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69大乾秋实:丝路农缘连西域

369大乾秋实:丝路农缘连西域

    御园的桑田在秋日里铺展开一片翠绿,“四季桑”的叶片肥厚饱满,阳光洒在上面泛着莹润的光泽,农户们挎着竹篮穿梭其间,指尖轻掐便摘下一片嫩叶,欢声笑语顺着风飘到澄瑞亭——风染霜正坐在亭中,看着宫女将新采的桑叶铺在竹匾里晾晒,准备送到农桑研究院制作桑叶茶。

    “娘娘,今年‘四季桑’的收成比预计的还好,前三季的桑叶产量已经比普通桑苗多了六成,农户们都说,明年要把家里的半亩棉田都改种‘四季桑’呢!”挽月捧着刚统计好的收成簿,脸上满是喜悦,“太子殿下刚从苏州回来,说那边的蚕丝作坊都忙不过来了,新织的桑丝锦缎还没运到京城,就被西域的商人订走了一半。”

    风染霜接过收成簿,指尖划过那些带着墨香的数字,嘴角不自觉地弯起——这些数字背后,是风澈近一年来的心血,从培育“四季桑”到推广种植,再到联系作坊拓宽销路,他几乎天天泡在桑田和研究院,连玄色锦袍上都常沾着桑叶的汁液。她刚想开口,就见远处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风澈一身青色劲装,肩上搭着件素色披风,快步走了过来,脸上还带着旅途的风尘。

    “母后!”他走到亭中,接过宫女递来的茶盏一饮而尽,语气里满是兴奋,“儿臣在苏州见到了西域来的胡商,他们说大乾的桑丝比波斯的锦缎还柔,愿意用三倍的价格收购,还想长期合作。儿臣已经和他们约定,下个月就派工匠去西域,教他们缫丝的法子,顺便把‘四季桑’的苗带过去试试,若是能在西域扎根,以后就能从西域直接运蚕丝回京城,省了不少路途损耗。”

    风染霜伸手拂去他肩上沾的一片桑叶,眼底满是欣慰:“你考虑得很周全,只是西域气候干燥,‘四季桑’怕是难以适应,得让农桑研究院的专家多准备些耐旱的桑苗,再派两个懂气候的老匠人跟着去,也好帮着调整种植法子。”

    “儿臣已经安排好了,”风澈笑着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西域的地形和桑园规划图,“农桑研究院的李老已经培育出了‘耐旱四季桑’,根系比普通的深两尺,还能储存水分;王匠伯以前跟着商队去过西域,熟悉那边的风土人情,有他们在,儿臣放心。”

    他话音刚落,就见李总管捧着明黄色的圣旨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娘娘,太子殿下,陛下有旨,让您二位即刻去御书房,西域的于阗国派使者来朝,说是有要事求见,还带了不少贡品呢!”

    风染霜和风澈对视一眼,连忙起身向御书房走去。沿途的宫道上,宫人正忙着搬运西域的贡品——几匹带着异域花纹的地毯、装满葡萄干的陶罐,还有两匹神骏的汗血宝马,马背上披着绣满金纹的鞍鞯,一看便知价值不菲。

    御书房内,慕容冷越正坐在龙椅上,目光落在下方站着的几位西域使者身上。为首的使者穿着白色长袍,头戴尖顶帽,腰间系着镶嵌宝石的腰带,见风染霜和风澈进来,连忙躬身行礼,用带着口音的汉话说道:“于阗国王特命小臣前来,向大乾皇帝陛下致敬。听闻大乾的农桑技艺冠绝天下,百姓皆因桑蚕而富足,小臣此次前来,是想求陛下赐‘四季桑’的苗和养蚕之法,若能在西域推广,于阗愿与大乾永结友好,每年献上良马百匹、玉石千斤。”

    慕容冷越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案,目光转向风澈:“于阗地处西域要冲,若能与他们结盟,既能稳定西域局势,又能拓宽我大乾的丝路贸易。澈儿,你刚从苏州回来,又熟悉农桑之事,此事便交给你负责,你可有把握?”

    风澈上前一步,躬身领旨:“儿臣定不辱命!于阗气候干燥,儿臣会先派农桑专家去考察水土,再送去适配的‘耐旱四季桑’苗和蚕种,同时安排工匠传授缫丝、织锦的技艺,确保农桑之法能在西域扎根。”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儿臣还想与于阗使者约定,待明年农桑节,邀请于阗的匠人来京城交流,一来能让他们学习更先进的技艺,二来也能让大乾的百姓了解西域的文化,增进两国情谊。”

    于阗使者闻言大喜,再次躬身行礼:“太子殿下思虑周全,小臣代于阗国王谢过陛下和太子殿下!大乾若有需要,于阗定当全力相助!”

    慕容冷越点头,语气温和却带着大国风范:“两国相交,贵在真诚。朕相信,在太子的主持下,大乾与于阗的农桑之缘,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接下来的几日,风澈忙着与于阗使者商议合作细节。他带着使者参观御园的桑田,看着农户们熟练地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使者们忍不住伸手触摸那些翠绿的叶片,惊叹道:“这般肥美的桑叶,难怪能养出吐金丝的蚕!”风澈笑着解释:“这‘四季桑’不仅叶片肥,一年还能收获四次,比普通桑苗多收 twice,若是在西域种得好,于阗的百姓每年能多添不少收入。”

    在农桑研究院,李老向使者展示了“耐旱四季桑”的培育过程——组培瓶里的幼苗带着淡淡的绿色,根系纤细却坚韧,李老用滴管滴入稀释的盐水:“这苗经过盐水驯化,能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壤里生长,西域的戈壁滩也能种。”使者们凑近观察,不时点头称赞,其中一位懂农艺的老使者更是激动地说:“有了这般好苗,于阗的戈壁也能变成桑园!”

    风澈还安排使者参观了京城的蚕丝作坊。作坊里,工匠们踩着缫丝车,雪白的蚕丝从蚕茧中抽出,绕成一卷卷银丝;织机前,女工们手指翻飞,将桑丝织成带着西域花纹的锦缎——这是风澈特意让工匠们设计的,既有大乾的桑苗图案,又融入了于阗的卷草纹,使者们见了,纷纷赞叹:“这般精美的锦缎,若是带回于阗,定能让百姓们爱不释手!”

    合作细节敲定那日,风澈在长乐宫设宴款待于阗使者。餐桌上,摆满了用农桑产品制作的菜肴:桑果酒清澈甘甜,桑叶饼酥脆可口,蚕丝酥软糯香甜,还有用蚕蛹做的小菜,香酥入味。风染霜亲自为使者斟酒,笑着说:“这些菜肴都是用‘四季桑’的桑叶、桑果做的,你们尝尝,也算是提前感受大乾农桑的滋味。”

    于阗使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赞道:“皇后娘娘贤淑,太子殿下能干,大乾有这般帝后与储君,难怪能国泰民安!小臣回去后,定要劝国王多派匠人来大乾学习,让于阗也能像大乾一样,百姓富足,国家兴旺。”

    宴后,风染霜将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使者——几匹用“四季桑”蚕丝织成的锦缎,上面绣着大乾与于阗的地图,用桑丝连接两地;还有几盒桑果干和桑叶茶,“这桑果干能保存许久,你们路上可以吃;桑叶茶能清热降火,适合西域干燥的气候。”

    使者们接过礼物,感动不已,再次躬身行礼:“谢皇后娘娘赏赐!于阗与大乾的情谊,定会像这桑丝一样,绵长坚韧!”

    几日后,于阗使者启程回国,风澈亲自送到城外。他将装有“耐旱四季桑”苗和蚕种的木箱交给使者,又叮嘱随行的农桑专家:“到了于阗,先别急着种桑,一定要先测水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法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传信回京。”

    “请太子殿下放心!”专家们躬身应道,跟着使者的队伍,朝着西域的方向出发。

    风澈站在城外,望着队伍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际线,才转身回京。刚进长乐宫,就见风染霜正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件未绣完的锦袍,上面绣着西域的卷草纹和大乾的桑苗,针脚细腻,色彩和谐。

    “母后,您这是在给谁绣锦袍?”风澈走上前,好奇地问道。

    风染霜笑着举起锦袍:“给你绣的。明年农桑节,于阗的匠人要来京城,你作为监国太子,得穿件得体的衣服接待他们。这锦袍用的是‘四季桑’的蚕丝,又绣了两国的花纹,既显身份,又能体现两国的情谊。”

    风澈接过锦袍,指尖触到丝滑的面料,心里满是温暖:“多谢母后,儿臣很喜欢。”他顿了顿,又道,“儿臣刚才收到苏州传来的消息,那边的蚕丝作坊已经和西域的胡商签订了长期合约,明年的桑丝订单已经排满了,农户们都在忙着扩种桑田,有的甚至还联合起来,成立了‘丝路桑蚕合作社’,打算直接把蚕丝运到西域去卖,能多赚不少钱。”

    慕容冷越这时也从御书房过来了,手里拿着一份奏折,是关于西域贸易的:“朕刚批了户部的奏折,同意在敦煌设立‘丝路农桑贸易站’,专门负责大乾与西域的桑蚕产品交易,还能为去西域的农桑专家和工匠提供补给。你觉得,谁来负责贸易站的事务比较合适?”

    风澈想了想,回答道:“儿臣觉得王匠伯很合适。他熟悉西域的风土人情,又懂农桑技艺,既能协调贸易事务,又能指导西域的桑苗种植,还能及时向京城传递消息。”

    慕容冷越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朕已经让人去传旨,让王匠伯下个月就去敦煌筹备贸易站。”他走到风澈身边,拍了拍他的肩,“你这一年来,无论是推广农桑,还是处理外交事务,都做得很好,朕很欣慰。再过几年,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朕就能放心地把江山交给你了。”

    风澈躬身行礼:“儿臣能有今日的成就,全靠父皇母后的教导和支持。儿臣定不会辜负父皇母后的期望,定能守护好大乾的江山,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富足安康的日子。”

    风染霜看着父子俩,心里满是安稳。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御园里的桑田,秋日的阳光洒在叶片上,像撒了一层碎金。“时间过得真快,”她轻声说,“还记得澈儿小时候,总缠着你父皇要桑果吃,如今却已经能独当一面,处理国事了。”

    慕容冷越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语气温柔:“孩子总要长大,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铺路,让他走得更稳。如今看来,我们的澈儿,已经成了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栋梁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风澈更加忙碌。他既要处理朝政,又要关注西域的农桑推广情况,还要筹备明年的农桑节。每天清晨,他都会先去农桑研究院查看“耐旱四季桑”的培育情况,然后去御书房处理奏折,下午再去京城的蚕丝作坊,了解生产进度,傍晚还要抽出时间,和农桑专家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良桑苗,提高蚕丝产量。

    风染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都会让宫人给风澈送去夜宵和安神汤,偶尔还会去东宫看他,帮他整理散乱的文书。有一次,她看到风澈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笔,桌上摊着明年农桑节的筹备方案,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她忍不住轻轻为他盖上披风,眼眶微微发热——这孩子,总是把国事和百姓放在第一位,却忘了照顾好自己。

    十二月初,西域传来消息,王匠伯已经在敦煌设立了“丝路农桑贸易站”,于阗的第一批“耐旱四季桑”苗已经种下,虽然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土壤肥力不足,但在农桑专家的指导下,已经用蚕砂和西域的羊粪混合制成了有机肥,桑苗长势良好,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收获第一批桑叶。

    风澈收到消息后,兴奋地跑到长乐宫,向慕容冷越和风染霜汇报:“父皇,母后,西域的桑苗长势很好!王匠伯说,于阗的百姓看到桑苗发芽,都很高兴,有的甚至还自发地去桑园帮忙浇水、施肥,说等蚕宝宝长大了,要亲手缫丝,织出像大乾一样精美的锦缎。”

    慕容冷越笑着点头:“好!这是个好消息。明年农桑节,我们一定要邀请于阗的国王和匠人来京城,让他们看看大乾的农桑成果,也让大乾的百姓看看西域的桑蚕发展,让两国的情谊更加深厚。”

    风染霜也笑着说:“到时候,母后会让御膳房做些西域的特色小吃,比如烤包子、手抓饭,再加上大乾的桑果糕、蚕丝酥,让大家尝尝两国的美食,热闹热闹。”

    风澈点头:“儿臣已经让人去准备邀请函了,还会附上‘四季桑’的桑叶和桑果干,让于阗的国王和匠人提前感受大乾的农桑味道。”

    除夕之夜,长乐宫张灯结彩,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既有大乾的传统菜肴,也有西域的特色小吃。风澈举起酒杯,向慕容冷越和风染霜敬酒:“父皇,母后,这一年来,多谢您们的教导和支持。儿臣祝您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慕容冷越和风染霜也举起酒杯,脸上满是笑容:“也祝你新的一年里,万事顺遂,更上一层楼!”

    三人碰杯,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在宫殿里回荡,像在为大乾的繁荣昌盛祝福。窗外,烟花绽放,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御园里的桑田——那些“四季桑”的枝条上,已经孕育出了新的芽苞,等待着春天的绽放。

    风澈看着窗外的烟花,心里满是憧憬。他知道,新的一年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西域的桑蚕推广要继续推进,敦煌的贸易站要进一步完善,明年的农桑节要办得隆重热闹,还要继续改良桑苗,提高蚕丝产量……但他有信心,在父皇母后的支持下,在大乾百姓的齐心协力下,他一定能把这些事情做好,让大乾的农桑事业更上一层楼,让“丝路织星河”的梦想,在大乾与西域的土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夜深了,长乐宫的灯火依旧亮着。风染霜靠在慕容冷越怀里,看着风澈认真规划明年工作的样子,心里满是安宁。她知道,大乾的未来,在风澈的手里,在每一个为百姓着想的人的手里,一定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美好。而这满宫的温暖与安宁,这全国百姓的幸福与安康,就是他们一生守护的最好成果。

    窗外的烟花还在绽放,照亮了大乾的夜空,也照亮了大乾与西域相连的丝路。风澈看着那璀璨的烟花,嘴角不自觉地弯起——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年农桑节的热闹景象,看到了于阗的匠人带着西域的桑丝来京城交流,看到了大乾的桑苗在西域的戈壁上茁壮成长,看到了两国的百姓因为农桑而结下深厚的情谊,共同谱写着“丝路农缘”的美好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