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 第81章:暗流涌动与格物深渊

第81章:暗流涌动与格物深渊

    扶苏“潜龙在渊”的决策,如同一道清晰的界限,将西秦与中原的纷争暂时隔开。然而,这道界限并非密不透风的墙,而是充满了暗流与试探的纱幕。西秦这台庞大的机器,在内政与军事两条轨道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复杂性高速运转。

    一、 中原棋局:崩解、入关与鸿门

    西秦派出的密使,如同投入汹涌江河的几叶扁舟,迅速被中原的惊涛骇浪所吞没,却也带回了决定天下走向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咸阳的最终崩解。子婴在位仅四十六日,刘邦大军便已兵临城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中枢,在内部倾轧和外部压力下,几乎未做像样抵抗便开城投降。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在轵道旁献上了传国玉玺。立国十五载,横扫六合的大秦帝国,宣告灭亡。

    消息传回西都,扶苏在行宫内沉默良久,面对东方,洒酒祭奠。这祭奠,不仅是为了那个他曾身为长公子的帝国,更是为了那个缔造帝国、他心中又敬又畏的父皇。一种复杂的、混合着悲伤、释然与沉重责任感的情绪,笼罩着他。旧秦已死,他肩上的“正统”旗帜,分量更重,却也更加孤独。

    紧接着,是刘邦的“约法三章”与项羽的雷霆之怒。刘邦进入咸阳,表现出了与项羽截然不同的政治智慧。他封存府库,还军霸上,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极大地安抚了秦地民心。而项羽在巨鹿大战后,率领诸侯联军四十万浩荡荡西进,听闻刘邦已先入关中,勃然大怒,旋即攻破函谷关,驻军于鸿门,与刘邦的十万军队对峙。

    鸿门宴!

    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饭局,其每一个细节都被西秦密使想方设法传回。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焦急举玦,项庄的意在沛公,项伯的翼蔽沛公,以及刘邦的谦恭隐忍、樊哙的闯帐斥责……如同一出精彩的大戏,呈现在西秦高层的面前。

    “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难成大事。”蒙恬在军事会议上,一针见血地评价。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笼络人心,其志非小,乃真枭雄也。”李默从另一个角度补充。

    鸿门宴最终以刘邦的全身而退告终。项羽随后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火三月不灭,尽收宝货妇女而东归。其残暴失民心之举,与刘邦的“约法三章”形成鲜明对比。

    西秦的密使也带回了与刘邦方面初步接触的模糊信息。刘邦对西秦这个突然崛起于西方、拥有强大“格物”力量的正统政权,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谨慎的“尊重”,言语间多有试探,但并未明确表态。而对项羽,接触则更为困难,其麾下对西秦这个“前朝余孽”普遍抱有敌意。

    中原的局势已然明朗:双雄并立,楚强汉弱,但人心向背已悄然生变。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号西楚霸王,将刘邦封到偏远的巴蜀汉中,意图将其困死。然而,谁都看得出,暂时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

    二、 格物深渊:能源、交通与思想裂痕

    就在中原上演着王朝更迭的****时,西秦内部的“格物”革命,正向着更深的层次掘进,同时也遇到了更为棘手的挑战。

    能源心脏的搏动:“雷霆峡水电站”终于全面竣工并网发电! 稳定的、强大的电力通过架设在木质高塔上的粗犷输电线,源源不断地涌入宣威城和西都的核心区域。格物院的实验室得以进行更耗能的实验,大型工坊的机床获得了稳定动力,夜间照明使得研究和生产时间大幅延长。更重要的是,李默启动了 “能源下乡”计划,在重要的农业区推广小型水力或风力发电,用于驱动改良的水车、磨坊,甚至尝试电力照明以延长手工业作坊的作业时间。电力,开始像血液一样,为西秦的工业躯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交通动脉的痉挛: 连接烈焰堡铁矿与宣威城的第一条标准化马拉轨道正式通车!满载矿石和煤炭的四轮车厢在铁轨上由骡马牵引,其运输效率远超传统马车,极大地缓解了钢铁基地的原料需求。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钢铁饥渴: 铺设铁轨消耗的钢铁量是惊人的,与军队换装、机器制造争夺着宝贵的钢铁产量。钢铁,成为了制约一切发展的最硬瓶颈。

    动力困境: 畜力牵引的效率已达上限。格物院内部关于下一步动力源的争论白热化。一方主张集中力量攻克蒸汽机车,认为技术相对成熟(基于早期蒸汽机原理);另一方则看好李默提出的 “内燃机” ,认为其潜力更大,但技术难度更高。李默最终拍板:双线并行,蒸汽机优先解决眼前运输,内燃机作为长期战略储备。

    社会冲击: 铁路的修建征用了大量土地,改变了传统的村落布局和生活方式,引发了新的矛盾。

    思想领域的裂痕: 工业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变化,更是思想的剧烈碰撞。

    “格物派”的自信与激进: 以格物院年轻学徒和技术官僚为核心的“格物派”,目睹了技术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坚信“格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对传统礼法、儒家学说逐渐表现出不屑甚至排斥。他们要求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大的话语权。

    “守正派”的忧虑与抵制: 以部分原儒家学者和旧贵族为代表的“守正派”,对日益强大的“工徒”阶层、对追求“利”的风气、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深感忧虑。他们不断向扶苏进言,强调“仁义”才是立国之本,警惕“格物”带来的“大道沦丧”。

    扶苏的平衡之道: 扶苏处于风暴的中心。他深知格物对于西秦存续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也无法完全抛弃自幼接受的儒家教化。他努力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在公开场合大力支持格物院,肯定其功绩;私下则要求李默注意技术推广的方式,避免过度冲击社会伦理;同时,他也倡导“新学”,试图将格物中的“务实”精神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民本”等理念进行融合,探索一条适合西秦的新道路。

    三、 军魂重塑:知识型军队的萌芽

    蒙恬并没有因为中原的剧变而放松军队的革新。他意识到,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武器的对抗,更是体系与知识的较量。

    他在神机军中大力推行 “识字明理”运动,要求基层军官和资深士兵必须学习常用文字和基础算学,以便更好地理解武器原理、执行复杂战术和阅读地图。格物院专门为军队编写了《火器操典概要》、《野战工事构筑》等简易教材。

    更引人注目的是,蒙恬下令从格物院年轻学徒和优秀士兵中,选拔聪慧者,进入新成立的 “讲武堂” 学习。讲武堂不仅教授兵法战阵,更增设了“火器原理”、“地图测绘”、“工程基础”等格物课程。蒙恬甚至亲自邀请李默前往讲武堂,为学员们阐述“格物”与“强兵”的关系。

    “未来的将领,不能只知冲锋陷阵,更要懂得你们手中利器的由来,懂得如何利用天地之力,懂得如何保障大军后勤!这才是真正的为将之道!”蒙恬在讲武堂的开训典礼上,声如洪钟。

    一支不仅仅勇敢,而且开始具备初步科学素养和工程思维的军队,正在悄然孕育。这支部队的灵魂,正在被“格物”之火重新锻造。

    中原的烽火暂时未能烧及西域,但西秦内部的变革,其激烈与深刻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能源、交通、思想、军事……每一个领域都在经历着蜕变与阵痛。李默站在格物院的高塔上,看着下方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工坊区,又望向东方那片群星璀璨、杀机四伏的夜空。

    他知道,西秦这艘方舟,正在驶向一片更加广阔也更加危险的海洋。内部的整合与提升,与外部的纵横捭阖,将共同决定它最终的命运。而格物的深渊,还有更多的奥秘与力量,等待着他去发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