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一百五十一章 百智

第一百五十一章 百智

    长安,未央宫,宣室殿。

    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张汤联袂觐见。

    御案上。

    摆放着张汤呈上的章疏。

    所言之物,可以说新,也可以说旧,倒是有几分意思。

    内容详情就一个,改变现有官员选拔制度。

    基础是秦朝的“试吏制”。

    在秦朝时候,朝廷要求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推荐吏员候选人,重点考察其人在当地声望和才干能力。

    吏员候选人需接受县以上官员的目测和口试,考察仪态与应变能力。

    通过初步筛选的吏员需经历一年左右的试用期,称为“试”,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称为“真吏”,不合格者则被免职。

    而吏员入仕还有三个前提要求。

    候选吏员需年满十七岁,部分职位,如“佐”要求三十岁以上。

    需具备一定财产基础,贫困者如韩信即因“无行”被排除在选拔之外。

    需掌握书写和律法知识,秦朝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律法学习是必修内容。

    本朝高皇帝刘邦,便是通过试吏制得到的泗水亭长一职。

    之所以止步亭长,也是入仕之后的考核“五善”、“无失”、“上计”与“课”没有通过。

    五善:忠、廉、慎、善、谦。

    五失:夸以遒、贵以大、擅割、犯上弗智害、贱士而贵货贝。

    上计:地方长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政绩,接受考核。

    课:以法律形式确认的考核,结果分为“最“与“殿“,根据优劣进行奖惩。

    汉家的“征辟制”、父皇的“察举制”的基础,都是秦朝的“试吏制”,但没有试吏制严格,以致舞弊营私之事频发。

    而且,试吏制、征辟制、察举制所面对的对象也大多偏向于世家、富民,不能真正惠济庶民。

    在张汤的疏中,汉制“试吏”将面对所有黎庶。

    凡家世清白者,识文断字、精通算术、明晓律令,便可自荐或乡里举荐,参与郡县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

    基础律令、文书、算术合格通过,便授以最低级的佐史,成为大汉官吏的一员。

    这是“试吏之变”。

    然后是“次功之变”。

    设定明确的功过标准,积累到一定“功次”即可迁升,重大过失则记录“过次”,功过相抵,能者上,庸者下。

    不再论资排辈,功绩是唯一。

    赋税增减、农桑基植、钱谷出入、漕运水利、教育推举、灾害疾病、盗贼的多寡等所有的功绩全部“计簿”。

    尽最大的可能和手段,减少人为可能的干预。

    这是“文法吏”的选拔新制。

    “军功爵制”依然得到保留,作为军方将士和立有特别功勋者,如出使西域、治理大河等的核心升迁通道。

    斩首、攻城、先登等战功皆有明确赏格,授以相应爵位和官职。

    但予以关键变革。

    将爵位与官职更紧密地绑定,“五大夫”以上的高阶爵位必须通过相应的文法吏考试才能担任对应实权地方官,避免出现能打仗却不能治民的武官。

    另外,征辟制和上书制,得到全部保留,皇帝或中央朝廷可直接征召贤者入朝为官,同时允许任何人“诣阙上书”,就帝国大政提出建议。

    若其言之有物,上书者可直接授官,这相当于一场由天子亲自主持的“策问”,选拔的是有奇谋妙计的人才。

    最后,由大汉君主设立“官学”,担任“校长”,在地方郡县设立“分学”,教授律令、文书、财政管理、算术、舆图、营造等事物。

    学子通过严格的毕业考试后,不直接授官,而是转入“试吏”池子,但身为君主门生,起点更高,晋升更快。

    “张汤。”

    “臣在。”

    “这份章疏完全出于汝手?”刘据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这份选官制度,完全是一条以法家“循名责实”为内核,以“律法算术”为准入门槛,以“计簿”为升迁核心,以“军功”和“君主特招”为重要补充,并以“职业官学”为人才储备的理性化、专业化官僚选拔制度。

    所有官员的升迁最终取决于中央朝廷制定的功绩标准和君主的最终任命,变相斩断了官员与地方世家、豪强、推荐者之间的个人恩惠纽带。

    整个体制激励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拔出的是实干家,而非道德表演模范。

    一旦施行开来,法吏的地位,和负责监察“计簿”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御史大夫的权力,都会上升。

    张汤,既是法吏又是御史大夫,立刻就能赢两次!

    到时候,张汤不是大汉丞相,胜似大汉丞相。

    人事即政治!

    张汤是在从老丞相公孙弘手中强行夺权啊,这位纯粹的酷吏,根本没有人情可言,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刘据不喜欢。

    “不是。”

    张汤从绣墩上弹起,先向御座行礼,又向对面的公孙弘一礼,“回上君,这是道家、墨家、农家、纵横家等百家子弟合言之制,臣所做,不过是抄录而已。”

    诸子百家从出山后,就一直没有什么动静,不是什么都没做,而在整大活。

    春秋战国及秦汉,儒家势力的起落,诸子百家备受打压之余,也认清了世间的本质,思想争鸣是一回事,权力斗争又是一回事。

    没有权力斗争的思想,哪怕声音再响亮,也抵不过强权镇压和人欲所向。

    所以,诸子百家根据秦制集智合力构建了新的官员选拔制度,让万千百姓只效忠于帝国政令和君主旨意,而不在受某一思想的影响和约束。

    总言之,百家和儒家拼了!

    宁可拼的自己道统没落,也要干死儒家,让儒家之士永无出头之日!

    至于说张汤,丞相公孙弘是名义上的儒士,诸子百家要择一人冲锋陷阵,只能选择次之的法吏张汤,“量身打造”的官员选拔制度,既是巧合也是故意为之。

    公孙弘默然。

    他很想对诸子百家说一句自己也不是儒士,有这种好事冲着他来啊。

    一座军事强大、行政高效、财力充沛的绝对中央集权帝国体制,也可以为他量身打造而生啊!

    这时的老相国,胸有激雷,面如平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