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四合院:从怒怼众禽开始走向巅峰 > 第一卷 第73章 小试牛刀的机会

第一卷 第73章 小试牛刀的机会

    就在冯总工撂下狠话后没多久,机会竟然真的从天而降——当然,是以一种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方式。

    连铸机在进行一次常规的浇铸测试时,扇形段三号位的驱动电机突然发生过载保护跳闸,导致该区域的辊子停转。虽然应急系统迅速启动,避免了更严重的事故,但一段正在凝固的铸坯被卡在了扇形段里,必须立刻进行停机处理。

    消息传来,项目组一片紧张。停机意味着耽误工期,更重要的是,需要尽快查明故障原因,否则试生产根本无法进行。

    冯总工立刻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排查。初步判断是电机本身或者控制系统的问题,但更换了备用电机和检查了线路后,问题依旧存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气氛越来越焦灼。

    “肯定是机械卡阻!”一个老工程师判断,“可能是轴承坏了,或者什么东西掉进去卡住了。”

    “拆!立刻组织人手拆开检查!”冯总工下达命令。

    但拆卸扇形段的外罩和内部结构非常麻烦,需要专门的工具和吊装设备,耗时很长,而且存在安全风险。更重要的是,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盲目大拆,万一不是机械问题,反而可能造成二次损坏。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林凡和宋运辉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冷却不均导致的铸坯鼓肚变形,与辊子摩擦阻力急剧增加!

    宋运辉立刻调出了跳闸前的操作数据,林凡则快速检查了跳闸区域的冷却水压力和流量记录。

    “冯总工!”宋运辉突然开口,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跳闸前三十秒,这个区域的冷却水流量有一个异常波动,下降了百分之十五!同时该区域的铸坯表面温度监测点显示温度异常升高!”

    林凡补充道:“这很可能是导致铸坯局部鼓肚,与辊子接触面积和摩擦力瞬间增大,最终导致电机过载的原因!问题可能出在冷却系统,而不是机械本身!”

    这个判断非常大胆,直接质疑了之前的结论。

    冯总工正在气头上,一听又是他俩,而且还是唱反调,顿时火冒三丈:“又是你们!胡说八道什么?冷却水波动是常见现象,怎么可能直接导致电机跳闸?分明就是机械故障!别在这里干扰排查!”

    “冯总工!”林凡提高了一点音量,语气坚决,“现在拆卸机械部分风险大、耗时长。为什么不先花几分钟检查一下冷却水系统这个最简单的可能性呢?如果是管道堵塞或者阀门问题,处理起来快得多!”

    “是啊,冯总!就检查一下水路吧!万一呢?”也有几个年轻技术员觉得林凡说得有道理,小声附和。

    现场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支持先查机械,一部分人觉得可以先查查水路。

    就在冯总工还要坚持己见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吵什么吵!故障原因查清楚了吗?”

    众人回头,只见陈大校陪着北钢的一位主要领导走了过来。显然是故障惊动了厂领导。

    厂领导面色严肃:“现在什么情况?什么时候能恢复?”

    冯总工连忙汇报,坚持认为是机械故障,需要拆卸检查。

    厂领导皱眉:“拆卸?那需要多久?”

    “起码……起码得大半天,甚至更久。”冯总工底气不足地说。

    厂领导的脸色更难看了。工期耽误不起。

    陈大校在一旁开口了,他看似随意地指了指林凡和宋运辉:“我刚才好像听这两个小伙子说,可能是冷却水的问题?查那个快吧?为什么不先试试看?死马当活马医嘛!”

    他话说得粗俗,但道理直接。厂领导立刻看向林凡和宋运辉:“你们有把握?”

    林凡谨慎地回答:“领导,没有百分之百把握。但基于数据分析和现象推断,冷却系统出问题的概率不小。检查水路最多花费半小时,如果判断错误,再拆机械也不迟。但如果判断正确,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厂领导略一沉吟,当机立断:“好!就按你们说的,先重点排查冷却系统!需要什么配合,直接说!冯总,你安排人全力配合!”

    冯总工脸一阵红一阵白,但在厂领导面前,只能咬牙答应。

    林凡和宋运辉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指挥工人重点检查跳闸区域的冷却水支管阀门和过滤器。

    果然!不到二十分钟,就在一个不起眼的支管过滤器里,发现了一大块不知从哪里来的、几乎完全堵塞了过滤网的密封胶碎块!

    显然是安装时不小心遗落的,平时影响不大,但在特定水流下可能发生移位,导致瞬间堵塞,引起流量波动。

    故障原因找到!清理过滤器,更换阀门,前后不到一小时,问题彻底解决!设备重新启动,运行平稳!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继而用惊讶和敬佩的目光看向林凡和宋运辉。

    厂领导非常高兴,对着陈大校夸赞道:“老陈,你带来的这个小林同志,果然名不虚传啊!还有小宋,观察力也很敏锐!好!都是好苗子!”

    陈大校与有荣焉,哈哈大笑。

    冯总工则尴尬无比,脸色难看地站在一边,之前撂下的狠话仿佛成了对自己的讽刺。

    厂领导对冯总工说:“老冯啊,要敢于听取年轻人的意见嘛!技术是要进步的,不能总抱着老黄历!”

    虽然领导没有深究,但冯总工的权威无疑受到了打击。

    经过这次事件,林凡和宋运辉在项目组的话语权明显提升。许多年轻技术员更愿意和他们交流。

    陈大校趁热打铁,私下找到厂领导,极力为林凡和宋运辉争取机会:“领导,你看这两个小子,是真有想法,也有能力。老是压着不让试,也不是回事。正好这次停机处理故障,提供了个窗口期,不如就给他们一个极其有限的机会,让他们试试那个参数优化?小范围,短时间,严格控制风险,就算不成,也损失不大。万一成了,对厂里可是大好事!”

    厂领导考虑到刚才林凡宋运辉立功的表现,又碍于陈大校的面子,最终松口同意:“好吧,就给他们十二个小时的窗口期!只能在三号扇形段小范围试验!你老陈给我盯着点,绝对不能出乱子!”

    机会,终于争取到了!

    但只有十二个小时!成功率未知,压力巨大!

    林凡和宋运辉接到这个来之不易的通知,既兴奋又紧张。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攻坚,即将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