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海丝博:丝路汇东方
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的展馆里,“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的展区前挤满了人。玻璃展柜里,“碧海桑丝”方巾在射灯下泛着海浪般的渐变蓝光,金色的海龟刺绣随着光线流转,仿佛在丝面上缓缓游动;旁边的展架上,“沙漠霞光披肩”与“草原云纹围巾”相映成趣,前者的驼色桑丝混着椰枣蜜染的金红,后者的青绿色丝线间织着蒙古包的剪影,每一件展品都标着“协作产地”——安第斯高原、非洲沙漠、蒙古草原、斐济海岛,像一张微型的全球丝路地图。
“苏尔玛奶奶,这就是您在斐济培育的‘海岛混种苗’蚕丝做的方巾吗?”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女士指着“碧海桑丝”问道,她是法国高端丝绸品牌“丝路印记”的设计总监艾拉,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丝线的纹理,“这种渐变蓝太独特了,是用什么植物染的?”
苏尔玛笑着递过一本“海岛桑蚕图鉴”:“是用斐济的海娜花染的,染之前要先把桑丝用椰枣蜜熬的糖浆浸泡,这样颜色才能更持久。”她翻开图鉴,指着里面莱拉和孩子们采摘海娜花的照片,“这是斐济的桑蚕匠人莱拉教我们的方法,她的染坊就在太平洋海边,染液里都带着海风的气息。”
艾拉看着照片,又摸了摸方巾的质感,当即决定签订长期合**议:“我们想把‘碧海桑丝’系列纳入明年的春夏新品,还要邀请莱拉女士来巴黎,和我们的设计团队一起开发‘海岛丝路’主题系列。另外,我希望在新品发布会上,播放你们修复斐济桑园的纪录片,让消费者知道,每一条方巾背后,都有一个跨越山海的协作故事。”
卡米拉在一旁补充道:“我们还可以提供‘定制服务’,根据客户的需求,在方巾上绣上他们指定的文化图腾,比如把法国的薰衣草花纹和斐济的海龟图案结合,让不同文化在桑丝上相遇。”
就在苏尔玛和艾拉签约时,展区入口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群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位戴着蒙古帽的老人,手里捧着一个用红绸包裹的盒子,正是蒙古草原桑蚕合作社的***爷爷。“苏尔玛,我们来晚了!”***爷爷笑着走近,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用草原桑丝织成的“云纹哈达”,上面绣着蒙古包、羊群和桑苗,“这是我们草原匠人的一点心意,祝贺你们的展区这么受欢迎!”
跟在***爷爷身后的,还有肯尼亚的奥莉娅、清迈的妮娜、海南的周明远,甚至还有太平洋岛国农业组织的泰勒和斐济的莱拉——他们都是收到苏尔玛的邀请,特意赶来参加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和“全球桑蚕文化论坛”的。
“莱拉!你的桑园现在怎么样了?”苏尔玛握住莱拉的手,看到她晒黑的脸上带着健康的红晕,心里踏实了不少。
莱拉兴奋地说:“‘海岛混种苗’长得特别好,上个月还结了第一批彩茧,有像海水一样的蓝茧,还有像珊瑚一样的粉茧!泰勒先生资助的‘海岛桑蚕文化工坊’也快建好了,等建好,我就可以教更多斐济人种桑养蚕、植物染了。”
奥莉娅则拿出手机,展示肯尼亚沿海桑园的照片:“我们用椰子纤维铺地的方法,已经推广到了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的沿海桑园,那些之前被海水倒灌的桑园,现在都种上了‘海岛混种苗’,长势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妮娜也笑着说:“清迈的‘斜顶支架’技术,不仅帮斐济抗了台风,还被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学了去。上个月越南的匠人来清迈学习,回去后就给他们的桑园搭了支架,刚好躲过了雨季的暴雨。”
周明远则带来了海南“海桑”与安第斯三系混种桑嫁接成功的好消息:“新培育的‘海陆双适应桑苗’,既能在海南的海边生长,又能在安第斯的高原存活,下个月我们就可以开始批量培育,推广到更多气候复杂的地区。”
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桑蚕匠人聚在一起,分享着协作的成果,苏尔玛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第一次在安第斯工坊里,守苗爷爷说的那句话:“桑苗没有国界,桑蚕文化也没有国界。”现在,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从安第斯的高原到非洲的沙漠,从蒙古的草原到斐济的海岛,一条无形的桑蚕丝路,已经在全球织展开来。
第二天的“全球桑蚕文化论坛”上,苏尔玛作为主旨发言人,站在巨大的LED屏幕前,身后播放着乔瓦尼拍摄的纪录片片段:安第斯工坊的老织机、非洲沙漠的桑苗、蒙古草原的蚕室、斐济海岛的染坊,还有各国匠人协作的场景——奥莉娅教莱拉用椰子纤维防盐,妮娜帮莱拉搭支架,守苗爷爷给海南的桑苗做组培,周明远教非洲匠人缫丝……
“三十年前,我丈夫驾着船,带着桑苗种子穿越太平洋,他说,桑丝能连接不同的土地。”苏尔玛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现在,我们做到了。我们用桑苗跨越了沙漠与绿洲的界限,用桑丝连接了高原与海岛的距离,用协作打破了文化与地域的隔阂。未来,我们希望能建立‘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让每一片土地上的桑蚕匠人,都能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市场,让桑蚕文化成为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论坛结束后,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桑蚕组织代表,在会场外的草坪上,共同种下了一株“全球混种桑苗”——这株苗是用安第斯三系混种桑、非洲沙漠桑、蒙古草原桑、海南海桑、斐济海岛桑的枝条嫁接而成的,叶片呈现出不同的绿色,象征着不同文化的融合。代表们围着桑苗,手拉手唱起了各自国家的桑蚕民谣,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旋律,在上海的天空下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跨越国界的丝路之歌。
博览会闭幕后,苏尔玛和卡米拉没有立刻回安第斯,而是跟着周明远去了海南。海南的桑蚕研究所里,“海陆双适应桑苗”已经培育出了第一批组培苗,叶片肥厚,根系发达,正被装进营养钵里,准备运往东南亚和非洲的沿海地区。
“这些苗能在盐度0.8%的土壤里生长,抗台风能力也很强,”周明远指着苗床上的桑苗,“我们和太平洋岛国农业组织合作,下个月就会派技术人员去斐济、瓦努阿图,指导当地匠人种植‘海陆双适应桑苗’,还会在当地建立育苗基地,让他们能自己培育桑苗,不用再依赖进口。”
在海南的海边桑园里,苏尔玛看到了莱拉寄来的新照片:斐济的“海岛桑蚕文化工坊”已经建成,木屋里摆着织机和染缸,墙上挂着各国桑蚕文化的照片,莱拉正带着几个斐济女孩学习植物染,她们手里拿着“碧海桑丝”方巾,笑得格外灿烂。照片的背面,莱拉写着:“苏尔玛奶奶,我们的桑园里,已经有了来自安第斯、非洲、中国的桑苗,它们像一家人一样,在太平洋的阳光下一起生长。”
离开海南前,苏尔玛收到了乔瓦尼的视频电话。视频里,乔瓦尼正站在意大利的丝绸之都科莫,身后是一家百年丝绸工坊的老板:“苏尔玛,科莫的匠人看到你们的‘碧海桑丝’方巾后,都很感兴趣,他们想和你们合作,用科莫的提花技术,结合你们的植物染,开发‘丝路共融’系列丝绸服装,明年在米兰时装周上发布!”
苏尔玛笑着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桑蚕文化的丝路,已经从上海延伸到了巴黎、米兰,从太平洋延伸到了地中海,未来,还会延伸到更多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
第二章 米兰时装周:丝韵耀国际
米兰时装周的后台,一片忙碌而紧张的氛围。“丝路印记”品牌的模特们正在化妆,她们的妆容以自然裸妆为主,眼尾用海娜花染的蓝色眼线点缀,与身上的“海岛丝路”系列服装相呼应。卡米拉和莱拉正蹲在地上,给一件紫色桑丝长裙做最后的调整——这件裙子用斐济的海娜花染成渐变紫,裙摆处绣着安第斯的桑枝、非洲的椰枣叶、中国的祥云和意大利的橄榄枝,边缘用蒙古草原的羊毛做装饰,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各国匠人的心血。
“还有五分钟就到我们上场了!”艾拉拿着对讲机,快步走过来,“苏尔玛奶奶,您和***爷爷、奥莉娅、妮娜他们,都准备好了吗?压轴环节需要你们一起上台,和模特们谢幕。”
苏尔玛整理了一下身上的传统安第斯披肩,披肩上的桑丝流苏在灯光下泛着光泽:“都准备好了,艾拉。这不仅是一场时装秀,更是一场全球桑蚕文化的展示,我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爷爷穿着蒙古传统长袍,手里拿着一条“草原云纹围巾”,笑着说:“我们草原的桑丝,能走上米兰时装周的舞台,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事。等回去,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草原上的每一个人!”
奥莉娅则穿着肯尼亚的传统花裙,头上戴着用桑枝和珠子编的头饰:“我带来了肯尼亚的桑蚕刺绣,要在谢幕时送给米兰的观众,让他们知道,非洲的桑蚕文化也很精彩。”
妮娜也跟着说:“清迈的扎染技术,这次也用在了几件上衣上,我相信大家会喜欢这种自然的花纹。”
音乐响起,时装秀正式开始。当第一位模特穿着“碧海桑丝”方巾改造的上衣和白色桑丝长裤走上T台时,台下立刻响起了掌声。上衣的渐变蓝与长裤的纯白形成鲜明对比,领口处的椰子纤维装饰随着模特的步伐轻轻晃动,像海浪在沙滩上起伏。
接下来的模特们陆续登场,每一套服装都融合了不同国家的桑蚕文化元素:有用安第斯沙漠桑丝织成的驼色风衣,袖口绣着斐济的海龟图腾;有用蒙古草原桑丝做的粉色连衣裙,裙摆处用清迈的扎染技术染出云朵图案;还有用海南海桑丝织成的银色晚礼服,上面用金线绣着全球桑苗的分布地图,边缘缀着非洲椰枣纤维做的流苏。
台下的观众们看得目不转睛,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不少时尚评论家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脸上满是赞叹。当压轴模特穿着那件紫色桑丝长裙走上T台时,全场安静了下来——长裙的裙摆很长,拖在T台上,像一片流动的紫色海洋,上面的各国文化图腾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讲述着一段跨越山海的丝路故事。
长裙走过T台尽头时,音乐突然变了,变成了一首由各国桑蚕民谣改编的合唱曲。苏尔玛、***爷爷、奥莉娅、妮娜、莱拉、卡米拉、周明远,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桑蚕匠人,一起从后台走了出来,站在T台中央,向台下的观众鞠躬。
“这些服装的创作者,不仅是‘丝路印记’的设计团队,更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桑蚕匠人。”艾拉拿着麦克风,激动地说,“从安第斯高原到非洲沙漠,从蒙古草原到斐济海岛,他们用桑苗跨越了地域的界限,用桑丝连接了文化的差异,用协作创造了这些美丽的作品。今天,我们不仅是展示时装,更是展示一种全球协作的精神,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纷纷站起来,向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桑蚕匠人致敬。不少品牌代表当场围了过来,想要和“全球桑蚕文化工坊”合作,开发更多融合各国文化的桑蚕产品。
时装秀结束后,米兰的媒体对苏尔玛进行了专访。记者问她:“您认为桑蚕文化能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桥梁吗?”
苏尔玛笑着回答:“当然能。桑苗需要阳光和雨水才能生长,就像不同的文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才能共存。桑丝能织成温暖的衣物,也能织成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我们的‘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已经有了二十多个国家的成员,未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用桑蚕文化,编织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采访结束后,科莫的百年丝绸工坊老板找到了苏尔玛,提出合作开发“丝路共融”系列服装的具体方案:“我们可以用科莫最先进的提花技术,结合你们的植物染和手工刺绣,打造高端丝绸服装,同时在服装的标签上,标明每一种桑丝的产地和匠人的故事,让消费者知道,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份文化和情感。”
苏尔玛当即同意了合作,双方签订了合**议,约定下个月在科莫的工坊开始研发。莱拉则和“丝路印记”的设计团队一起,讨论“海岛丝路”系列的后续开发,决定推出儿童款方巾和丝巾,上面绣着各国的卡通桑蚕形象,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了解不同国家的桑蚕文化。
离开米兰前,乔瓦尼带着纪录片团队,给所有参与时装秀的桑蚕匠人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苏尔玛站在中间,手里捧着那株“全球混种桑苗”的幼苗,***爷爷、奥莉娅、妮娜、莱拉、卡米拉、周明远等人围在她身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背景是米兰的标志性建筑——米兰大教堂,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给每个人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这张照片会作为纪录片的封面,”乔瓦尼说,“纪录片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丝路织星河》,讲述你们用桑丝连接世界的故事。下个月,这部纪录片会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播出,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在用桑蚕文化,编织着跨越山海的友谊和希望。”
回到安第斯工坊时,守苗爷爷已经培育出了第一批“海陆双适应桑苗”的成苗,这些苗长得比预想的还要好,叶片翠绿,枝干粗壮,正被打包准备运往非洲和东南亚。晓晓则和“少年联盟”的孩子们一起,更新了“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加入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土壤数据,还制作了一份“全球桑蚕文化地图”,标注了每个国家的桑蚕特色和协作案例。
工坊里,新的织机已经安装好了,这是科莫的丝绸工坊送的礼物,上面刻着各国的桑蚕图腾。苏尔玛坐在织机前,开始织“丝路共融”系列的第一件样品——她要把米兰时装周的场景、各国匠人的笑脸、全球混种桑苗的样子,都织进去,还要把乔瓦尼纪录片里的镜头,织在桑丝之间。
卡米拉走进来,递上一份邮件:“外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邮件,说他们想把‘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项目,还邀请您作为申报代表,下个月去巴黎参加评审会。”
苏尔玛接过邮件,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眼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第一句话:“每一根桑丝,都承载着一个梦想;每一片桑苗,都孕育着一个希望。”现在,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这个希望正在全球绽放。
“好啊,”苏尔玛笑着说,“我们一起去巴黎,把全球桑蚕文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夜幕降临,工坊里的灯光又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桑木窗棂,洒在桑园里,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讲述着这段跨越山海的桑蚕故事。苏尔玛继续织着织锦,老梭子每穿梭一次,就像在续写一次跨洋的友谊,也像在为全球桑蚕文化的未来,织下新的一笔。
在工坊的展示架上,米兰时装周的“海岛丝路”系列服装静静地挂在那里,旁边是“海陆双适应桑苗”的幼苗,幼苗的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嫩绿的光,仿佛下一秒,就要长出新的枝芽,蔓延向更远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而那本“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已经收录了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数据,封面上的桑苗图案,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活,像是在预示着,桑蚕文化的丝路,会一直延伸下去,直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每一片土地上,都能长出翠绿的桑苗,织出温暖的桑丝,直到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能感受到这份跨越山海的友谊与希望。
第三章 巴黎评审:非遗耀全球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审专家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放着“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申报材料,包括乔瓦尼拍摄的纪录片《丝路织星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