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 第六百九十三章 赵牧回庄,太子来访

第六百九十三章 赵牧回庄,太子来访

    山庄内,秋意已浓。

    几株老柿树的叶子已落了大半,只剩下红彤彤的果实像灯笼般挂在枝头,倔强地对抗着萧瑟。

    赵牧正挽着袖子,在庭院一角慢条斯理地修剪一盆苍劲的罗汉松,剪刀开合间,多余的枝条簌簌落下,他的专注得仿佛外界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整个人都与这庭院,这松树的呼吸融为一体。

    听闻太子殿下微服而至,他并未表现出丝毫意外,平静地放下剪刀,在铜盆里净了手,用布巾细细擦干,这才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焦虑的李承乾引至温暖的书房。

    炭盆烧得正旺,驱散了从门缝渗入的凛冽寒意,也稍稍熨帖了太子冰凉的指尖。

    屏退左右后,李承乾也顾不上寒暄客套,直接将北疆的困境与朝堂上针锋相对的争论和盘托出,语气急促:“赵兄,定北城乃是赵兄你与孤曾经的心血所系,如今更是我大唐疆安定之基石,万不能有失。”

    “如今内忧外患交织,部落离心,内部不稳,补给维艰,若处置不当,恐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更大动荡。”

    “朝中议论纷纷,或言剿或言抚,可都不得其法。”

    “孤心实忧之,不知....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太子开门见山,甚至眼中还带着希冀,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其实他也隐隐察觉到了,定北城那边出现的那些问题,其实可能于眼前这位的谋划有关,但李承乾却有非常信重赵牧,不愿直接开口问。

    所以只能是以问计的方式,旁敲侧击.......

    果然,闻听太子此言,赵牧却没有立刻回答,他甚至没有去看太子,只是提起红泥小炉上咕嘟冒泡的泉水,娴熟地烫杯,洗茶,冲泡,每一个动作都舒缓而稳定,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

    待将一盏澄澈温润,香气袅袅的茶汤推到太子面前。

    氤氲的热气模糊了赵牧脸上平静的表情。

    “殿下认为......”赵牧声音平和的开口,像在谈论窗外的天气道,“人是趋利,还是趋害?”

    李承乾愣了一下,不明所以,但还是顺着本能回答道:“自然是趋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赵牧微微一笑,念白一样说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那北疆的那些部落首领,还有那些降俘那些离乡背井的流民,他们想要的利,又是什么呢?”赵牧缓声引导般发着问,又将目光平静地看向太子,如同深潭......

    太子蹙眉思索,手指无意识地在温热的茶杯上摩挲。

    “而那些依附在定北城附近定居的部落首领,或欲保全权位,部众,乃至更多的草场。”

    “降俘所求不过自由,温饱,乃至融入我大唐,成为定北新民!”

    “流民则欲得肥沃田地,屋舍安稳,一份能传给子孙的家业。”

    说罢,李承乾眼含期待,巴巴望着赵牧......

    “不错。”赵牧微微颔首放下茶杯,笑了笑道,“那朝廷如今在定北城施行的种种政策,无论是工分制还是军管屯田,核心是给了他们想要的利,还是侧重于管与防?”

    李承乾如同被点醒一般,猛地怔住了。

    仔细回想定北城的各项政策条例,无论是严格的户籍管理,物资配给,还是以工代赈的劳役,核心似乎确实在于管理和防备,生怕这些胡人降俘和流民作乱,而非创造一种让他们能与大唐休戚与共的利益。

    甚至.....都有些脱离了赵牧此前给自己那些建议!

    太子想到此处,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赵牧见太子眼神变幻,知他已触及关键,才缓缓道出核心道:“殿下,正所谓开疆易,守土难。”

    “但这难,可不在刀兵之利,而在人心向背!”

    “欲安北疆,不能只靠律法与军队去堵,去压,更需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去疏,去引,让那片土地上的人,无论是胡是汉是贵是贱,都能从大唐治下这四个字里,看到光看到暖,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自身的身家性命,前途未来,与北疆的安定,与大唐的强盛,牢牢绑在一起,方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此,方为长治久安之基。”

    赵牧端起茶杯,轻呷一口,又开始具体阐述。

    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道:“对于目前定北城那边遇到的问题,朝廷可正式下旨,册封那些愿意合作表现恭顺者为大唐官吏,不必是虚职,可令其协助管理部众,维持地方,并给予他们经营草原特产,如优质皮毛,健壮牲畜,特定药材的专营权,甚至允许他们通过类似我旗下牧云商会等渠道,将货物卖往中原乃至南方,获取巨额利润。”

    “让他们明白,跟着大唐可比跟着昔日的薛延夷,更能获得荣耀与财富。”

    “而对于降俘与流民。”

    “可在定北城及周边交通要冲,设立大型官营集市,鼓励他们用劳作所得的工分,或是自己生产的手工艺品,采集的山货,养殖的牲畜,来交换中原的布匹,盐铁,茶叶,药材乃至精美的瓷器。”

    “让他们亲手触摸到身为大唐子民才能享有的生活便利与物质丰饶,感受到尊严。”

    “摩擦往往源于隔阂,还有贫瘠与无所事事。”

    “当大家都忙于赚钱改善生活,忙于为自己的小家奋斗时,彼此间的敌意和争斗自然就少了。”

    “最后,对于定北城的补给运输。”

    “可效仿内河漕运旧例,由朝廷牵头,联合几家有实力,信誉好的大商号,组建专门的北疆货运联合社,优化路线,设立固定的,拥有基本仓储和防御能力的中转驿站,甚至雇佣部分熟悉路况,悍勇善战的退役府兵作为护卫。”

    “将部分非核心的,耗损巨大的运输任务承包出去,以契约明确权责,赏罚分明。”

    “引入商队的效率与灵活,朝廷的损耗自然能大幅降低,补给线也能更为坚韧。”

    赵牧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缓。

    但说出的每一个字,却都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李承乾心中那把名为困境的沉重铁锁。

    身为大唐储君的他,之前一直纠结于如何管好,防住。

    以至于思维都被困在如何牧民这个方寸之间。

    而赵牧却轻描淡写地跳出了这个框架。

    告诉他这个太子殿下,如何盘活地方。

    甚至如何将一片需要不断输血的边陲之地,变为能自我造血的繁荣之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