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76高原雪域,桑缘新章

376高原雪域,桑缘新章

    丝路共修工程在敦煌至疏勒的线路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联合驿馆的根基在选定的绿洲旁逐一奠定,平整道路的号子声回荡在曾经寂寥的戈壁。就在这欣欣向荣之际,一支风尘仆仆、服饰与西域诸国迥异的队伍,抵达了敦煌新设立的“丝路合作总署”。他们来自更加高远而神秘的地方——吐蕃。

    吐蕃使者首领名为扎西,面容黝红,带着高原阳光与风雪的印记。他并未急于谈论商贸,而是向总署令慕容冷越献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以及一小袋珍贵的青稞种子。“尊贵的总署令,”扎西的语调带着高原特有的浑厚,“我们赞普(吐蕃王)听闻大乾以桑苗和智慧造福丝路,心中敬佩。吐蕃高地,苦寒贫瘠,百姓多以牧业为生,衣物难得。我们渴望能如西域诸国一般,引入桑蚕,织造自己的布帛,让高原的孩童也能穿上柔软的衣衫。”

    慕容冷越郑重接过哈达和青稞种,心中明了,丝路合作的春风,已然吹向了雪域高原。然而,她深知吐蕃环境之酷烈远超西域。“扎西使者,大乾愿与吐蕃共享农桑之利。只是高原苦寒,空气稀薄,寻常桑苗怕是难以存活。此事需从长计议,细细斟酌。”

    消息快马传回长安。风澈立刻召集李老及农桑研究院的骨干商议。李老捻着胡须,眉头紧锁:“殿下,吐蕃之地,臣有所耳闻。其地高天寒,生长季极短,夜间常有霜冻,且土壤性质与中原、西域大不相同。‘耐暑四季桑’乃至沙棘,恐都难耐其寒。”

    风澈沉吟道:“难道高原之上,便与桑蚕无缘?”

    一位曾随商队到过吐蕃边缘的年轻匠人怯生生开口:“臣……臣在吐蕃东部边缘,曾见过一种矮小的灌木,当地人称为‘岩桑’,叶片粗厚,能在石缝中生长,极其耐寒耐贫瘠。只是其叶小而糙,不知能否饲蚕。”

    李老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哦?岩桑?若能寻得此物,或可做为砧木,与我们的良种桑嫁接,培育出适应高原的新种!此事大有可为!”

    风澈当即决断:“李老,你亲自带队,挑选精通嫁接、耐得苦寒的匠人,随扎西使者前往吐蕃。务必要实地勘察,了解水土,找到那岩桑,试验嫁接之法!所需一切物资,由朝廷全力支应。”

    同时,风澈修书一封,让扎西带回给吐蕃赞普,表达了大乾愿与吐蕃共克难关、探索高原农桑的诚意,并提议先建立一个小型的试验桑园。

    长乐宫内,风染霜得知此事,又有了新的灵感。吐蕃文化独特,色彩鲜明,信仰虔诚。她找来穆罕默德王子商议:“王子殿下,您见多识广,可知吐蕃有何特别的纹饰或色彩喜好?”

    穆罕默德王子虽未亲至吐蕃,但波斯商路四通八达,他回忆道:“据闻吐蕃人崇尚白色,代表纯洁祥瑞,亦多用赭红、宝蓝,其纹饰多与宗教符号、雪山圣湖相关。”

    风染霜若有所思,她取来纸笔,尝试将大乾的流云、波斯的几何线条与想象中的雪山、哈达元素结合,色调以白、蓝、赭为主,设计出一种清冷而圣洁的新纹样草图,命名为“雪域祥云纹”。“若吐蕃桑园能成,便用此纹织锦,以示敬意与祝福。”她轻声道。

    李老的吐蕃之行,比西域勘探更为艰难。高原反应是第一个下马威,随行匠人中多有不适者,连李老自己也时常感到胸闷气短。但他们凭借着毅力,在扎西等人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他们走访吐蕃河谷、向阳坡地,采集土壤、水源样本,测量日照和温度变化。终于,在一位老牧人的指引下,他们在一处背风的山崖石缝中,找到了那传说中的“岩桑”。植株低矮,不过膝高,叶片果然小而厚实,脉络清晰,透着顽强的生命力。

    李老如获至宝,立刻在当地搭建起简易的温棚,开始尝试将带来的“耐暑四季桑”嫩枝与岩桑进行嫁接。这是一个极其精细且需要耐心的过程。高原昼夜温差大,即便在温棚内,也需精心控制温度湿度。最初的尝试大多失败了,不是接穗枯萎,就是砧木愈合不良。扎西和当地的吐蕃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送来了御寒的牦牛皮毯和热腾腾的酥油茶,用最质朴的方式支持着这些远方来的“播绿者”。

    李老没有气馁,他与弟子们不断调整嫁接方法、包扎材料、以及嫁接后的养护措施。他们发现,利用吐蕃本地的一种苔藓保持接口湿润,效果奇佳。终于,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后,有几株嫁接苗成功愈合,嫩绿的“耐暑四季桑”的芽尖,在粗犷的岩桑砧木上,颤巍巍地探出了头。

    “活了!嫁接苗活了!”消息传出,整个临时营地都沸腾了。扎西和吐蕃民众围着那几株珍贵的幼苗,如同看着稀世珍宝,眼中充满了激动与希望。

    李老趁热打铁,将初步成功的嫁接苗小心移栽到选定的试验桑园中,并开始尝试用青稞秸秆混合牛羊粪改良土壤,构建简易的防风障。他深知,这仅仅是第一步,嫁接苗能否在露天环境下安全过冬,能否长出足够饲蚕的叶片,都是未知数。但他将初步的嫁接技术和养护要点,悉心传授给了扎西指派的几名聪慧的吐蕃青年。

    带着大量的观测数据、成功的嫁接样本以及未来的计划,李老一行人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吐蕃民众,踏上了归途。他们将持续关注试验桑园的进展,并通过驿骑保持联系,随时提供远程指导。

    长安城中,风澈和慕容冷越收到了李老从吐蕃发回的第一份详细报告。报告既陈述了初步成功的喜悦,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未来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越冬问题。

    “李老辛苦了。”风澈感叹,“高原种桑,确非易事。然其意义重大,若能成功,则丝路合作将跃上新的高度,真正惠及雪域众生。”

    慕容冷越指着报告末尾:“李老建议,待嫁接苗稳定后,可尝试引入体质强健的野生蚕种,或与吐蕃本地可能存在的耐寒蚕类杂交,逐步选育适应高原的蚕种。这又是一项长远之功。”

    不久后,吐蕃赞普派来的答谢使团抵达长安,带来了大量的牦牛绒、珍贵药材和精美的金银器。赞普在信中表达了对大乾无私援助的深切感激,并对试验桑园寄予厚望。他同样表示,吐蕃愿参与丝路共修,负责高原路段的部分工程,并保障商队安全。

    风澈在长乐宫设宴款待吐蕃使团。宴席上,除了原有的融合菜式,还特意增加了用青稞制成的点心和酥油茶。风染霜则将初步完成的“雪域祥云纹”锦缎小样赠予使者。那清冷的色调、独特的纹路,让吐蕃使者大为惊叹,连称此纹蕴含了高原的灵魂。

    使者首领捧着锦缎,动情地说:“此锦尚未织成,却已让我等感受到了大乾的尊重与情谊。待我高原桑绿蚕肥之日,定要以此纹织就最美的哈达,敬献于大乾皇帝陛下!”

    夜色中的长乐宫,桑影依旧。但所有人的心中,都多了一份对雪域的牵挂。丝路合作的总署内,档案架上又多了一个标注着“吐蕃”的卷宗。这条以桑为媒的道路,其枝蔓已探入云端,在雪域高原扎下了充满希望的根须。前路依然挑战重重,但携手共进、播撒希望的火种,已然在更高的地方被点燃,照亮了更广阔的天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