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95岂是池中物

395岂是池中物

    “陆海协同”的思路在推演房中经过反复锤炼,虽未臻完美,却为帝国未来的战略方向勾勒出模糊而宏大的轮廓。然而,就在慕容冷越与风澈专注于这盘跨越陆海的大棋时,一股潜藏的暗流,正悄然在帝国看似稳固的肌体深处涌动。

    这暗流,并非来自外部的威胁,亦非源于文明的冲突,而是滋生于帝国内部那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以及被丝路繁荣所悄然改变的利益格局。

    事情的***,看似微不足道。一位来自江南东道的年轻御史,名叫柳明渊,出身寒门,却以刚正敢言、明察秋毫而初露头角。他在巡查漕运与市舶司时,发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现象:东南沿海一些豪族巨贾,凭借与海外番商(包括新来的阿拔斯商人)的密切关系,以及贿赂市舶司官员,大肆进行走私活动,逃避巨额关税。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些走私利润,部分流入了某些朝中高官的私囊,甚至与地方驻军将领有所勾连,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与此同时,在西北边陲,一些世代镇守的军功世家,则对朝廷近年来将大量资源倾向海上、对西域采取“低成本”维持策略深感不满。他们担心自身地位因军费削减而下降,更怨恨那些依靠海上贸易暴富的“新贵”商贾,认为他们掏空了帝国的根基,动摇了“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传统国本。

    柳明渊将调查所得,写成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奏折,直陈“海贸兴而贪渎盛,边备弛而国本摇”,恳请皇帝陛下整肃纲纪,抑制豪强,重申陆防,甚至隐隐暗示某些阁臣与这些弊政有所牵连。

    这道奏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朝堂掀起了滔天巨浪。受益于海贸的官员与江南出身的朝臣,指责柳明渊危言耸听,以偏概全,阻碍朝廷开源致富之大计;而传统的军功世家与保守派文官,则纷纷上疏附和,将东南走私、官员贪腐与西域军备问题联系起来,抨击当前政策“舍本逐末”,要求严查走私,加强陆疆,甚至有人隐晦地将矛头指向了大力推动丝路合作与海洋探索的太子风澈。

    朝会之上,争论激烈,气氛凝重。慕容冷越高踞龙椅,面沉如水,静观双方辩驳。他深知,柳明渊所奏,绝非空穴来风。丝路带来的巨大财富,就像最肥美的饵料,必然吸引无数蠹虫与鲨鱼。而战略重心的调整,也必然触动原有利益集团的奶酪。这不仅仅是贪腐问题,更是帝国在转型期面临的深刻内部张力——新旧利益集团的冲突,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传统观念与新兴思潮的碰撞。

    风澈立于丹陛之下,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推行丝路合作,本意为富国强兵,促进交融,却未曾想会滋生如此严重的弊端,甚至引发朝局动荡。他更意识到,那些攻击海贸、质疑西域政策的声音,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本人执政方向的挑战。

    慕容冷越没有当场做出决断。他压下所有奏折,只宣布由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会同户部、兵部,彻查柳明渊所奏东南走私及边军抱怨一事,但强调“不可因噎废食,动摇丝路合作之国策”。

    退朝后,慕容冷越将风澈单独留在了御书房。

    “澈儿,都看到了?”慕容冷越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儿臣看到了。”风澈低头,“是儿臣思虑不周,未能预见……”

    慕容冷越抬手打断了他:“非你之过。水至清则无鱼,利之所趋,必有纷争。朕在位多年,此类事情,见得多了。以往或可强力弹压,但如今,牵涉丝路大局,牵涉陆海战略,便不能简单处置。”

    他走到窗前,望着宫城外连绵的殿宇:“柳明渊是柄利剑,可斩贪腐,但也可能伤及自身,甚至被他人利用,成为党争之器。而那些军功世家,亦是帝国柱石,其忧虑,并非全无道理。如何平衡,如何疏导,既惩奸除恶,又安抚人心,更确保国策不行偏颇,这才是对你真正的考验。”

    风澈凝神静听,心中渐渐明了。父亲是要他亲自去处理这个棘手的局面。

    “朕给你一道密旨,”慕容冷越转身,目光如炬,“着你以巡察漕运、体察海贸之名,亲赴江南。明面上,是肯定海贸成果,稳定商界人心。暗地里,授予你临机专断之权,查清走私网络,揪出幕后黑手,但切记,动作要快、要准,更要控制影响,不可引发东南动荡。同时,你要设法安抚西北边军,朕会下旨,提高边军饷银,并选派青年参议阁中精通军务、了解西域者,赴边地宣讲新战略,解释朝廷苦心。”

    “儿臣明白!”风澈肃然领命。他知道,这是一次远比参合陂抗疫、终南山对话更为复杂的任务,它关乎帝国的内部治理与稳定。

    第十四折 江南烟雨暗惊涛

    风澈的江南之行,轻车简从,却暗藏锋芒。他首先抵达扬州,这座因运河与海贸而极度繁华的都市,此刻正沉浸在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中。太子驾临,明面上是鼓励海贸,视察市舶司,接见番商(包括阿尔·菲达),参观造船工坊,一派祥和。

    但暗地里,风澈带来的精干人员,已与柳明渊秘密接上头,并调动了皇家内卫的部分力量,开始顺着柳明渊提供的线索,悄无声息地展开调查。他们查阅市舶司档案,跟踪可疑商船,监听相关人员的动向。

    调查进展比预想的还要顺利,也更为触目惊心。一个以扬州巨贾沈万金为首,勾结市舶司副提举、乃至一位户部侍郎公子,并通过海商将利益输送给某位在朝中颇有影响力的宗室郡王的走私网络,逐渐浮出水面。其走私规模之大,涉及人员之广,令风澈也为之咋舌。

    然而,就在风澈准备收网之际,他接到了来自西北的紧急密报。陇右节度使、出身军功世家的老将皇甫嵩,联合数位边镇将领,上了一道措辞更为激烈的奏折,不仅重申边备空虚之忧,更直接指责“东南蠹虫蚀国,朝中有人与之呼应,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言辞间,已带有几分逼宫的意味。

    几乎同时,江南这边也出现了异动。沈万金似乎察觉到了危险,开始频繁活动,试图销毁证据,并派人散布谣言,称太子此行实为打压海贸,搜刮商贾,甚至暗中与一些对现状不满的番商接触,煽动他们向风澈请愿施压。

    一时间,风澈仿佛置身于漩涡中心,东南与西北的压力同时袭来,朝中保守势力也趁机鼓噪。他意识到,对手并非束手待毙之辈,他们正在利用朝野的舆论和边军的压力,试图迫使自己投鼠忌器,甚至搅黄整个调查。

    深夜,扬州行馆内,烛火摇曳。风澈对着江南舆图与西北边关图,久久沉思。柳明渊侍立一旁,面带忧色:“殿下,如今内外交迫,若强行查办沈万金,恐东南震动,若退让,则国法荡然,贪腐更炽。而西北边军那边,若不安抚,恐生变乱。”

    风澈抬起头,眼中却并无慌乱,反而闪过一丝决断:“柳御史,你可知,为何贪腐能成气候?边军为何怨声载道?”

    “臣……请殿下明示。”

    “因其利益受损,或自觉受损;因其信息不畅,易被煽动;更因我们未能让他们看到,在新的格局下,他们同样能拥有更好的未来。”风澈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朦胧的烟雨,“所以,不能只破不立。查,要雷厉风行地查!但查完之后,更要让他们看到新的出路。”

    他迅速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第一,以雷霆手段,连夜抓捕沈万金及市舶司涉案官员,查封其账册、货栈,人赃并获。行动务必迅速保密,避免引发大规模恐慌。同时,立即公布部分确凿证据,以正视听,打击谣言。

    第二,亲自接见那些被煽动的番商,包括阿尔·菲达,明确告知朝廷打击走私、整顿市场的决心,正是为了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保护守法商人的长远利益。宣布将改革市舶司制度,提高透明度,简化手续,并邀请番商代表参与监督。

    第三,八百里加急,以太子名义亲自给皇甫嵩及诸位边将回信。信中,首先充分肯定他们为国戍边的功绩与忧虑,表示朝廷感同身受。其次,详细解释“陆海协同”战略并非放弃陆防,而是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以强军,并随信附上部分即将调拨给边军的新式装备图纸(由格物院根据新知识改进)和提升饷银的具体方案。最后,邀请边军选派年轻军官,加入青年参议阁的军事小组,参与战略推演,共同谋划帝国防务。

    第四,奏请慕容冷越,在查处贪腐、追缴赃款的同时,从中拨出专款,设立“边贸发展基金”和“海贸创新工坊”,鼓励西北边地发展对西域的合法边境贸易,扶持江南中小海商进行技术革新与合法远航,让更多的人能从丝路合作中受益,而非利益仅被少数权贵垄断。

    第十五折 破立之间

    风澈的连环举措,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迅速稳定了局势。

    沈万金等人的突然落网,账册的曝光,使得东南官场和商界为之震慑,谣言不攻自破。大多数商贾,尤其是中小商人,见太子态度坚决,且后续政策有利于公平竞争,反而人心安定,甚至拍手称快。阿尔·菲达等番商,也对风澈维护贸易秩序的承诺表示赞赏。

    而送往西北的信件与方案,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皇甫嵩等老将,收到太子亲笔信,感受到被尊重,又见到实实在在的饷银提升和新装备计划,尤其是邀请边军参与战略推演,给了他们表达诉求和参与决策的渠道,不满情绪大为缓解。虽然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但至少,那躁动不安的兵锋,被暂时安抚了下去。

    慕容冷越在长安,收到风澈的一系列汇报和请示,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迅速批准了所有方案,并以朝廷名义明发谕旨,重申肃贪决心,公布市舶司改革措施与惠及边军、海商的新政。

    一场可能引发朝局地震甚至边境危机的风波,在风澈果断而周全的处置下,逐渐平息。虽然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和观念冲突依然存在,但经此一役,帝国的肌体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排毒与疏导。风澈的威望,不仅在青年参议阁中如日中天,在朝臣和边将心中,也树立起了沉稳、果决、兼具魄力与智慧的形象。

    第十六折 桑下三问

    当风澈处理完江南事宜,风尘仆仆返回长安时,已是初冬。他没有先回东宫,而是直接入宫觐见。

    慕容冷越和风染霜,依旧在那株桑树下等他。桑叶已落尽,虬枝盘曲,更显苍劲。

    风澈详细禀报了江南之行的经过与结果。

    慕容冷越听罢,缓缓点头,问道:“澈儿,经过此事,你有何感悟?此问为一。”

    风澈沉思片刻,答道:“儿臣感悟有三。其一,利益如水,宜疏不宜堵。丝路带来巨利,若只由少数人垄断,必生贪腐与不公;若能建立公平规则,引导利益普惠于众,则能化阻力为动力。其二,沟通如桥,至关重要。边军之怨,部分源于不解与隔阂,坦诚沟通,让其参与,方能化解心结。其三,治国如弈,需眼观全局。东南与西北,海贸与陆防,内部吏治与外部战略,皆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孤立视之。”

    “善。”慕容冷越颔首,继而提出第二问,“然则,你可知,为何那些军功世家,虽得实惠,心中仍存芥蒂?那些保守文臣,虽无实利受损,却依旧抨击不休?”

    风澈想了想,道:“因为改变的,不仅是利益,还有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秩序与观念。重陆轻海,重农抑商,乃是他们熟悉的世界。如今世界变了,他们感到不安,甚至恐惧。”

    “能看到此层,甚好。”慕容冷越目光深邃,“这便是‘路径依赖’与‘身份焦虑’。所以,下一步,你当如何?”

    这是第三问。

    风澈望向那株历经风霜的桑树,缓缓道:“儿臣以为,当以‘立’促‘变’。一方面,继续完善制度,确保公平,让更多人受益于新时代,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消解不安。另一方面,需借助‘丝路文明对话苑’和明理堂等平台,引导一场关于帝国未来、关于陆海关系、关于财富与力量来源的大讨论,不是****,而是启发思考,让新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也要在变革中,给予那些可能被时代浪潮冲击的群体以足够的尊重和转型的出路,例如,鼓励军功世家子弟进入格物院、参议阁或投身海外探索,在新的领域建立功业。”

    慕容冷越与风染霜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认可。

    风染霜柔声道:“澈儿,你真正长大了。治国之道,刚柔并济,破立相辅。你能看到利益之外的观念与情感,更能以疏导与建设来应对挑战,这比单纯的权术与谋略,更为深远。”

    慕容冷越最终说道:“记住今日桑下三问。帝国的航船,已驶入一片既充满机遇、也暗藏风险的新海域。旧的航图已然不足为凭,未来的方向,需要你这双逐渐成熟的眼与手,去辨识,去把握。这台织机,要织就的,不仅是万国的交融图,更是帝国自身的新生锦。”

    桑树无言,静默地矗立在冬日的寒风中,它的根系,在无人可见的地下深处,向着更广阔的土壤延伸。而帝国的命运,也在这一次次的内外考验与智慧抉择中,被编织得愈加坚韧与繁复。前路漫漫,新的挑战犹可预见,但执梭之手,已愈发沉稳而有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