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402章 大明祖陵被毁

第402章 大明祖陵被毁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天幕之上,文字如血,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心悸的图画。不再是遥远的边关战事,而是帝国腹地,烽烟四起。

    “天启元年……崇祯二年……”朱元璋喃喃念着这两个年号,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陕西……饥民、乱兵……”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咱当年也是从饿殍遍地里杀出来的!咱最知道饿肚子的人被逼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地方的官呢?朝廷的赈济呢?都死了吗?!”

    李善长面色凝重,沉声道:“陛下,观此情形,初始确如以往民变,乃局部饥荒所致,若处置得当,本可扑灭于萌芽。然其持续数年,且从陕西蔓延至山西,显见地方官吏或处置不力,或欺上瞒下,致使灾情扩大,民怨沸腾。”

    徐达的目光则紧紧盯着那些起义领袖的名字:“王嘉胤、扒山虎……已能攻陷县城,渡过黄河。这已非寻常流民骚乱,其组织、战力,恐已不容小觑。”作为军事家,他敏锐地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朱棣在一旁插话,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旋即被他压下):“父皇,看!他们开始合流了!崇祯五年,蒲县!李自成、张献忠、老回回、紫金梁……这么多股人马竟能汇聚一处,虽攻城不下,却知分兵夜袭,智取大宁!这……这已非乌合之众!”

    殿内众人心中都是一凛。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

    当天幕播放到崇祯六年,名将曹文诏率领关宁精锐进入山西剿匪时,殿内气氛稍缓。

    “曹文诏?”徐达说道,“关宁军乃边军精锐,若能调度得当,或可遏制贼势。”

    果然,天幕显示曹文诏与山西守备贺人龙配合,在垣曲、绛县等地连战连捷,将起义军逼回陕西。奉天殿内微微响起一些松气的声音。

    然而,这口气还没松完,天幕画面急转直下。

    “等等!他们没回陕西!”蓝玉眼尖,指着天幕喊道,“看!他们化整为零,窜入河南、京畿了!”

    只见文字显示,起义军遭受重创后,并未消散,反而利用明军防线漏洞,如流水般渗入更广阔的中原腹地。崇祯五年八月,紫金梁部已南下攻克河南济源、温县;九月,破修武,杀知县,焚镇围府!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朱元璋猛地站起身,怒不可遏,“曹文诏能打顶个屁用!堵住一边,漏了万边!河南巡抚樊尚景是干什么吃的?就这么让流寇在自己地盘上横冲直撞?还有那崇祯小子,调的什么兵?布的什么防?偌大个中原,竟成了流寇的后花园!”

    他的怒吼在殿中回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老皇帝那喷薄而出的怒火和一种近乎绝望的frUStratiOn(挫败感)。他们眼睁睁看着一场原本可以控制的叛乱,因为剿抚失据、应对昏招迭出,而演变成蔓延数省的巨大灾难。

    接下来的天幕内容,让所有人的心都沉入了谷底。

    崇祯六年二月,起义军入林县,“饥民争投之”!

    五月,与左良玉战。

    六月,转济源,抗汤九州。

    十一月,“趁黄河冰封,多股小队渡河”,攻阌乡、渑池,然后“分掠河南、湖广”!

    每一个字眼都触目惊心。“饥民争投之”——这五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心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朝廷已尽失民心!意味着百姓不再相信官府能给他们活路,宁愿跟着“流寇”走!

    “民心!民心没了啊!”朱标失声痛呼,脸色苍白如纸,“饥民不是去平叛,而是去投贼!这……这大明天下,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李善长闭上眼,长长叹息:“大势去矣……剿匪剿匪,越剿匪越多。杀了一个头目,却有成千上万的饥民补上去。朝廷无力赈灾,无力安民,则匪患永无宁日。这不是军事问题,这是……末世之兆啊。”

    而当时间进入崇祯七年,天幕显示“天灾不断,饥荒愈重,从者愈众”,崇祯急调四万五千兵力镇压却已“势不可挡”时,奉天殿内已是一片死寂。

    朱元璋缓缓坐回龙椅,仿佛一瞬间苍老了许多。他不再怒吼,只是用一种近乎麻木的语气,低声嘶吼着,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满殿的臣子,更像是隔空质问那二百多年后的不肖子孙:

    “四万五千人……四万五千人……咱当年用这点人,就能扯起反元的大旗……”

    “可现在……他们用这点人,要去打……百万饥民?”

    “这天下……到底是怎么了……”

    “这皇帝……到底是怎么当的……”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一种目睹巨轮无可挽回地撞向冰山时的巨大无力感。烽火已燎原,饥民成百万,大明王朝的根基,正在他眼前通过这天幕,一寸寸地崩塌。

    洪武十三年的南京奉天殿,空气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天幕之上,文字流转,将二百多年后中原大地的血火烽烟无情地展现在洪武君臣面前。

    “崇祯八年……河南荥阳……”朱元璋低声念着这两个地名,眉头紧锁,“贼寇竟敢公然大会,商讨抗明大计?朝廷的兵马呢?地方的官吏呢?都死绝了吗?!”他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显然对朝廷的失控感到难以置信。

    当看到“李自成”这个名字首次以提出“分兵定向”之策的姿态出现时,徐达的目光微微一凝:“此贼……倒是有些见识。分兵掠地,令官军首尾不能相顾,虽是流寇战法,却正击中朝廷兵力不足之要害。”

    朱棣紧盯着天幕,语气沉肃:“父皇,看他们的进军方向……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向东去了。那边是……”他心头突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是咱的老家!”朱元璋猛地站起身,目光如电,死死盯住天幕上“安徽凤阳”四个字,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们的目标是凤阳!是咱的皇陵!”

    殿内群臣闻言,无不色变。凤阳,那可是大明的“中都”,是龙兴之地!皇陵所在,象征着大明的根脉与天命!

    然而,天幕的文字冰冷而残酷,一步步地击碎着他们的期望。固始陷落、霍邱失守……农民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指凤阳。

    “两万守军!朱国相是干什么吃的!”蓝玉怒吼道,“半天!不到半天就丢了城池,还被阵斩!废物!简直是奇耻大辱!”

    接下来的描述,更是让奉天殿内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张献忠处决官员、开仓放粮,这些举动虽然让朱元璋眉头紧皱,但尚能理解这是“收买人心”的惯用手段。但当看到“砍伐皇陵松柏”、“拆除地面建筑”、“焚毁皇觉寺”时,他的呼吸陡然粗重起来。

    “他敢!!”朱元璋的咆哮声震彻殿宇,双眼瞬间布满血丝。皇觉寺,那是他早年出家礼佛的地方,承载着他最初的记忆!

    但这,仅仅是开始。

    当“挖掘明皇陵”和“点燃了火把,扔向了明皇陵”的字眼出现时,整个奉天殿死寂了。

    朱元璋身体晃了一下,猛地用手撑住御案,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里面,安葬着他的父母兄长!是他耗尽心血,历时十三年才修建完成的祖陵!是他朱家荣耀的起点,是大明法统的象征!

    “啊——!!!”一声痛苦与暴怒到极致的嘶吼从朱元璋喉咙里迸发出来,他猛地一脚踹翻了眼前的御案,笔墨奏章散落一地。“逆贼!张献忠!咱要将你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马皇后和朱标急忙上前扶住他,却见他双目赤红,浑身颤抖,显然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朱棣也是脸色惨白,拳头紧握,指甲深深掐入了掌心。祖陵被毁,这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无法洗刷的奇耻大辱,是天命已失的可怕征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