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殿上,朱瞻基、诸皇子、内阁六部五寺一院数十位大臣,皆面无表情。
自当今圣上登基以来,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了无数次。
皇帝有疑问——皇帝询问李显穆——李显穆作出回答——皇帝探寻细节——李显穆再讲解——皇帝同意。
朝廷中低级别的官员以及天下的百姓甚至已经称呼李显穆为“李相”。
在皇明祖训明令禁止不允许恢复宰相制度的大明,李显穆被如此称呼,可想而知他此时的政治地位。
可想而知皇帝对李显穆的信重!
李显穆亦是心中又一坠,有些难受,朱高炽见众人沉默,没人反对,立刻便定下此事,又道:“既然都同意这件事,那接下来就聊聊具体之事。”
这下众人都迟疑起来,具体之事,便是给宗室多大一块蛋糕,这就不好说了。
“陛下,这件事需要经常一番测算,而后选定一个合适的、朝廷现在以及未来都能够负担的数字,这不是一个能够现在就得出结论的事情,还请推后再议。”
朱高炽一看,就知道短时间内谈不出什么,略一思忖道:“既然如此,先将五代后废除爵位和允许五服以后的宗室科举的旨意放出去。
至于俸禄比例之事,再多方讨论一下,诸卿先出宫去吧,明达留下,朕还有些事,要和你说。”
群臣纷纷告退离开殿中,殿中只剩下朱高炽、朱瞻基、李显穆三人,李显穆一看就知道这件事和太子有关系。
“不知陛下和太子有何事要问臣?”
朱高炽道:“显穆,近日又有人上书说朕赐给太子侧妃孙氏太子妃冠服不合礼法,真是烦不胜烦,朕怀疑……”
李显穆立刻了然。
皇帝怀疑这是汉王主导的。
大明风华里面为了洗白孙若微,把胡善祥胡皇后黑了个底朝天,甚至说胡皇后和汉王有染,纯粹胡编乱造,但有一点没乱编,那就是胡皇后的娘家真的和汉王不清不楚。
当初给朱瞻基选太孙妃这件事,就是一笔糊涂账。
孙若微永乐八年被送到朱瞻基身边的时候,就是准备作为正妻而来的,结果永乐十五年,孙若微变成了妾,胡皇后成为了正妻太孙妃。
朱高炽登基后,先是杀了主持选太孙妃的主事太监,而后在封胡善祥为太子妃后,又赐给了孙若微太子妃的冠服。
没错。
第一个打脸胡皇后的不是朱瞻基,而是一向以仁义温和著名的朱高炽,朱瞻基把属于皇后的金册金宝给了作为贵妃的孙若微,但早在这之前,朱高炽就先坏了规矩。
从这可以看得出,朱高炽和朱瞻基都对胡皇后有不满,而这种不满的来源,主要来自汉王,还有一点大概是来自朱棣,这是一种反抗。
朝廷上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没有反应,核心的太子党连一个规劝的都没有。
历史上朱瞻基要废后,除了一向恪守礼法的杨士奇阻拦了一下,杨荣甚至要给宣宗朱瞻基找理由造些罪状出来。
以明朝文官的脾性,废后这种事没闹出群臣跪谏宫门的大事,那就说明他们根本不想管。
毕竟后来文官们为了英宗的钱皇后,能被封为太后以及和皇帝合葬,数次和皇帝以及皇帝生母对抗。
李显穆虽然没有和胡善祥以及孙若微说过话,但对这其中内情还是清楚的。
所以当初朱高炽赐给太子侧妃太子妃冠服,他也没阻拦,却没想到今日皇帝会因为这件事而询问他。
“陛下想怎么做,直接废掉太子妃吗?”
朱高炽是皇帝、又是胡善祥的公公,无论从君臣还是孝道,废掉太子妃都轻轻松松,废掉太子妃的阻力可比废后简单太多了。
甚至朱高炽随便一句不孝就能让胡善祥当场自杀,这就是君父!
朱瞻基闻言顿时意动,有些期待的望向朱高炽。
李显穆面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
他又不是宫廷秘史的主角,也不是那些历史的主角,和这个公主,那个皇后、皇妃熟的不得了。
他是正经的大臣!
如今皇帝、太子宫中的女人,他也就对张皇后、张贵妃稍微熟悉一点。
张皇后在永乐年间接触稍微多一点,张贵妃则是他妻妹、小姨子,张婉经常进宫,回来时会说一些。
至于借助后宫来影响皇帝,那就更不可能了。
那么做岂不是增强后宫对前朝的影响力?
他是极度反对后宫妇人干政的,原因很简单,满朝文武,甚至随便从士林里面拉一个举人出来,都胜过后宫妇人才华十倍。
一群读女诫的怎么和读圣人经典的比治国?
朱高炽被李显穆一句话直接问住了,而后连忙摆了摆手,“那倒是不至于,虽然胡氏和汉王不干不净,但太子妃也算是贤惠,没犯什么错,总不至于直接废掉。”
这下李显穆也皱起了眉头,他觉得以绝后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废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瞻前顾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结果沉没成本越来越大。
现在仅仅是太子妃的时候不废掉,李显穆望向朱瞻基,到时候成了皇后再废后,那可就麻烦了。
李显穆认为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朱瞻基比朱高炽做事更激烈,考虑的也更少。
但太子不愿意,李显穆也不打算硬劝。
他也有些私心,废儿媳妇这件事,总归是对名声不好,他和皇帝关系最好,皇帝又命不久矣,他自然不愿意让皇帝白白承受这种名声。
还是将这件事留给朱瞻基去解决。
但这样的话,太孙妃这件事就不好处理了,即便是李显穆,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毕竟胡氏和汉王间的联系不足为外人道。
朱高炽看出了李显穆的为难,这种神情极少出现在李显穆身上。
“陛下,臣左思右想,除了废妃之外,别无他法,因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人,在于汉王和太子妃,现在不能针对太子妃的话,那就没办法了,毕竟总不能直接针对汉王吧?”
针对汉王当然不行,朱高炽虽然不喜欢他这个弟弟,但无论是赵王还是汉王,朱高炽都没打算如何,君臣名分已定,没必要让自己背上杀弟的罪名。
毕竟这是大明,而不是兄友弟恭的唐朝。
朱高炽微微叹了口气。
朱瞻基直接怒声道:“这些文官惯会找事,远不如太监好用,后宫之事,和他们有什么干系,真是没事找事。”
李显穆虽然觉得太监比不上文官,但对朱瞻基所说后半句话,还是颇认可的,有些文官真就是没事找事,就连后宫这些女人的拈酸吃醋也管。
街头巷尾的八婆都没他们舌头长、管得宽。
朱元璋是非常注重不让宦官干政的,但朱棣则完全相反,最信任那些跟着他一路靖难出生入死的宦官,朱瞻基则更进一步,准备对宦官形成制度性的使用。
朱高炽则不排斥使用宦官,但最为注重以内阁为首的有学识的大臣,毕竟太监是治不了国,只能维护统治。
朱瞻基愤愤说完后,又回忆了一遍刚才李显穆所说的话,对自己老师的智慧,他是相当信任的,既然就连老师都没办法,他知道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问题的在于在人,不解决人,就没法解决问题。”
这句话说到了朱瞻基心中,他已然若有所思起来,父皇不愿意去做这件事,但是他不介意。
“老师,如果要废妃的话,有什么好的理由吗?”
李显穆随意道:“女人的七出之罪无非就是那几种,如果不愿意让她因为七出而被废,毕竟这样被废的话,基本上命肯定是没了。
那就劝一劝她,让她主动点退出。
至于理由,无子,这是最简单且能控制的,毕竟无子是万万不行的。”
一提子嗣,朱瞻基顿时脸色都有点不好看了。
朱瞻基也算得上是子嗣艰难,成婚六七年了,结果妃嫔里面一个怀孕的都没有,眼看着快三十了,结果一个儿子也没有。
历史上也就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
而且不是他不能生,而是只生公主,不生皇子,这就是最难绷的,历史上宋仁宗也这样,不是不能生,但生一个就是女儿,再生一个又是女儿,天生就没儿子命。
不过朱瞻基还是听进去了李显穆的建议,的确无子是最简单且能控制的,只要少去太子妃那里过夜,她自然就怀不上。
而世人并不会在意、也不会知道太子妃无子真正的原因,这是万无一失的计策。
唯一的输家自然便是胡太子妃和胡氏,但这便是政治,和汉王有所牵扯的,在汉王夺嫡失败后,都必然要被清算!
纵然有几分可怜胡善祥,但李显穆依旧毫不犹豫的向皇帝以及太子道出自己的建议。
“太子,你的确是该努力生个儿子出来了,身为皇帝没有继承人可不行!”
朱高炽相当有资格说这句话,别看朱瞻基英武,而朱高炽身体差到甚至走路都要人搀扶,但朱高炽光儿子就有十个!
相当的能生。
朱瞻基郑重的点点头道:“儿子知道了。”
今日李显穆点醒了他,子凭母贵,母以子贵,太子妃若是无子,而侧妃有子,他才能抬举孙若微。
此事算是告一段落,李显穆行礼后,出了华盖殿往文渊阁而去,方才的事情根本就没被他放在心上,刚一出了殿,就直接抛到了爪哇国去。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大明不是汉唐,甚至不是宋朝,大明现在的制度,只要前朝有正常的大臣,根本就没有皇后家外戚发挥的空间,也没有妖妃作乱的空间。
深宫里面的几个女人,太子妃、皇后,换成谁都一样,唯一的作用就是诞下皇子,延续国祚。
……
洪熙元年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突然下发的宗室制令,这份制令从内阁发出,发到了宗人府,而后由宗人府发往诸王的封地。
说封地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大明藩王是没有封地的,只有一座王府和护卫。
朝廷要削五代以后的宗室爵位!
远支宗亲将彻底变成平民百姓,和大明其他的百姓再无什么区别,太祖皇帝曾经允诺的铁杆庄稼,已经彻底化作了空。
此事在京中,以及流转到的任何地方,都激起了轩然大波。
燕王一脉入主帝位就是因为建文帝削藩,所以先帝定下了厚待宗室的政策,没想到先帝刚走不到一年,新皇就推翻了先帝的政策,甚至推翻了太祖皇帝的政策。
在朝野之中有许多反对声,他们反对的不是削宗室的爵位,而是认为允许宗室科举,太过于危险,还不如用朝廷的俸禄养着他们。
这些纷然的声音传到了朝廷中,而后朝廷便清晰的列出了推测中未来一百年、两百年后,朝廷将要给宗室支出的俸禄。
当这份清晰的清单拿出来后,朝野之间就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和沉默键,一下子没人说话了。
甚至就连那些准备上书反对的亲王郡王在看到之后,都沉默了良久后,把准备上书反对的奏章收了起来。
按照从前的制度执行下去,大明是真的要被拖垮,虽然这些亲王和郡王眼光短浅,但还不至于事实摆在眼前,还硬要去找死。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朝廷差了谁,也不可能差了亲王和郡王的那一份,朝廷真正要削的三个底层爵位,现在空无一人,这便是这一政策高明的地方。
并没有直接触犯任何人的利益,所以反抗的力度自然就小很多。
身处乐安的汉王简直牙都要咬碎了,他本来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可却没想到是这样的梦幻泡影。
在朝野反对声快速升起又快速消失后,另外一件事在朝野中炽热起来。
那就是到底要分给宗室多大的一块蛋糕,朝野中很多人都知道,户部一直在和内阁商议这件事,已经提交了三次方案,但都被内阁驳回了。
谁都知道,这件事还有的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