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延河星火 铸剑江淮育英才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一月中旬,皖南山区已显深秋的萧瑟,但南陵地区的鄂皖苏军区临时指挥部驻地,却因一队特殊客人的到来而充满了热烈的生机。
晌午时分,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指挥部所在村落外的土路上。参谋长钟光邦带着几名机关干部和警卫战士,早已等候在此。远处,一支三十人左右的队伍正沿着山路迤逦而来。他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虽面带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步伐坚定,眼神中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清亮与革命者的坚毅。
“来了!来了!”眼尖的通讯员低声道。
钟光邦整理了一下军容,快步迎上前去。队伍前方,一位戴着眼镜、身材颀长、年纪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干部也加快脚步,率先敬礼,声音清朗而有力:
“报告首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员队队长赵刚,奉命率抗大总校支援干部及教员共三十人,前来鄂皖苏军区报到!请指示!”
他的身后,二十九名同志也齐刷刷地立正敬礼,目光齐集于钟光邦身上。这三十人,正是中央和抗大总校应王林之请,千里迢迢派来的“及时雨”——十名经验丰富的团级政工干部和二十名文化理论水平高的抗大优秀毕业生。
钟光邦连忙回礼,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用力握住赵刚的手:“欢迎欢迎!赵刚同志,各位同志们,一路辛苦了!我代表鄂皖苏军区司令员王林同志、政委王光道同志,以及军区全体指战员,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可是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宝贝疙瘩啊!”
他又与队伍中几位年纪稍长、明显更具沧桑感的政工干部一一握手:“同志们,穿越敌占区,千里跋涉,不容易啊!快,先进村安顿下来,喝口热水,吃口热饭!”
亲切的话语瞬间消融了旅途的劳顿和初来乍到的陌生感。赵刚代表大家表示感谢:“谢谢参谋长!能为华中敌后的抗战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无比光荣的任务!路上虽然有些波折,但一想到前方的同志们在浴血奋战,我们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
在钟光邦的亲自引领下,支援队伍被安置在几间早已打扫干净的农舍里。后勤部门的同志送来了热水、热粥和简单的饭菜。虽然条件简陋,但周到细致的安排让这些来自延安的同志们倍感温暖。
下午,钟光邦陪同赵刚等人简单参观了指挥部的各个部门,并介绍了军区目前的基本情况、敌我态势以及刚刚确定的四大军分区布局。听着钟光邦的介绍,看着地图上那被红色箭头标注的广阔区域,赵刚和他的同志们既感到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傍晚,简单的接风宴后,指挥部那间最大的会议室兼作战室里,汽灯被点亮,将房间照得透亮。长条木桌旁,王林、王光道终于处理完紧急军务,出席了欢迎会议。与他们一同与会的,还有军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主力旅的旅长们。
王林的目光扫过坐在对面的三十张新面孔,最后落在赵刚身上,脸上露出诚挚的笑容:“赵刚同志,还有各位从延安来的同志们,再次欢迎你们!我和政委下午在处理鬼子可能的新扫荡计划,没能第一时间迎接,实在抱歉。”
赵刚立刻起身:“司令员、政委言重了!军务要紧!我们刚到,就已经感受到了军区同志们的热情和极高的效率。”
王林压压手,示意他坐下:“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直接进入正题。你们来的正是时候。我们军区刚刚搭起架子,四大军分区要运转,部队要整训,根据地要建设,千头万绪,最缺的就是两方面的人才:一是能武装战士头脑、巩固部队的政治骨干;二是能提高干部战士文化水平、传授军事理论的教育人才。中央和总校这次可是给我们送来了最急需的‘弹药’啊!”
王光道接着说道:“是啊,特别是我们即将要开办的‘抗大鄂皖苏分校’,更是急需各位同志去撑起台子,播撒火种。分校能否办好,直接关系到我们军区未来能否源源不断地获得合格的军政干部,关系到华中抗战能否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会场的气氛变得严肃而专注。所有新来的同志都凝神静听,知道接下来就是分配任务、明确方向的关键时刻。
王林拿起一份他和王光道、钟光邦等人反复商议后拟定的方案,目光变得锐利而深沉:“关于各位同志的工作安排,以及分校的建设,我们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确定。”
“首先,是十位团级政工干部同志的安排。”王林看向那十位经验丰富的同志,“我们军区目前主力旅和军分区刚刚整编完成,政治工作亟待加强。因此,我们决定:除留下两位同志在军区政治部,协助光道同志抓总、并重点负责分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外,其余八位同志,立刻分配到各主力团去,担任团政治处主任或副政委!要直接把延安的作风、经验带到基层部队去,把支部建在连上,把政治工作做到每一个战士的心坎上!”
这个决定让那几位政工干部眼中瞬间爆发出光彩。深入一线部队,带兵打仗,做思想工作,这正是他们最熟悉也最渴望的战场!他们纷纷挺直腰板,表示坚决服从分配。
“好!具体分配到哪个团,会后由政委和你们单独谈,会根据各团的特点和你们的特长来定。”王林点点头,继续道,“其次,是关于赵刚同志和二十位教员同志的安排,以及抗大分校的教学总体思路。”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王林身上。
“经过研究,并报请军区党委批准,”王林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任命赵刚同志,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鄂皖苏分校,教导主任!全面负责分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日常工作!”
赵刚猛地一愣,随即立刻起身:“司令员!这……我太年轻,经验不足,恐怕难以胜任如此重任!我还是希望能先到基层部队去锻炼……”
王林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这是命令!赵刚同志,你在抗大的表现和成绩,总校的首长们已经通过电文详细告知了我们。你理论功底扎实,原则性强,富有组织能力,正是主持分校教学工作的最合适人选!年轻不是问题,我们都要在斗争中学习斗争,在教学中学会教学!我相信你能挑起这副担子!”
王光道也温和地鼓励道:“赵刚同志,大胆干!军区党委和你所在的党支部,就是你坚强的后盾。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提出来。”
赵刚看着两位首长信任的目光,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犹豫和忐忑压下胸膛,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他猛地敬礼:“是!感谢组织信任!赵刚坚决服从命令,一定竭尽全力,办好分校,绝不辜负首长和同志们的期望!”
“好!”王林示意他坐下,然后开始阐述那份他深思熟虑的教学方案。
“办学宗旨,很简单,就是毛主席为抗大题词的那三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纲,一刻也不能偏离!”
“具体到教学安排,我们决定采取‘文化课’与‘实训课’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王林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勾勒出清晰的框架。
“文化课,是基础!包括扫盲识字、基础算术、政治理论、军事常识、战地急救、简易通讯等等。这部分,就主要由你们二十位教员同志负责。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生动活泼的方式,把我们战士的脑袋瓜武装起来,让他们不仅知道怎么打枪,更要知道为什么打枪,为谁打枪!”
“实训课,是关键!包括射击、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地形利用、连排战术指挥、侦察与反侦察等等。这部分,主要由我们各部队抽调的军事骨干,比如李云龙、陈阿海他们这些打老了仗的同志来担任教官。要把他们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员们!”
说到这里,王林看向李云龙等人:“你们几个,别光会打仗,也得学会怎么教打仗!都要给我准备几堂拿手的实战课!这是政治任务!”
李云龙嘿嘿一笑:“师长您放心,别的咱不敢吹,咋摸到鬼子眼皮底下捅刀子,咋用最小的代价敲掉鬼子机枪眼,这些玩意儿咱肚子里有货!”众将也纷纷笑着应和。
“但是,”王林话锋一转,神色变得无比严肃,“最重要的创新,不在于课堂上学什么,而在于学完之后怎么办!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培养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他提出了方案的核心:“我们决定,实行‘岗位实习’制度!所有学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学习后,都要根据他们的特长和表现,分配到各基层部队去,担任副职!比如副连长、副排长、连队文化教员、甚至区县政府的助理员!”
此言一出,不仅新来的同志们,连李云龙等老部下都有些惊讶。这可是头一遭听说。
王林详细解释道:“实习期间,他们不是去当客人的,是要实实在在参与部队作战、训练、管理、群众工作的!部队的主官,就是他们在实战中的导师,要给他们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去干!同时,分校的教员,也要定期下去巡视,了解情况,进行辅导。实习期满,由部队出具鉴定,学员自己也要写实习报告,回来答辩。实习成绩,要计入总评,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这个办法好!”王光道忍不住击节赞叹,“这就像铁匠打铁,一边烧红了,一边就得拿出来锤打,这样才能成器!既能检验学习成果,又能让学员最快地成长起来!”
赵刚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迅速在本子上记录着,补充道:“司令员,政委,我理解这就是要将‘学、训、战’三者循环起来,形成一个不断促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校学习(学),校内模拟训练(训),再到部队实战实习(战),回来再总结反思(学),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实践。”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王林赞赏地看了赵刚一眼,“赵刚同志总结得很到位!这就是我们分校教学的核心思路——‘学-训-战’循环与岗位实习制!”
他接着又对课程比例、教学方法(要求少灌输多讨论、多案例、多沙盘推演)、评估方式(不仅要考笔试,更要考实操、考实习表现)等细节进行了阐述,基本完全遵循了那份详尽的方案思路。
听着王林清晰而富有远见的规划,来自延安的教员们原本还有些模糊的想法瞬间变得清晰起来,心中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激动。他们意识到,这里并非想象中的文化荒漠,而是一片充满创新与实践精神的热土。
“最后,”王林看向所有人,语气凝重,“分校能否办好,在座的每一位都责任重大。你们带来的,是延安的精神,是科学的方法,是党的理论。要把这些宝贵的财富,与我们华中敌后残酷而丰富的斗争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我们鄂皖苏军区自己的办学特色来!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书呆子,而是能文能武、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做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要能带领部队打胜仗,能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的真人才!”
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过全场:“同志们,人才培养,是根基之战,是决定我们军区能走多远、能打多久的关键一战!这场战斗,同样重要,同样光荣!我希望大家立刻行动起来,赵刚主任,你牵头,钟参谋长配合,尽快拿出详细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员选拔方案!我们要力争在月底前,让抗大鄂皖苏分校的第一期学员,正式开学!”
“是!”赵刚、钟光邦以及所有与会者齐声应道,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
汽灯的光芒下,一张张面孔因理想和责任而显得格外生动。延安的星火,已然抵达江淮,即将在这片烽火连天的土地上,燃起培育万千抗战骨干的熊熊火焰,照亮华中敌后更加辉煌的未来。会议结束后,王林和王光道特意留下赵刚,又进行了长时间的单独谈话,将更多的期望与重托交付于这位年轻的教导主任肩上。夜色已深,但指挥部内的灯光,久久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