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延安决断 擘画华中新格局
陕北,延安。深秋的夜晚已带了些许寒意,但杨家岭的几孔窑洞里却灯火通明,气氛热烈得仿佛能驱散所有的清冷。空气中弥漫着烟草和旧纸张特有的味道,与人们激昂而克制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
就在不久前,一份来自皖南、篇幅长到需要两名译电员轮番工作的绝密电文,被呈送到了几位首长的案头。电文详细汇报了139师自富金山大捷后,如何巧妙应对武汉军委会的“阳谋”,以”破袭战为掩护,主力千里奔袭,一举攻克日军华中后勤枢纽合肥,缴获堆积如山;又如何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以丁伟旅为疑兵成功将日军主力诱向大别山,师主力则携核心缴获及数千踊跃参军的新兵,在南岸特战队接应下成功强渡长江,与皖南新四军胜利会师,并慷慨支援大量武器弹药物资。
电文的后半部分,着重阐述了王林与新四军军部首长初步商议后形成的关于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以139师主力沿长江南岸青阳、南陵、繁昌、无为、庐江一线布防,建立沿江根据地,专司破袭日军长江航运,屏障皖南山区;以丁伟旅(汇合伤员后兵力增强)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建立巩固的游击根据地,牵制江北日军;以原黄木生江北支队继续坚持江北四县斗争。三者互为犄角,相互策应。而皖南山区腹地(泾县、黄山等地)则作为总后方,由新四军全力巩固建设。
这份电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延安高层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欣喜的涟漪。
“好!好一个王林!好一个139师!”一位首长用力拍着桌子,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手中的烟卷都快燃尽了也浑然不觉,“奇袭合肥,虎口夺食!金蝉脱壳,千里转进!南渡天堑,会师友军!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得漂亮,打得解气!不仅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借刀杀人的企图,更在华中敌后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说得对啊!”另一位首长拿着电文,反复看着上面的缴获清单和兵力数字,眼中闪烁着精光,“缴获之丰,前所未有!自身伤亡虽也不小,但成功带出了五千新兵,还支援了新四军大批装备。此消彼长,我党我在华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增强!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的这个战略构想,眼光独到,格局宏大!沿江控扼咽喉,山区扎根立足,江北持续袭扰,这完全是一盘活棋,一盘足以改变华中敌我态势的大棋!”
第三位首长沉稳地补充道:“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合肥光复,哪怕只是暂时的,其政治影响亦不可估量。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国军队有能力对日寇发起致命反击。这对那些悲观论调、投降论调是有力的回击。蒋介石想压低139师的功劳?哼,这次可是纸包不住火了!”
窑洞内响起一阵会心的笑声。喜悦和自豪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
然而,笑声过后,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决策。一位首长敲了敲地图,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回到现实问题上来:“胜利可喜,前景可观。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139师目前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三大块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作战区域:丁伟部所在的大别山区、黄木生支队活动的江北四县地区、以及王林主力控制的皖南沿江区域。这三块区域,地理上被日军隔断,指挥上分属139师管辖,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领导,以形成最大的合力,避免各自为战,这是我们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
话题立刻变得严肃而具体。几位首长围拢到那张巨大的华中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长江沿线、大别山脉、皖南山峦。
“王林同志在电报中提出的协同作战构想很好,但需要一个更高层级的、统一的指挥机构来统筹落实。”一位首长沉吟道,“大别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若能在此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向北可威胁平汉线,向东可俯瞰江淮,向西则连接武汉外围,战略价值极大。丁伟旅现在兵力加强,又汇合了伤员骨干,是有能力在那里扎下根,发展壮大的。”
“江北四县(来安、天长、盱眙、高邮)是我们的老基点,”另一位首长接着分析,“黄木生支队经营已久,群众基础好,且地处津浦路东侧,像一把楔子钉在日军背后,虽然暂时面临压力,但绝不能放弃,反而要加强。它与西面的大别山、南面的沿江区域,恰好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品’字形战略布局。”
“最关键的是皖南沿江!”又一位首长的手指重点划过长江南岸,“王林主力集结于此,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又有新四军兄弟部队配合。他们的任务最直接,也最危险——切断日军的长江生命线!这项工作做好了,比歼灭鬼子几个联队意义还重大。必须给予他们最强的支持和最明确的指导。”
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各位首长从军事、政治、后勤、群众工作等各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三大区域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困难。共识逐渐清晰:必须打破现有的指挥壁垒,将这三块区域的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战略区,才能应对未来日军可能发起的更疯狂反扑,才能真正在华中敌后站稳脚跟,并谋求更大的发展。
最终,一位首长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做出了总结性的发言,其声音沉稳而有力,蕴含着决断的力量:
“同志们,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前方的实际情况,我提议:”
“一、139师正式成立一个全新的战略区——鄂皖苏军区。其辖区涵盖目前139师活动的大别山区、江北地区、皖南沿江地区。这是一个跨省区的军区,符合当前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
“二、军区领导机构:任命王林同志为鄂皖苏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辖区内所有抗日武装力量。同时,他仍兼任139师师长,确保对这支主力劲旅的直接领导。军区政治委员的人选,由王光道担任,与王林同志搭班子。”
“三、军区下辖四大军分区:
大别山军分区:以丁伟旅为基础,整合当地游击队、民兵组建。负责在大别山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与打击江北、皖西之日伪军。
江北军分区:以黄木生江北支队为基础扩建。坚持并发展江北四县的斗争,保持对津浦路及扬州、仪征等地的压力。
铜陵军分区:以139师部分主力一个旅部队组成,重点负责铜陵至繁昌段长江南岸防务与破袭作战。
芜湖军分区:以139师另一旅主力相应部队组成,重点负责芜湖至无为段长江南岸防务与破袭作战,并伺机向江北渗透。”
“四、军区的当前与长期任务:
短期:各军分区迅速整顿部队,消化缴获,补充兵员,巩固现有区域,积极对敌开展交通破袭、据点拔除、伏击运输队等作战行动。
中期:全力打通四大军分区之间的战略联系。尤其是要创造条件,积极向合肥方向渗透。合肥虽此次未能久占,但其战略中心地位未变。要通过地下工作、小部队游击、争取民心等方式,努力使四大军分区未来能连成一片,至少确保交通线、情报线的畅通。要以合肥为潜在目标,不断削弱其周边日伪力量,为将来再次光复创造条件。
长期:将鄂皖苏军区建设成为华中敌后坚强的抗日堡垒,成为插在日军心脏地带的一把利刃,有效地配合正面战场,并为未来的战略反攻积蓄力量。”
决议很快得到了在场所有首长的一致通过。窑洞内的气氛变得更加热烈而凝重,大家都意识到,这一决策将对华中乃至全国的抗战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立刻给皖南回电!”首长最后指示道,“将中央的决定正式通知王林同志、军部首长及139师、新四军的全体指战员。要高度赞扬他们取得的辉煌胜利和表现出来的卓越战略眼光!希望他们在新的编制和任务下,精诚团结,奋勇作战,继续创造更大的胜利!告诉王林,中央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勇挑重担,尽快拿出鄂皖苏军区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方案来!”
“是!”秘书迅速记录下要点,转身出去安排发报。
电报化作无形的电波,穿越千山万水,飞向皖南的群山,飞向王林和万千将士们。
而在皖南,临时师部内,王林几乎在收到延安回电的第一时间,就再次召集了王光道、钟光邦以及新四军军部的几位首长。
当他朗声读出中央的决议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随后眼中爆发出无比激动和振奋的光芒。
“鄂皖苏军区!司令员!”王光道用力地推了推眼镜,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中央这是把整个华中敌后的重担,都交给我们了!”
军部首长紧紧握住王林的手:“王司令员!恭喜!也祝贺我们!从此以后,我们就是真正的在一个锅里吃饭,在一个战场上打鬼子了!”
王林的心情同样澎湃,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荣誉和权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中央无比的信任。他看着地图上那被圈定的广阔区域,目光锐利如鹰。
“感谢中央的信任!感谢同志们的支持!”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立刻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