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624章青灰白茫茫

第624章青灰白茫茫

    陆运粮猛地抬头,浑浊的老眼里满是惊惶,他下意识地摆手后退:“使不得,陈书记,这可使不得......”

    但陈朝阳已经动了。

    他不待陆运粮躲闪,身躯挺直如松,右臂抬起,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万人瞩目之下。

    “咔嚓”“咔嚓”又是许多声照片定格。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滞。

    台下,上万名乡亲全都愣住了。

    草帽下一张张黝黑的面孔上,写满了前所未有的惊愕。

    就连挥舞的红旗似乎也停滞在风中。

    哪怕在这个宣传人人平等的年代,哪怕是村里的娃娃都知道,敬礼,那是下级对上级的礼节,是规矩。

    可眼前这位比县长还要大的领导,这位从京州来的大干部,这位他在们眼里顶了天的大领导,竟然在给一个老河工、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平头老百姓敬礼。

    站在最前排的几个县里干部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子,脸上的表情从惊讶渐渐转为肃然。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

    陆运粮呆立在原地,手足无措。

    他看着陈朝阳庄严的神情,看着那定格在额际的手掌,眼眶通红。

    这个在旧社会被人呼来喝去的老河工,这个在新社会依然习惯弯腰的老农民,第一次挺直了佝偻的脊梁。

    人群中,不知是谁先哽咽出声,随即,雷鸣般的掌声如山呼海啸般爆发。

    这掌声里,有感动,更有一种前所未有、被称为“尊严”的东西,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中破土而生。

    陈朝阳这个打破常规的军礼,胜过千言万语。

    它不仅是对陆运粮个人的最高礼遇,更是对“官贵民轻”旧观念的公然颠覆,让在场的每一位干部都深切体会到: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配得上最崇高的敬意;

    而他们的责任,就是向这些创造者致敬。

    陆运粮用力摸了一把眼眶。

    他没有鞠躬,而是学着样子,努力挺起有些佝偻的腰背,试图也回一个同样的礼。

    没人觉得他的动作滑稽,只有掌声雷鸣。

    陈朝阳放下手,脸上全是温和赞许的笑容。

    他再次上前,轻轻拍了拍陆运粮的臂膀,示意他面向乡亲们。

    当陆运粮转过身,看着台下为他沸腾的人海时,他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老农,那朵大红花在他胸前,是闪烁着尊严的荣耀光芒。

    陈朝阳也转过身,面向这片由最朴素面孔组成的海洋。

    他拿起话筒,目光缓缓扫过全场,与无数道目光交接。

    “乡亲们,同志们!”他的声音洪亮,压下了现场的嘈杂。

    “今天,我们停下工,开这个大会,不为评功摆好,只为一件事——为我们中间,出了个陆运粮,出了个‘脸盆水平仪’。”

    “我知道,有人瞅着那脸盆,觉得它土,比不上洋家伙亮堂。”他话锋一转,

    “但是,我今天要告诉大伙儿,这个脸盆,它比金子还亮。

    因为它里面盛的,不是普通的水,是咱劳动人民脑子里淌出来的‘智慧活水’。

    是咱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个儿这双手和这个脑袋,去战胜一切困难的‘志气’。”

    他的话语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工程断了‘眼睛’,咱们是坐在地上等老天爷开眼,还是像陆运粮同志这样,把咱家里吃饭的家伙什变成‘千里眼’?

    答案,不在书本里,就在陆运粮同志这双手里,在咱们在座每一个人的脑子里。”

    话音未落,台下再次掌声雷动,欢呼声如潮水涌起。

    陈朝阳趁热打铁,开始宣布决定。

    每念出一条,都像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一滴水,引发炸裂般的反响:

    “第一,授予陆运粮同志——‘治碱劳动英雄’荣誉称号!”

    话音未落,掌声雷鸣。

    “第二,”陈朝阳故意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清晰宣布,“奖励陆运粮同志个人,五十万元奖金。”

    “五十万!”这个数字瞬间在人群中炸开。

    对于这些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惊呼声再起、赞叹声再起、羡慕的叫声响成一片。

    台上的陆运粮彻底懵了,呆呆地站在那里,直到被身后的队员推了一把,才反应过来。

    “第三,将陆运粮同志所在的民工队,命名为——‘运粮突击队’,授旗!”

    一面崭新、绣着“运粮突击队”金色大字的红旗被送上台,由陈朝阳亲手授予。

    红旗在风中招展,火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鼓舞之声更加热烈。

    “第四,将‘脸盆水平仪’法,在全工地、全汉东省水利系统,推广!学习!”

    表彰大会的效应是立竿见影且极其深远。

    陆运粮和他的突击队成了明星,各工段都争相请他们去传授经验。

    “脸盆水平仪”迅速普及,甚至出现了用大铁桶盛水的“升级版”。

    工地上很快贴出了“英雄榜”,设立了“建议箱”。

    有人改造了独轮车车轴,推行更省力;

    有人发明了“阶梯式”传土法,效率倍增;

    甚至有老农根据祖辈经验,总结出一套“看土色辨盐碱”的顺口溜,

    青灰白茫茫,碱性嘎嘎强;

    黑褐又潮乎,盐少好种粮;

    地皮硬邦邦,泛潮似油光,

    晴天一脚霜,雨天一摊浆。

    再看苗和草,盐草长得旺,

    庄稼矮又黄,这地要改良!

    深翻能破甲,排水是良方,

    多上农家肥,沃土多打粮!”

    一股“人人可创新,事事可改进”的热潮席卷了整个工程。

    干部们发现,当他们真正尊重这些乡亲们的智慧时,指挥变得更顺畅,乡亲们们的主动性和责任心空前高涨。

    一种基于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强大凝聚力,在汗水和泥土中凝结。

    陈朝阳没有让热潮只停留在自发层面。

    他迅速指示指挥部总结经验,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建立了《苏北治碱工程群众性技术创新奖励条例(试行)》,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

    尊重和鼓励群众智慧,从一次性的表彰,变成了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