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 > 第149章 皖南会师 赠铠砺剑志更坚

第149章 皖南会师 赠铠砺剑志更坚

    第149章 皖南会师 赠铠砺剑志更坚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下旬,皖南山区,黄山脚下。

    层峦叠嶂的群山披着深秋的斑斓色彩,云雾缭绕间,一支队伍如同蜿蜒的长龙,沉默而迅速地行进在崎岖的山道上。这就是刚刚完成“惊蛰”计划、奇迹般南渡长江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暂编第139师主力。

    战士们虽然面带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步伐坚定。队伍中,骡马驮运着沉重的物资,覆盖着油布,但隐约露出的炮管和成箱的弹药,无声地诉说着合肥一役的巨大收获。

    王林走在队伍中段,他的“活点地图”系统始终保持着对周边环境的扫描。南渡的惊险已然过去,但新的挑战就在眼前。如何在这陌生的皖南山区立足,如何与兄弟部队新四军取得联系并有效配合,如何消化巨大的缴获并将其转化为持续的战斗力,这一切都需要他即刻筹划。

    “师长,前面就是预定汇合点——谭家桥地区了。”参谋长钟光邦指着地图上一个标记点,低声道,“根据渡江前与军部约定的联络信号,新四军方面的同志应该已经在这一带等候我们了。”

    王林点点头,目光扫过四周险峻的地形:“命令部队,加快速度,但保持警戒。李云龙,你的前锋营再撒远点,确保汇合区域安全。”

    “是!”李云龙应声而去,很快,一队精干的战士如同离弦之箭,消失在密林之中。

    又行军约一个时辰,前方山谷中隐约传来一阵特殊的鸟鸣声,三长两短,重复了三次。这是事先约定的联络信号。

    “是我们的人!”政委王光道精神一振。

    很快,李云龙派回的通讯兵报告:“报告师长、政委!前方发现新四军第三支队侦察员!带队的是他们的参谋长,说是奉军部之命特来迎接我们!”

    “好!”王林脸上露出笑容,“走,去见见我们的同志!”

    在一处较为开阔的山谷平地上,两支队伍终于会师了。一边是军容相对整齐、装备明显精良许多的139师官兵,另一边则是衣衫略显破旧、装备五花八门但精神饱满的新四军战士。

    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是一位三十多岁、面容精悍的干部,名叫赵志刚。他快步上前,激动地握住王林和王光道的手:“王师长!王政委!可把你们盼来了!军部接到你们成功渡江的电报,首长们高兴得不得了!特地派我在这里接应!你们辛苦了!合肥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震动全国啊!”

    “赵参谋长,你们辛苦了!”王林用力回握,“我们也是刚到皖南,人生地不熟,以后还要多多依靠你们这些老游击啊!”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赵志刚豪爽地笑道,“你们来了,皖南的抗日力量就大大增强了!军部命令我们,全力配合139师休整安置。”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瞥向139师队伍中那些骡马驮载的沉重物资,眼中难掩好奇与震惊。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亲眼看到如此规模的装备物资,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王林看出他的心思,笑道:“赵参谋长,合肥小鬼子‘送’了点东西,我们带过来了一些。走,先带我们去见军部首长,这些物资,正好作为我们139师送给新四军兄弟们的见面礼!”

    赵参谋长闻言,更是惊喜交加:“这……这怎么好意思……太感谢了!”

    在赵志刚的引导下,139师主力抵达了新四军军部临时驻地——一个隐蔽在山坳里的大型村落。村落周围戒备森严,但气氛热烈。听说痛击日寇、光复合肥的英雄部队到来,许多新四军官兵和当地群众都自发出来迎接。

    新四军主要领导人等首长亲自到村口迎接。军部首长紧紧握住王林的手:“王林同志!139师的同志们!我代表新四军军部,热烈欢迎你们胜利到来皖南!你们在合肥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党中央发来了嘉奖电!你们辛苦了!”

    “首长好!”王林敬礼道,“139师南渡长江,前来皖南报道!今后就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共同抗战了!我们带来了日军合肥兵站的部分缴获,一点心意,请军部验收,希望能略解兄弟部队的燃眉之急。”

    说完,王林对身后的林火旺点了点头。林火旺会意,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清单,朗声汇报:

    “新四军军部首长:我139师此次转进,携部分合肥战役缴获物资,现移交军部,清单如下:”

    他的声音洪亮,每念一项,都引起周围新四军官兵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呼。

    “一、武器装备:

    三八式步枪,五千五百支!

    歪把子轻机枪,三百二十挺!

    九二式重机枪,一百四十挺!

    掷弹筒,五百具!

    配套子弹,一百六十万发!手榴弹,两万颗!

    另75mm山炮30门,迫击炮120门”

    “二、弹药:

    75mm山炮炮弹,三千发!

    迫击炮炮弹,五千发!

    手榴弹,两万颗!”

    “三、粮食被服:

    大米,五万斤!

    面粉,三万斤!

    日军罐头食品,一千箱!

    冬季棉军大衣,两千件!军鞋,三千双!”

    “四、医疗物资:

    磺胺粉,五十斤!

    吗啡注射液,一百五十支!

    止血绷带,三千卷!

    手术器械,五套!野战担架,一百副!”

    每报出一个数字,现场就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新四军的战士们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骡马队伍,看着那沉甸甸的箱子,眼睛都直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拿着老套筒、汉阳造,子弹袋瘪瘪的,冬天还穿着单衣草鞋。139师带来的这些物资,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是梦寐以求的宝贝!

    军部首长等领导人的手都有些颤抖了。他们太清楚这些物资对于极度困难的新四军意味着什么了!这意味着多少战士能穿上棉衣,多少伤员能得救,多少战斗能因为弹药充足而取胜!

    军部首长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王林同志……这……这份礼太重了!这哪里是见面礼,这简直是雪中送炭,是救命的及时雨啊!我代表新四军全体指战员,感谢139师!感谢你们!”

    其他首长也感慨道:“早就听说王师长打仗凶,缴获多,今天真是大开眼界!有了这些,我们这个冬天就好过多了,也能放开手脚跟鬼子干几场了!”

    王林诚恳地说:“首长们千万别客气。我们都是党的队伍,都是为了打鬼子。这些东西放在我们139师,一时也用不完,交给新四军军部统一调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师还需要在皖南扎根,很多事情,还要仰仗军部和兄弟部队的支持。”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军部首长斩钉截铁地说“需要什么物资、情报,或者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向军部提出来!皖南就是你们的家!”

    当晚,新四军军部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会,招待139师连以上干部。虽然只是些简单的农家菜,甚至还有野菜,但气氛十分热烈。双方干部互相交流着战斗经验,畅谈抗日形势。

    饭后,在一间较大的农舍里,召开了139师与新四军军部的第一次联合战略会议。油灯下,地图铺开,军部首长、王林、王光道、钟光邦等主要领导人围坐在一起。

    下午,简单的午饭后,双方主要干部围坐在一起,召开了第一次联合战略会议。祠堂里坐得满满当当,139师的旅、团长们和新四军的干部们互相介绍,气氛热烈而融洽。

    王林首先介绍了139师的现状:“我师南渡主力目前实有兵力约两万八千人,下辖四个主力旅(417旅陈阿海部、新一旅李云龙部、新三旅周志明部、师直属旅孔杰部),以及炮兵团、骑兵团、特战营、后勤保障团等直属部队。经过连续作战,部队需要休整补充,但士气高昂,求战欲望强烈。”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长江和皖南山区:“我们初步的想法是,利用皖南的复杂地形和相对较好的群众基础,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但这有一个关键——长江!”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地图上那条蓝色的蜿蜒巨龙上。

    “长江,是日军的生命线,也是其软肋。”王林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其运输船队运送兵员、物资,往来频繁。如果我们能立足长江南北两岸,建立遥相呼应的根据地,就如同扼住了鬼子的咽喉!”

    他具体阐述道:“我师主力,计划沿长江南北两岸,于青阳、南陵、繁昌、无为、庐江一带展开,重点控制沿江要点和浅近纵深。这里地势相对平缓,水网密布,但也靠近山区,进退有据。我们的任务:一是防御日军从长江或芜湖方向对皖南山区的进攻;二是伺机出击,破袭日军长江航运!用炮火打击其运输船,用小部队偷袭其码头据点,让鬼子不得安宁!我师机动部队设于南岸南陵区域。”

    接着,他的手指向江北:“同时,我们已命令丁伟的新二旅,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还有以及在江北四县扎根的我师江北支队。他们的存在,不仅可以牵制江北日军,未来更可以与江南主力配合,实施跨江作战!江北江南,互为犄角,相互支援!”

    然后,他看向新四军干部,语气变得格外郑重:“而皖南的腹地,泾县、黄山、九华山、牯牛降这片广袤的山区,群众基础更好,更适合作为我们的大后方和战略支撑点。这片区域的巩固和发展,就要倚重新四军的同志们了!”

    军部首长立刻表态:“王师长请放心!我军虽然装备差、人数少,但扎根皖南山区已久,熟悉地形,与群众联系紧密。我们一定全力巩固和发展山区根据地,建设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同时,我们的主力部队也可以向139师同志们学习战术,配合出击,共同打击日伪军!”

    王光道补充道:“说得对!我们可以建立联合指挥机制,情报共享,行动协同。比如,139师负责江防和破袭航运,新四军负责山区根据地的建设和清剿内陆日伪据点。遇到大股日军扫荡,我们可以相互策应,集中兵力歼其一路,或跳至外线作战。”

    钟光邦也拿出了一些初步构想:“在后勤上,我们可以互通有无。我们缴获的武器弹药、药品,可以优先补充给更需要的新四军兄弟;而新四军根据地生产的粮食、布匹,也可以支援我们。还可以共同开办教导队,培训干部和骨干,交流作战经验。”

    会议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双方干部纷纷发言,就情报网构建、交通线建立、群众工作配合、伤员转运安置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王林的战略构想清晰宏大,新四军同志们的经验和对地方的熟悉则提供了宝贵的补充和完善。

    李云龙嗓门最大,拍着胸脯保证:“没说的!以后打鬼子船,咱老李的新一旅打头阵!”

    陈阿海比较沉稳:“江防阵地的构筑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先派出小股部队,熟悉水情和敌情,开展冷枪冷炮运动。”

    新四军的一位团长也激动地说:“我们熟悉山里每一条小路,鬼子进来就别想轻易出去!以后139师的同志进山休整,安全交给咱们!”

    看着眼前双方干部热烈讨论、共谋抗敌大计的场面,王林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139师这支孤军深入敌后的猛虎,终于找到了可以依靠的群山和并肩作战的伙伴。虽然未来的斗争依然残酷,但一条清晰的、充满希望的抗战之路,已经在这皖南的青山绿水间铺展开来。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当夕阳的余晖为潘家村披上一层金色外衣时,一份初步的《皖南抗日根据地协同作战与发展纲要》已经形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