的改造更是匪夷所বাড়ি,她拆除了所有非必要的隔断,只留下一个空旷的房间。

    一张沉重的铁木方桌,一盏无频闪的冷光台灯,一本封面厚实的登记簿,便是全部的陈设。

    这里没有电话线,没有网线,甚至没有一根多余的电线裸露在外。

    按照沈默笔记中对“听冥者”居所原型的推演,她彻底将这里建成了一个信息的孤岛,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静默区”。

    她对外宣称,这里是“都市记忆档案馆”。

    她从特殊渠道定制了所有的纸张,那是一种纤维结构极其疏松的吸音特种纸,能最大限度地吸收书写时产生的微弱声波振动。

    连墨水都是特制的,在传统墨汁中,按照精确配比掺入了极细的铅粉,用以阻断任何可能通过文字产生的“信息共振”。

    从此,苏晚萤开始了新的日常。

    每日黄昏,她会在桌前坐下,在特种纸上书写当天的《残响观测日志》,记录下城市中任何可能存在的异常波动,以及对“林秋棠”残响核心规则的推演。

    而后,在午夜零点来临之前,她会将当日写下的所有稿件,投入壁炉,付之一炬,不留片纸。

    小舟被她安排住进了邻镇一家环境清幽的疗养院。

    他恢复得很好,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只是依旧沉默。

    每周,苏晚萤都会驱车去看他,为他做一次简单的生理指标检查。

    这一次的复诊,却发生了意外。

    当苏晚萤收起血压计时,小舟突然伸出双手,紧紧抓住了她的手腕。

    他的力气大得惊人,眼中满是焦急。

    他将她拉到一旁的沙盘前,用手指在细腻的白沙上,飞快地画出一个建筑的轮廓——那是一座带有巨大钟面的西式钟楼。

    画完,他又急切地指向自己的耳朵,用力地摇着头,嘴里发出模糊的“啊啊”声。

    他不再听见了。有什么东西,替他“听”见了。

    苏晚萤的心脏猛地一缩。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城市旧地图,与那张“七角星”蛛网图进行比对。

    很快,她找到了答案。

    那座钟楼,正位于城市老法院的顶端,是整个“七角星”阵列中,缺失的最后一角。

    资料显示,那里曾是阵列的核心点,却因五十年代初的一次施工中断,未能建成完整的地基,导致节点失效。

    没有片刻犹豫,苏晚萤立刻驱车前往。

    老法院早已搬迁,钟楼被铁栅栏封锁,谢绝参观。

    她绕到建筑后方,借着一棵老槐树的掩护,敏捷地翻墙而入,幽灵般潜入了那座积满灰尘的钟楼。

    夹层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纸张和灰烬混合的味道。

    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她找到了一个被撬开的铁皮文件柜,里面散落着一堆烧焦的档案残页。

    大部分已经碳化,一触即碎。

    她耐心地用镊子一片片翻检,终于,在一堆灰烬的底层,她发现了一张被压在下面、奇迹般只烧毁了边缘的完整文件。

    文件标题的铅印字迹,让她瞬间屏住了呼吸。

    “关于设立终语铃监管委员会的提案(草案)”。

    签署日期是1954年,而最下方的署名单位,更是让她如坠冰窟——市民政局超常事务协调科。

    这个在任何公开资料里都查不到的机构,真实存在过。

    当天深夜,苏晚萤伪装成文献修复专业的志愿者,用一套伪造的介绍信和以假乱真的工作证,潜入了防卫森严的市政档案馆深层库房。

    她申请查阅建国初期民政系统的原始卷宗,理由是研究当年的火灾事故社会救济档案。

    冰冷的库房里,只有她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她逐页翻检着那些泛黄脆弱的故纸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整整三天,她几乎不眠不休。

    终于,在一份1954年红砖楼仓库区特大火灾事故的汇总报告附录里,她找到了那根刺破所有迷雾的毒针。

    那是一份不起眼的内部传阅备忘录,标题为“关于组建‘执念疏导小组’的初步构想”。

    内容简短,却字字惊心。

    报告指出,为应对火灾后出现的、无法解释的“群体性歇斯底里”及“幻听”现象,防止“负面社会情绪”的非正常扩散,建议秘密招募一批具有特殊“共情”能力的志愿者,担任“听冥人”。

    他们的任务,是主动进入特定区域,以自身为“容器”,接收并“消化”死者强烈的未尽遗言,成为平息“残响”的最后一道阀门。

    备忘录的末尾,附上了一份推荐名单。

    名单的首位,那个本该最重要的名字,却被一团浓重的墨水彻底涂黑。

    苏晚萤戴上红外滤光镜,将高强度冷光灯聚焦在那团墨迹上。

    在特殊的波长下,表层的墨迹变得透明,而渗透进纸张纤维底层的原始字迹,缓缓地显现出来。

    三个字,清晰,又触目惊心。

    林秋棠。

    那一瞬间,她仿佛听到了沈默临终前,在幻象中声嘶力竭的呼喊。

    那个在烈火中燃烧,不断重复着“我没说完”的女人,那个残响的源头,她的身份,终于被揭开。

    她不是凶手,而是第一个“听冥人”,第一个被选中、也被献祭的牺牲品。

    一股彻骨的寒意从尾椎升起,瞬间冻结了她的血液。

    她终于明白,那个东西在找什么了。

    它不是在找一个传声筒,它是在寻找下一个……林秋棠。

    她连夜赶回了那栋白色老屋。

    没有丝毫犹豫,她将这几天搜集到的所有研究资料、地图、报告的复印件,连同沈默留下的那本笔记的原件,全部投入了冰冷的壁炉。

    她划燃火柴,丢了进去。

    火焰升腾而起,但颜色却不对劲。

    那火苗并非温暖的橘红色,而是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幽蓝色,燃烧的速度也异常缓慢,仿佛每一张纸都在被无形的力量咀嚼,而非焚烧。

    更可怕的是,那些落下的灰烬,并未散开,而是在炉底自动排列成一个缓慢旋转的环状螺旋。

    苏晚萤强忍着皮肤上传来的针刺感,将最后一份关于“听冥人”名单的文件丢进火中。

    就在幽蓝的火光映亮墙壁的刹那,一道淡淡的人影,在白墙上缓缓浮现。

    那道影子没有五官,没有四肢,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和一张不断开合的嘴唇。

    它在无声地诉说。

    苏晚萤没有后退。

    她反而向前踏了一步,挺直了脊背,用一种冰冷到极点的声音,直视着那道虚影,一字一顿地说道:“我知道你是谁派来的。但我,不会成为下一个林秋棠。”

    话音落下的瞬间,壁炉中的蓝色火焰仿佛被浇上了汽油,轰然爆燃,升腾起一人多高!

    那道墙上的人影在剧烈的火光中痛苦地扭曲、拉长,最后尖啸一声,彻底溃散。

    火焰恢复了正常的颜色,迅速将所有纸张吞噬殆尽。

    余烬飘落,在炉底的螺旋中心,竟拼出了半个残缺的汉字。

    第二天清晨,苏晚萤坐在桌前,翻开了那本厚实的登记簿。

    在崭新的第一页,她用掺了铅粉的墨水,清晰地写下了这座“档案馆”唯一的规则:

    “本馆不接待访客,不接受陈述,不保留记录。”

    她刚合上本子,一阵清脆的门铃声毫无征兆地响起,划破了屋内的死寂。

    苏晚萤没有起身。她走到门后,透过猫眼向外望去。

    门外站着一个穿着洗白校服的女孩,大约十四五岁的年纪,脸色苍白,神情惊惶。

    她的手中,紧紧攥着半块锈迹斑斑的黄铜铃铛碎片,嘴唇正不受控制地快速颤抖着,似乎在用尽全身力气诉说着什么,但隔着厚重的隔音门,听不到任何声音。

    苏晚萤静静地看着她。

    看着她从焦急的诉说,到无助的哀求,再到最后的绝望。

    她能“读”懂那女孩的口型,那是一个关于失踪、关于恐惧、关于一个不该被摇响的铃铛的故事。

    不知过了多久,女孩似乎耗尽了所有力气,她低下头,肩膀垮了下来,握着铃铛碎片的手无力地垂下。

    她转身,失魂落魄地离去,瘦小的背影消失在巷口的阳光里。

    苏晚萤缓缓收回目光,转身回到桌前。

    她瞥了一眼桌上的登记簿,瞳孔微微一缩。

    在那深黑色的封面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极淡的唇印。

    那印记不是红色的,而是一种暗淡的、接近干涸血迹的颜色,仿佛一个跨越了物理阻隔,拼尽全力留下的吻,又像一个无声的诅咒。

    她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那个冰冷的印记,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

    “对不起,这一次,我真的……不能听。”

    屋外,阳光刺眼,惊起了一片鸽群,扑棱着翅膀飞向高空,仿佛一声哽咽,终究没能穿透这屋子的沉默,被迫飞向了无人应答的天空。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白屋,在铁木桌上投下一片明亮的光斑。

    苏晚萤将登记簿翻到了空白的第二页,执笔的手悬停在纸张上方,整个世界安静得只剩下她自己的心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