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53丝路映碧海:海岛桑蚕的守望与新生

353丝路映碧海:海岛桑蚕的守望与新生

    安第斯高原的十一月,冷雨偶尔会漫过工坊的土坯墙,却挡不住染织区里暖融融的气息——卡米拉正和晓晓一起,将迪拜带回的椰枣蜜熬成糖浆,拌进桑丝染料里,准备给“沙漠霞光披肩”做最后的固色。忽然,邮差顶着雨跑进来,手里举着一个裹着防水布的包裹,上面印着一串陌生的英文地址:“斐济苏瓦,莱拉桑蚕工坊”。

    “斐济?是太平洋上的那个岛国吗?”卡米拉擦了擦手上的染料,接过包裹时,指尖触到布料上还未干的海水痕迹。苏尔玛刚从温室回来,听见“斐济”两个字,立刻凑了过来——她丈夫生前的航海日记里,曾提到过斐济的桑蚕文化,说那里的匠人能用海岛植物染出像海水一样的蓝丝。

    拆开包裹,里面掉出一封手写的信,信纸边缘还沾着细小的沙粒,字里行间满是焦急:“尊敬的苏尔玛奶奶,我是斐济的桑蚕匠人莱拉。上个月的台风‘奥拉’摧毁了我的桑园,海水倒灌进田里,剩下的桑苗叶子开始发黄,蚕宝宝也因为桑叶不够饿瘦了。我在网上看到你们培育出了耐盐碱的沙漠桑苗,恳求你们帮帮我,救救斐济的桑蚕文化。”

    信的后面,还夹着一张照片:一片被台风刮倒的桑苗,歪斜的枝干泡在浅褐色的海水里,莱拉蹲在田埂上,怀里抱着一个装满瘦小白蚕的竹匾,背景是碧蓝的太平洋,海面上还飘着几根断裂的桑枝。

    “海水倒灌会让土壤盐度骤升,比沙漠的土壤更复杂,而且海岛的高湿度容易滋生霉菌,普通桑苗根本扛不住。”守苗爷爷捏着信里附的土壤样本,指尖沾了点白色的盐霜,“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斐济的桑蚕季就快到了,再耽误就来不及了。”

    苏尔玛把照片贴在温室的展示墙上,正好对着那盆“沙漠混种苗”。她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一句话:“每片海洋都连着不同的土地,每片土地上的桑苗,都该有活下去的权利。”她转身对卡米拉说:“联系韩轻舞,还有李教授、周明远先生,咱们开紧急会议,启动‘海岛桑蚕救援计划’。”

    当天晚上的跨国会议里,屏幕上的面孔比以往更多——除了熟悉的李教授、周明远、妮娜、奥莉娅,还有太平洋岛国农业组织的代表泰勒,他身后的背景是斐济的海滩,手里拿着一份土壤检测报告。“莱拉的桑园土壤盐度已经达到1.2%,远超桑苗耐受极限,而且台风季还没结束,下个月可能还有新的台风登陆。”泰勒的声音带着海风的湿气,“我们需要培育既能耐高盐、又能抗台风的桑苗,还要帮莱拉修复桑园的排水系统,防止再次海水倒灌。”

    “我有个办法!”奥莉娅突然举起手,她手里拿着一束斐济常见的椰子纤维,“肯尼亚的沿海地区也有海水倒灌的问题,我们会用椰子纤维编织成网状,铺在土壤表面,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过滤海水里的盐分。莱拉那边肯定有椰子,这个方法能立刻用上!”

    妮娜也跟着补充:“清迈的雨季经常有暴雨,我们会给桑苗搭‘斜顶支架’,用竹子和棕榈叶做棚子,既能挡雨,又能让台风顺利通过,减少桑苗倒伏。我现在就画支架图纸,发给莱拉!”

    周明远则从红木箱子里拿出一卷丝线:“这是用中国海南的‘海桑’蚕丝织的布,海南和斐济气候相似,‘海桑’耐高湿、抗台风,我联系海南的桑蚕研究所,明天就寄‘海桑’的枝条和种子过来,和咱们的三系混种桑嫁接,培育‘海岛混种苗’。”

    李教授也打开了实验室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桑苗基因图谱:“我们可以从‘海桑’里提取抗盐基因,导入三系混种桑,加快培育速度。另外,我会配制一种‘降盐营养液’,用海藻提取物和腐殖酸做原料,能快速降低土壤盐度,莱拉可以直接浇在桑园里。”

    “少年联盟也加入!”晓晓的声音从屏幕角落传来,他手里举着“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的新表格,“我们已经联系上斐济的孩子,他们会帮莱拉记录桑苗生长数据,每天测土壤盐度和湿度,还会拍视频给我们,方便大家远程指导。”

    会议结束后,工坊立刻行动起来。守苗爷爷连夜整理组培室,消毒培养基,准备接收海南的“海桑”枝条;卡米拉和路易则按照妮娜的图纸,用竹子做了一个“斜顶支架”模型,拍了视频发给莱拉,教她如何搭建;晓晓则和斐济的孩子建立了“海岛桑苗观察群”,每天定时分享种植技巧。

    可三天后,莱拉发来的视频让所有人都揪紧了心:桑园里的积水还没排干,新搭的支架因为台风余波被吹歪,几株刚补种的桑苗又倒了下去。“苏尔玛奶奶,我实在没办法了,斐济的匠人很少,没人能帮我修排水系统,再这样下去,桑园就彻底毁了。”莱拉的声音带着哭腔,镜头里,她的手上还沾着泥浆,指甲缝里都是桑枝的绿汁。

    苏尔玛看着视频里狼狈的莱拉,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守着工坊,也曾有过这样绝望的时刻。“卡米拉,收拾行李,咱们去斐济。”她的语气很坚定,“远程指导不够,必须去实地帮她。”

    守苗爷爷立刻反对:“你年纪大了,斐济的气候湿热,你身体会吃不消的。”

    “没关系,”苏尔玛摸了摸口袋里丈夫的老梭子,“你丈夫当年为了桑蚕文化,能驾船穿越太平洋,我现在为了斐济的桑苗,去一趟海岛又算什么?”

    卡米拉也跟着点头:“我陪外婆去,晓晓可以留在工坊,和李教授一起跟进‘海岛混种苗’的培育,咱们分工合作。”

    一周后,苏尔玛和卡米拉带着海南的“海桑”枝条、李教授配制的“降盐营养液”,还有守苗爷爷准备的组培苗,登上了飞往斐济的飞机。当飞机降落在苏瓦机场时,莱拉早已在停机坪等候,她穿着斐济传统的花裙,手里捧着一束用桑枝和鸡蛋花编的花环,眼眶红红的:“苏尔玛奶奶,你们真的来了!”

    莱拉的桑园在苏瓦郊外的海边,车子开过去时,能看到成片的椰子树,海风里带着咸湿的气息。可一到桑园,热闹的海景就被眼前的破败取代:歪斜的桑苗泡在浅水里,土壤表面结着一层白霜,田埂上的排水渠被泥沙堵得严严实实,几只瘦蚕在剩下的桑叶上缓慢地爬着。

    “先修排水渠,再降土壤盐度,最后补种桑苗。”苏尔玛放下行李,立刻拿起铲子,“卡米拉,你和莱拉一起清理排水渠里的泥沙;我去配‘降盐营养液’,浇在桑园里。”

    莱拉的邻居们听说来了外国匠人帮忙,也纷纷带着工具赶来。男人们帮着挖排水渠,女人们则跟着卡米拉学习如何用椰子纤维铺在土壤表面,孩子们则在旁边帮忙搬运桑枝。夕阳西下时,排水渠终于通了,积水顺着渠道流进海里,土壤表面的白霜也因为营养液的浇灌,慢慢淡了下去。

    晚上,莱拉邀请苏尔玛和卡米拉去她的染坊。染坊建在海边的木屋里,墙上挂着各种颜色的桑丝,有像海水一样的湛蓝,有像鸡蛋花一样的米黄,还有像晚霞一样的橙红。“这些都是用斐济的植物染的,比如用诺丽果的叶子染绿色,用凤凰花的花瓣染红色。”莱拉拿起一束蓝丝,“这是用海边的海娜花染的,可现在桑苗不够,我已经很久没染过了。”

    苏尔玛摸着那束蓝丝,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用‘海岛混种苗’的蚕丝,结合你的海岛植物染,做一款‘碧海桑丝’文创产品,既能帮助你恢复工坊,又能让斐济的桑蚕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莱拉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真的吗?我一直想把斐济的桑丝卖到其他国家,可从来没机会。”

    “当然是真的,”卡米拉拿出手机,展示之前设计的“沙漠霞光披肩”,“我们可以设计一款‘海浪桑丝方巾’,用你的海娜花染出渐变的蓝色,上面绣斐济的传统图腾‘海龟’和安第斯的桑枝图案,边缘用椰子纤维做装饰,肯定会很受欢迎。”

    接下来的日子,苏尔玛和卡米拉一边帮莱拉修复桑园,一边推进“碧海桑丝”的设计。守苗爷爷从安第斯寄来了第一批“海岛混种苗”的组培苗,这些苗经过基因改良,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既能防盐,又能抗台风;李教授也寄来了新的“降盐营养液”,还附了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妮娜则从清迈寄来了扎染用的工具,教莱拉如何用海岛植物做扎染花纹。

    可就在桑园渐渐恢复生机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海岛混种苗”的叶片开始出现黑色斑点,轻轻一碰,叶子就掉了。莱拉蹲在桑苗旁,急得快哭了:“这是怎么回事?之前明明长得好好的。”

    苏尔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发现斑点里有细小的菌丝:“是高湿度引起的霉菌病,海岛的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容易滋生这种霉菌。”她突然想起奥莉娅之前说的肯尼亚传统方法,“莱拉,你们这里有诺丽果吗?奥莉娅说诺丽果的汁液能做天然杀虫剂,还能防霉菌。”

    莱拉立刻点头:“后山有很多诺丽果树!”

    几个人立刻去后山摘诺丽果,把果实捣烂,过滤出汁液,再加入适量的清水,装进喷壶里,喷在桑苗的叶片上。三天后,黑色斑点果然消失了,新的叶片也慢慢长了出来。“太神奇了!”莱拉捧着桑苗,笑得像个孩子,“原来咱们的传统方法也能救桑苗!”

    随着桑园的恢复,“海岛桑蚕救援计划”也吸引了太平洋岛国农业组织的关注。泰勒带着几位专家来桑园考察,看到“海岛混种苗”长势良好,“碧海桑丝”的设计也初具雏形,当即决定资助莱拉举办“斐济海岛桑蚕文化周”,邀请各国匠人参加,展示协作成果。

    “文化周下个月举办,到时候会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瓦努阿图的匠人来,还有欧洲的丝绸品牌代表,这是咱们把海岛桑蚕文化推向世界的好机会!”泰勒兴奋地说,“我们还会在文化周上签约,和你们的‘全球桑蚕文化工坊’建立长期合作,在太平洋岛国推广‘海岛混种苗’。”

    苏尔玛看着海边渐渐成型的桑园,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最后一页:“希望有一天,桑丝能像海浪一样,连接起所有的海岛和大陆。”她转头对莱拉说:“好,我们一起办好文化周,让斐济的桑丝,飘向全世界。”

    文化周筹备期间,工坊里的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卡米拉和莱拉一起完成了“碧海桑丝”方巾的最后设计,用海娜花染出的渐变蓝丝做底料,上面绣着金色的海龟和绿色的桑枝,边缘用椰子纤维编织成海浪的形状;晓晓则和斐济的孩子一起,制作了“海岛桑蚕图鉴”,里面收录了斐济的桑苗品种、植物染方法,还有各国协作的故事;周明远从中国寄来了云锦金线,帮她们给方巾做最后的锁边;妮娜则带着清迈的匠人,赶来斐济帮忙布置展区。

    文化周开幕当天,苏瓦的海边挤满了人。桑园里,“海岛混种苗”长得郁郁葱葱,莱拉带着孩子们给游客展示如何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染坊里,各国匠人围着莱拉,学习如何用海岛植物染桑丝,蓝色的海娜花染液、黄色的鸡蛋花染液、红色的凤凰花染液,在木盆里泛着晶莹的光;文创展区里,“碧海桑丝”方巾一摆出来,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欧洲品牌的代表当场定下了两百条的订单,还要求在礼盒里放一张桑园修复的照片,让消费者知道背后的协作故事。

    “苏尔玛奶奶,谢谢您。”文化周闭幕时,莱拉捧着一条“碧海桑丝”方巾,递给苏尔玛,“这条方巾上的桑枝,我绣了您丈夫航海日记里提到的航线,从安第斯到斐济,就像桑丝连接了我们的心意。”

    苏尔玛接过方巾,指尖触到细腻的桑丝,仿佛能感受到海浪的温度。她抬头看向远处的太平洋,夕阳正洒在海面上,像一条金色的丝路,连接着海岛和远方的大陆。“莱拉,这不是结束,是开始。以后,我们会一起培育更多的海岛桑苗,让桑蚕文化在每个海岛上扎根。”

    离开斐济前,苏尔玛和莱拉一起在桑园里种下了一株“海岛混种苗”,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桑丝连碧海,友谊跨重洋”。莱拉的孩子们围着木牌,叽叽喳喳地说:“等桑苗长大,我们要邀请全世界的桑蚕人来斐济,一起织一块最大的‘太平洋桑蚕共融图’!”

    回到安第斯工坊时,迎接她们的是满院的桑果香气——守苗爷爷培育的“海岛混种苗”已经结出了紫黑的桑果,李教授发来消息,说“海岛混种苗”的基因改良已经完成,能适应太平洋上大部分海岛的气候;韩轻舞则带来了好消息,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邀请她们带着“碧海桑丝”方巾参展,还会举办“全球桑蚕文化论坛”,让苏尔玛做主旨发言。

    工坊里,卡米拉正在整理从斐济带回来的植物染样本,晓晓则在更新“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加入了斐济、瓦努阿图等太平洋岛国的土壤数据;守苗爷爷在温室里给新一批“海岛混种苗”浇水,苏尔玛则坐在老织机前,开始织一幅新的织锦——她要把斐济的海滩、太平洋的海浪、海岛的椰子树,都织进去,还要把莱拉和孩子们的笑脸,织在桑枝之间。

    老梭子在她的指尖穿梭,丝线带着“碧海桑丝”的湛蓝光泽,在织锦上慢慢铺展开来。卡米拉走进来,递上一杯温热的桑叶茶,里面加了一点斐济的诺丽果蜜。“外婆,泰勒先生刚才发来消息,说太平洋岛国农业组织想和咱们合作,在斐济建一个‘全球海岛桑蚕研究中心’,邀请您担任荣誉主任。”

    苏尔玛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清甜的茶香里带着诺丽果的微酸,像把海岛的阳光和安第斯的清风融在了一起。她看着织机上渐渐成型的织锦,眼里满是欣慰:“好啊,咱们慢慢来。桑蚕文化的丝路,已经从高原延伸到沙漠,从沙漠延伸到海岛,未来,它还会延伸到更多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

    夜幕降临,工坊里的灯光又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桑木窗棂,洒在桑园里,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讲述着这段跨越碧海的桑蚕故事。苏尔玛继续织着织锦,老梭子每穿梭一次,就像在续写一次跨洋的友谊,也像在为全球桑蚕文化的未来,织下新的一笔。

    在工坊的展示架上,莱拉送的“碧海桑丝”方巾静静地摆在那里,旁边是“海岛混种苗”的幼苗,幼苗的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嫩绿的光,仿佛下一秒,就要长出新的枝芽,蔓延向更远的碧海,连接起更多的海岛,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而那本“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已经收录了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数据,封面上的桑苗图案,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活,像是在预示着,桑蚕文化的丝路,会一直延伸下去,直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每一片土地上,都能长出翠绿的桑苗,织出温暖的桑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