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59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359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第十章 非洲旱土的桑语:沙棘与金叶的相遇

    藏北的雪刚化尽,卓玛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陌生的视频请求。屏幕接通时,一张布满沟壑的脸映入眼帘——男人裹着橙红色的马赛族披风,身后是一片枯黄的草原,远处的金合欢树叶子稀疏,风卷着沙尘掠过他的肩头。

    “卓玛女士,我是肯尼亚北部的牧民卡鲁,”男人的声音带着草原特有的厚重,却难掩焦急,“奥莉娅老师说您能让桑苗在雪域活下来,求您也救救我们的土地。去年大旱,牧场的草全枯了,**死了一半,奥莉娅送来的‘东非混种桑’也快撑不住了……”

    视频里,卡鲁转身指向身后的小温室。塑料膜上裂着几道口子,里面的桑苗叶片蜷曲,叶尖泛着焦黄色,几株已经完全枯萎,歪在干裂的土壤里。卓玛的心猛地一紧,想起去年藏北桑园濒临绝境的模样,她立刻回头喊:“守苗爷爷,您快来看!肯尼亚那边的桑苗出事了!”

    守苗爷爷凑到屏幕前,眉头越皱越紧。他让卡鲁把土壤检测仪插进地里,屏幕上的数字跳了几下,定格在“湿度8%”“有机质0.6%”——比藏北最贫瘠的土地还要恶劣。“是典型的干旱胁迫,”守苗爷爷对着屏幕说,“桑苗根系吸不到水,土壤又没养分,再这样下去,不出半个月就全死了。”

    卡鲁的眼眶红了,他蹲下身,轻轻碰了碰桑苗的叶片:“我们这里只有雨季才有水,现在离雨季还有三个月。奥莉娅说桑蚕能让我们不用只靠放牧,可现在……”他的声音哽咽了,身后几个马赛族孩子探出头,睁着大眼睛看着屏幕,手里还攥着去年奥莉娅教他们绣的桑丝小挂件。

    卓玛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了苏尔玛的视频电话。彼时安第斯工坊正是清晨,苏尔玛刚走进温室,手里还拿着给“雪域混种桑”浇水的水壶。听完卓玛的讲述,苏尔玛放下水壶,走到“全球桑蚕文化地图”前,手指落在肯尼亚北部的位置——那里是地图上仅存的几个“待激活”区域之一。

    “我们得去肯尼亚,”苏尔玛的语气坚定,“藏北的桑苗能活,非洲的桑苗也能活。卡米拉,你立刻联系周明远,让他准备耐旱桑苗的组培瓶和土壤改良剂;卓玛,你整理藏北应对极端环境的经验,特别是青稞粉保水的法子;守苗爷爷,你看看能不能把‘星河桑’和耐旱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干旱地区的桑苗。”

    三天后,一支由苏尔玛、卓玛、守苗爷爷、卡米拉和周明远组成的“抗旱支援队”,带着四箱组培瓶、太阳能灌溉设备和青稞粉有机肥,登上了飞往肯尼亚内罗毕的飞机。飞机降落后,他们转乘越野车,沿着尘土飞扬的公路向北行驶。车窗外,草原从稀疏的绿色渐渐变成枯黄,偶尔能看到几具牛的骸骨,风里带着沙尘的味道,比藏北的寒风更让人压抑。

    卡鲁带着十几个马赛族牧民在路边等候,看到越野车,他立刻迎了上来。卓玛刚下车,就被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抱住了腿——是去年文化节上跟着奥莉娅来藏北的娜拉,她手里拿着一块褪色的桑丝绣布,上面是卓玛教她画的蚕宝宝。“卓玛姐姐,你看桑苗还有救吗?”娜拉的声音怯生生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卓玛蹲下身,摸了摸娜拉的头,跟着卡鲁走进温室。里面的景象比视频里更糟:大部分桑苗已经枯萎,剩下的几株也奄奄一息,土壤硬得像石头,用手一捏就碎成粉末。周明远立刻拿出土壤检测仪,又取了些土样:“土壤含盐量也偏高,得先改良土壤结构,再解决保水问题。”

    守苗爷爷从箱子里拿出几株“星河桑”的幼苗,又拿出肯尼亚的“东非混种桑”枝条:“我在飞机上做了初步嫁接,这几株是‘星河桑’和‘东非混种桑’的杂交苗,叶片更厚,能减少水分蒸发,但还需要适应这里的干旱。”

    苏尔玛则注意到远处的沙棘林——金黄的果实挂在枝头,在枯黄的草原上格外显眼。“卡鲁,你们这里的沙棘果能吃吗?”她指着沙棘林问。卡鲁点点头:“我们用沙棘果泡水喝,还能榨油,就是不知道和桑苗有什么关系。”

    “沙棘的根系很发达,能固沙保水,”苏尔玛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种沙棘,形成防护带,减少风沙侵蚀;再用沙棘果渣做有机肥,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又能利用当地资源。”

    卓玛立刻想起藏北用青稞粉保水的法子:“我们还可以把沙棘粉和青稞粉混合,撒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保水膜,这样浇水时水分就不容易蒸发了。”

    当天下午,牧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拿着铁锹,在桑园周围挖坑种沙棘苗;女人们则坐在草原上,把沙棘果摘下来,放进石臼里捣成泥,再和青稞粉、蚕砂混合,制成有机肥;周明远和卡米拉则组装太阳能灌溉设备,把太阳能板架在温室顶上,连接上滴灌管——这样既能利用非洲充足的阳光供电,又能精准地给桑苗浇水,避免浪费。

    娜拉和几个孩子也没闲着,他们跟着卓玛学习如何给桑苗修剪枯叶,如何观察桑苗的生长状态。“如果叶片发蔫,就说明缺水了;如果叶尖发黄,可能是土壤含盐量太高,”卓玛一边示范一边说,“以后你们就是桑园的小守护者,要帮卡鲁叔叔好好照顾桑苗。”

    五天后,桑园有了明显变化。沙棘防护带挡住了风沙,土壤表面的沙棘青稞粉膜锁住了水分,滴灌系统每天定时给桑苗浇水,守苗爷爷嫁接的杂交桑苗也抽出了新的嫩芽。卡鲁早上来桑园时,看到嫩绿的新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拿出手机,给远在肯尼亚南部的奥莉娅打视频电话,声音里满是喜悦:“奥莉娅,桑苗活了!卓玛他们真的救活了桑苗!”

    奥莉娅在屏幕里看到桑园的变化,也忍不住流泪:“我就知道你们能做到!等我处理完南部的桑园,就立刻过去,我们一起把马赛族的传统刺绣和桑丝结合,做出属于非洲的桑丝作品。”

    守苗爷爷则没闲着,他在温室里搭建了简易的组培室,开始培育更耐旱的桑苗品种。他把“星河桑”的抗旱基因提取出来,导入到当地的野生桑苗里,再用沙棘汁浸泡组培瓶,让桑苗从小就适应富含沙棘成分的环境。“这种新苗叫‘沙棘金叶桑’,”守苗爷爷拿着组培瓶对大家说,“叶片是金黄色的,像沙棘果一样,而且根系能深入地下三米,能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以后就算三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卓玛看着温室里的“沙棘金叶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可以用沙棘果给桑丝染色,染出金黄色的桑丝,再和马赛族的牛皮绳混织,做出既有非洲特色,又有桑蚕文化的作品。”

    卡鲁立刻赞成,他让妻子拿出家里珍藏的马赛族牛皮绳——这些牛皮绳是用传统工艺鞣制的,颜色深褐,质地坚韧。卓玛把沙棘果泥放进染缸,加入适量的明矾,煮了两个小时,再把白色的桑丝放进去浸染。几个小时后,桑丝被染成了明亮的金黄色,像草原上的阳光。

    娜拉看着金黄色的桑丝,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绣马赛族的图腾!比如狮子、长颈鹿,还有我们的马赛披风,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们非洲的桑丝作品。”

    接下来的日子里,卓玛和马赛族妇女们一起织起了挂毯。她们用金黄色的桑丝做纬线,用深褐色的牛皮绳做经线,在挂毯上绣出狮子、长颈鹿、金合欢树,还有新种的沙棘林和桑园。卡米拉则把这些过程拍下来,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标注了“马赛桑丝牛皮挂毯”的制作工艺,让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习。

    一个月后,苏尔玛和卓玛准备离开肯尼亚时,卡鲁送给她们一块刚织好的挂毯。挂毯上,金黄色的桑丝绣成的桑苗围绕着深褐色的牛皮绳绣成的马赛族图腾,边缘则用沙棘果染的橙色桑丝绣着全球桑园的位置。“这块挂毯叫‘沙棘与桑苗的约定’,”卡鲁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的土地有了新的希望,以后我们会种更多的‘沙棘金叶桑’,会织更多的桑丝挂毯,让非洲的桑蚕文化也加入‘丝路织星河’。”

    车子驶离草原时,牧民们骑着马在后面送行,手里挥舞着金黄色的桑丝布条。卓玛回头望去,沙棘防护带在阳光下泛着金黄,温室里的“沙棘金叶桑”长势喜人,娜拉和孩子们在桑园里奔跑,手里拿着刚摘的桑果——那是非洲草原上第一颗成熟的桑果,鲜红的颜色,像一颗希望的火种。

    第十一章 雨林深处的桑歌:橡胶与蚕茧的和鸣

    回到藏北后,卓玛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收到了莫阿娜的视频电话。屏幕里,莫阿娜站在一片茂密的雨林里,身后是高大的橡胶树,她的脸上带着焦急:“卓玛,我们塔希提的雨林桑园遇到麻烦了!最近雨林里的温度越来越高,橡胶树的汁液减少了,而且有一种叫‘雨林桑螟’的虫子,开始吃桑苗的叶片,再这样下去,桑园就要被虫子毁了!”

    卓玛立刻把情况告诉了苏尔玛和守苗爷爷。苏尔玛看着“全球桑蚕文化地图”上的塔希提,眉头紧锁:“雨林气候湿热,病虫害容易滋生,而且橡胶树和桑苗混种,生态关系复杂,我们得去塔希提看看,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这次,除了苏尔玛、卓玛、守苗爷爷和卡米拉,奥莉娅也主动加入了支援队——她在非洲处理过桑蚕病虫害,有丰富的经验。一周后,五个人登上了飞往塔希提的飞机。

    飞机降落在塔希提的机场,莫阿娜早已在机场等候。她带着大家坐上小船,沿着河流向雨林深处驶去。两岸的雨林郁郁葱葱,高大的橡胶树直插云霄,鸟儿在林间鸣叫,蝴蝶在水面上飞舞,景色虽美,却也透着湿热的压抑。

    “前面就是我们的桑园,”莫阿娜指着前方一片开阔地说,“我们在橡胶树林里开辟了小块土地种桑苗,本来想让桑苗和橡胶树共生,没想到现在出了问题。”

    大家下船走进桑园,立刻感受到了湿热的气息——空气里弥漫着水汽,桑苗的叶片上挂着水珠,却依然能看到被虫子啃过的痕迹,有的叶片上甚至还趴着绿色的桑螟幼虫。奥莉娅蹲下身,用镊子夹起一只幼虫,仔细观察:“这是‘雨林桑螟’,专门吃桑苗的叶片和嫩芽,繁殖速度很快,普通的杀虫剂会污染雨林,不能用。”

    守苗爷爷则拿着温度计和湿度计,在桑园里测量:“温度比去年高了2℃,湿度85%,这种湿热环境正好适合桑螟生长。而且橡胶树的汁液减少,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影响了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苏尔玛走到橡胶树旁,摸了摸树干上的割胶口——里面的汁液缓慢地渗出,比正常情况少了一半。“我们得找到一种既能防治桑螟,又不破坏雨林生态,还能帮助橡胶树恢复的方法,”苏尔玛说,“不能只考虑桑苗,要兼顾整个雨林的生态平衡。”

    莫阿娜突然想起了什么:“雨林里有一种叫‘除虫菊’的植物,当地老人说它能驱赶虫子,而且对人和动物没有危害。我们可以用除虫菊的汁液做天然杀虫剂吗?”

    奥莉娅眼睛一亮:“当然可以!我们在非洲就用过天然植物杀虫剂,效果很好。除虫菊里的除虫菊酯能杀死桑螟,而且降解快,不会污染环境。”

    卓玛则注意到橡胶树周围的落叶:“这些落叶腐烂后能做有机肥,我们可以把落叶收集起来,和蚕砂混合,埋在桑苗根部,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帮助桑苗抵抗病虫害。”

    守苗爷爷也有了想法:“我们还可以在桑园里养‘雨林瓢虫’——瓢虫是桑螟的天敌,能吃掉桑螟的幼虫和卵,而且不会伤害桑苗和橡胶树,这是生物防治的方法,最适合雨林生态。”

    当天下午,大家就行动起来。莫阿娜带着雨林里的村民,去采摘除虫菊;奥莉娅则指导村民们如何提取除虫菊汁液,如何稀释后喷洒在桑苗上;卓玛和卡米拉收集橡胶树的落叶,和蚕砂混合制成有机肥;守苗爷爷则联系塔希提的农业研究所,让他们送来“雨林瓢虫”的虫卵。

    三天后,“雨林瓢虫”的虫卵送到了。守苗爷爷把虫卵小心翼翼地放在桑苗的叶片上,每天观察虫卵的孵化情况。一周后,虫卵孵化出了小小的瓢虫幼虫,它们立刻爬到桑螟幼虫旁边,开始捕食——看着瓢虫幼虫吃掉桑螟幼虫的场景,村民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

    与此同时,除虫菊杀虫剂也发挥了作用,桑苗上的桑螟明显减少,新的叶片开始生长;落叶有机肥埋在土壤里后,桑苗的根系变得更粗壮,橡胶树的汁液也比以前多了。莫阿娜早上来桑园时,看到桑苗长出了嫩绿的新叶,橡胶树的割胶口渗出了更多的汁液,激动得拥抱了卓玛:“卓玛,谢谢你!桑园有救了,橡胶树也有救了!”

    苏尔玛则在思考如何让桑苗和橡胶树更好地共生:“我们可以在橡胶树之间种上‘沙棘金叶桑’和‘雪域混种桑’的杂交品种——这种桑苗耐湿热,又能抵抗病虫害,而且叶片掉落分解后,能给橡胶树提供养分,形成良性循环。”

    守苗爷爷立刻赞成,他从背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杂交桑苗组培瓶:“我在来之前就预料到雨林的湿热环境,特意培育了这种‘雨林混种桑’,叶片大,光合作用强,还能吸引瓢虫等益虫。”

    村民们立刻动手,在橡胶树之间挖坑,种下“雨林混种桑”的幼苗。莫阿娜则提议:“我们可以用橡胶树的汁液和桑丝混合,制成新的织物!橡胶汁液凝固后有弹性,和桑丝混合后,织出来的布又柔软又有弹性,肯定很特别。”

    卓玛眼前一亮,她让莫阿娜取来一些橡胶汁液,放在锅里慢慢熬煮,等汁液变得粘稠后,再和桑丝混合,纺成丝线。这种丝线果然既有桑丝的柔软,又有橡胶的弹性,摸起来很舒服。

    莫阿娜的女儿莉莉,是个喜欢画画的小姑娘,她看到这种新丝线,立刻说:“我们可以在织物上画雨林的图案!比如橡胶树、桑苗、瓢虫、蝴蝶,还有我们塔希提的海浪,这样就是独一无二的‘雨林桑丝橡胶布’。”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们一边照料桑苗和橡胶树,一边学习制作“雨林桑丝橡胶布”。莉莉则带着村里的孩子,在织物上画画,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图案上色——用雨林里的红莓染红色,用蓝莓染蓝色,用姜黄染黄色,每一块织物都色彩鲜艳,充满雨林的气息。

    卡米拉则把“雨林桑丝橡胶布”的制作工艺,详细地记录下来,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配上了村民们制作织物的照片和视频。“这样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习这种工艺,”卡米拉说,“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桑蚕文化和雨林生态可以和谐共生。”

    离开塔希提的前一天,莫阿娜举办了一场“雨林桑蚕文化派对”。村民们穿着用“雨林桑丝橡胶布”做的衣服,戴着用桑丝和橡胶丝混合编织的首饰,在雨林里唱歌跳舞。莫阿娜还送给每个人一块“雨林桑丝橡胶布”做的手帕,上面绣着橡胶树、桑苗和瓢虫,边缘则用海浪图案装饰——那是塔希提的象征,也是桑蚕文化与雨林生态和谐共生的见证。

    “谢谢你们让我们的雨林桑园重获新生,”莫阿娜举着酒杯说,“以后我们会继续种桑苗、养橡胶树,会制作更多的‘雨林桑丝橡胶布’,让塔希提的桑蚕文化,在‘丝路织星河’里绽放独特的光芒。”

    小船驶离雨林时,卓玛回头望去,夕阳透过橡胶树的枝叶,洒在桑园里,“雨林混种桑”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瓢虫在叶片上爬行,橡胶树的汁液缓缓渗出,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那是雨林深处最动人的桑歌,是橡胶与蚕茧的和鸣。

    第十二章 星河映未来:桑苗与梦想的传承

    从塔希提回到藏北后,卓玛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越来越壮大,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匠人发来视频,咨询桑苗种植技术,分享桑蚕文化作品,有的甚至提出要加入协作网络,一起推动桑蚕文化的发展。

    卓玛的“桑蚕文化展览馆”也成了全球桑蚕文化的交流中心。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有的是来学习桑蚕技术的匠人,有的是来了解桑蚕文化的学生,还有的是来寻找合作机会的企业家。展览馆里的展品也越来越丰富——肯尼亚的“沙棘金叶桑”标本、塔希提的“雨林桑丝橡胶布”、安第斯的桑丝驼羊毛混纺毯、挪威的北极桑蚕围巾,还有那块“全球最大桑丝牦牛毛混织藏毯”的缩小版复制品,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这年冬天,藏北下了一场大雪。卓玛担心桑园的温室,一大早就让达娃陪着去桑园查看。走进温室,看到“雪域混种桑”和“沙棘金叶桑”的杂交苗长势喜人,叶片上积着一层薄薄的雪,却依然翠绿,卓玛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卓玛姐,你看!这株‘星河桑’开花了!”达娃指着一株桑苗兴奋地说。卓玛凑过去一看,果然,桑苗的枝头开着小小的白色花朵,像星星一样点缀在绿叶间——这是藏北桑园第一次迎来桑花绽放,意味着明年春天,桑园就能收获第一批桑果,就能用自己的桑果培育新的桑苗了。

    卓玛立刻拿出手机,给苏尔玛、守苗爷爷、奥莉娅、莫阿娜他们发视频,分享这个好消息。屏幕里,苏尔玛看着桑花,笑得眼睛都眯了:“太好了!这是藏北桑蚕文化的新起点,也是‘丝路织星河’的新里程碑。”

    守苗爷爷则在屏幕里说:“桑花绽放说明桑苗已经完全适应了藏北的环境,明年我们可以大规模培育‘星河桑’,不仅种在藏北,还要送到非洲、塔希提、挪威,让‘星河桑’在全球的土地上扎根。”

    奥莉娅在屏幕里也传来好消息:肯尼亚的“沙棘金叶桑”已经开始批量种植,牧民们不仅学会了养蚕,还学会了用桑果酿酒,用桑枝制作手工艺品,桑蚕产业给牧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莫阿娜则说:塔希提的“雨林混种桑”长势很好,“雨林桑丝橡胶布”已经出口到欧洲和美洲,很多设计师都来塔希提寻找灵感,想和当地的匠人合作,开发更多的桑丝产品。

    看着屏幕里大家兴奋的表情,卓玛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明年夏天,我们再举办一次‘全球桑蚕文化节’吧!就在藏北,邀请全世界的匠人来参加,我们一起种‘星河桑’,一起织新的藏毯,一起分享桑蚕文化的故事。”

    大家都立刻赞成,苏尔玛说:“我们还要把‘全球桑蚕共融图’带来,在藏北举办一次大型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全球桑蚕文化的发展,看到协作与传承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个月,卓玛开始忙着筹备第二届“全球桑蚕文化节”。她让达娃负责联系各地的匠人,让卡米拉负责更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让守苗爷爷负责培育新的桑苗品种,自己则忙着设计文化节的活动流程——有桑苗种植体验、桑蚕技艺展示、桑丝作品展览,还有一场全球匠人共同参与的织毯活动,大家要一起织一块“星河映未来”的新藏毯,上面要绣上全球所有桑园的最新景象,要绣上每个地区桑蚕文化的新发展。

    明年夏天,藏北的草原再次热闹起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的匠人陆续抵达,有的带着新培育的桑苗,有的带着最新的桑丝作品,有的带着当地的特色染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眼里满是期待。

    文化节开幕式当天,太阳刚升起,草原上就响起了悠扬的歌声。卓玛穿着用桑丝和牦牛毛混织的新藏袍,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一株“星河桑”的幼苗:“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来到第二届‘全球桑蚕文化节’!从藏北到非洲,从塔希提到安第斯,‘丝路织星河’的故事已经在全球的土地上展开。今天,我们要一起种下‘星河桑’,一起织就‘星河映未来’的藏毯,一起把桑蚕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多的土地,一起把协作与传承的故事延续到更远的未来!”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匠人们纷纷拿起铁锹,在桑园里种下新的“星河桑”苗;孩子们则拿着桑丝,在“星河映未来”的藏毯上绣上自己的梦想——有的绣着桑园,有的绣着织机,有的绣着全球各地的小朋友手拉手,有的绣着一条跨越全球的桑丝,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苏尔玛和守苗爷爷坐在织机前,开始织“星河映未来”藏毯的中心图案——那是一株巨大的“星河桑”,根系深入地下,连接着全球的桑园;枝叶向四周伸展,覆盖着全球的土地;枝头开着白色的桑花,结着红色的桑果;叶片上则绣着每个地区的桑蚕文化符号——藏北的雪山、非洲的沙棘、塔希提的雨林、安第斯的驼羊、挪威的极光,还有无数匠人的笑脸和孩子们的身影。

    奥莉娅和娜拉则在藏毯上绣非洲的场景——金黄色的“沙棘金叶桑”林里,牧民们在养蚕,孩子们在采摘桑果,远处的草原上,桑丝挂毯在风中飘动,像一片彩色的海洋。

    莫阿娜和莉莉则绣塔希提的雨林——高大的橡胶树之间,“雨林混种桑”长势喜人,瓢虫在叶片上爬行,村民们在制作“雨林桑丝橡胶布”,蝴蝶在桑花丛中飞舞,像一幅生动的雨林画卷。

    时间一点点过去,“星河映未来”的藏毯越来越丰富。傍晚时分,藏毯终于完成了——五十米长的藏毯铺在草原上,像一幅巨大的全球桑蚕文化地图,中心的“星河桑”连接着世界各地的桑园,边缘则绣着无数的笑脸和梦想,像星星一样点缀在藏毯上。

    所有的人都围在藏毯旁,拍照、欢呼、拥抱,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艾拉拿着话筒,声音激动:“‘星河映未来’藏毯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的新见证。‘丝路印记’品牌会把它送到全球各大博物馆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桑蚕文化的魅力,知道协作与传承的力量。同时,我们会成立‘全球桑蚕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更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桑蚕产业,支持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桑蚕技艺,让‘丝路织星河’的故事,在全球的土地上永远延续。”

    夜幕降临,草原上亮起了灯光。大家围着藏毯,跳起了锅庄舞,歌声、笑声、织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交响曲。卓玛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去年冬天那个绝望的夜晚,想起了卓玛奶奶留下的银质桑蚕佩饰,想起了全球匠人一起努力的日日夜夜——从藏北的雪域到非洲的草原,从塔希提的雨林到安第斯的高原,桑苗在生长,桑丝在编织,匠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织成了一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

    夜深了,卓玛和卓嘎坐在桑园里,看着温室里的“星河桑”在灯光下泛着嫩绿的光。“姑姑,以后我要去全球的桑园看看,要把藏北的桑蚕技艺教给更多人,要让‘丝路织星河’的故事,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卓嘎的声音里满是坚定,眼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

    卓玛摸了摸卓嘎的头,抬头望向星空。夜空中,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像藏毯上绣着的梦想,像全球桑蚕文化的点点光芒。她知道,“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还会继续——明年,他们会去南美雨林探索桑蚕与雨林生态的共存;后年,他们会去澳洲沙漠培育更耐旱的桑苗;大后年,他们会去南极边缘,尝试让桑苗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生长。

    只要桑苗还在生长,桑丝还在编织,匠人们的梦想还在延续,这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就会永远闪耀,永远续航。

    织机的梭子在丝线间穿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桑苗生长的声音,像蚕宝宝吐丝的声音,像全球匠人共同的心跳声。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藏北桑园的灯光,和非洲草原的灯光、塔希提雨林的灯光、安第斯高原的灯光、挪威北极圈的灯光,一起在地球上闪烁,像一颗颗星星,组成了一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照亮了人类协作与传承的道路,也照亮了未来的希望。

    而这条星河的故事,还在继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