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63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

第363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

    “回陛下,”墨渊微微欠身,眼神中闪烁着光芒,“臣近日细读《永乐大典》中散佚的技艺篇章、《营造法式》的匠作规范、《农说》的耕作之法,颇有所得。”

    “大明技艺之庞杂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他略作停顿,语气带着几分惋惜;

    “这些技艺多以‘经验记录’为主,如珠玉散落,未成体系,不成体系,大多以实用为主,关于技艺背后的原理探究,却是凤毛麟角。

    譬如冶铁,只记‘火候足时铁自融’,却不明火候与温度的对应之理;又如治水,只载‘筑堤需高丈二’,却未言堤身坡度与水流冲击力的关联......”

    朱由校闻言,不禁陷入沉思。墨渊这番话,正好触动了他长久以来的一个心结。

    他记得前世曾经读过一位名叫李约瑟的英国学者提出的著名疑问:

    为什么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科技领先,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却没有在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就像班级里有个学霸,小学初中总是考第一,始终独占鳌头,到了高中却突然成绩下滑,后继乏力。

    其中缘由,除了气运使然,中华被满清截胡,经历了几百年的思想禁锢与奴化教育,文明进程被生生打断。

    大量典籍和技艺失传,许多智慧结晶被来华传教士窃取,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发掘研究,最后改头换面,成为了所谓的“近代科学”。

    而西方对此不仅“盗而不说”,故意抹杀原创者们的贡献,甚至倒打一耙,还动不动就是别人“窃取”了他们的技艺。

    细究东西方神话传说的差异,便能窥见端倪: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雅典娜窃取技艺、奥丁偷取智慧之蜜,无不是依靠神灵赐予;

    反观中华神话,仓颉观鸟兽之迹而创文字,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启文明,大禹治水疏导江河,展现的都是先民凭借自身智慧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这种文化基因的差异,已然昭示了两个文明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朱由校每每思及此处,都不禁想起前世在网络上看到的种种论调。西方动辄标榜‘文艺复兴’,他就不免疑惑:

    既然要‘复兴’,那必是先前有过兴盛之时,可西方古典文明的辉煌,与后世所谓的‘复兴’之间,分明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断层。

    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又有多少是借‘复兴’之名行‘窃取’之实?

    每到此处,他就想化身键盘侠:***强盗****又当碧*池又立牌坊*********此处省略2123字,刚好一章。

    直到来到大明之后,朱由校逐渐明白了一点问题的原因。

    他见到了举人宋应星因科场屡试不第,转而潜心实务;孙元化出于经世致用之志,精研西学火器,欲图强兵救国;

    朱载堉身为宗室却远离权势,沉心于律历算学,以十二平均律成就乐理高峰;研制出自发火铳的毕懋康等等

    这些英才,或因科举受阻,或出于个人志趣,或怀着经世济民之志,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却始终被排斥在主流价值之外。

    他们的心血之作,往往被视作“奇技淫巧”,或沦为书房私藏,或仅在小圈子里流传,难以获得朝廷应有的重视与社会广泛的认可。

    究其根本,大明缺乏成体系的传承与研究机制,缺乏对科研人员的制度性支持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认可,导致科技成果多为零散的经验积累,缺少“标准化记录、理论化提炼、学科化传承”的完整闭环。

    这使得许多顶尖技术要么失传,要么停留在“经验层面”难以实现质的突破。

    “墨渊,对此困局,你可有破解之法?”朱由校目光炯炯地问道。

    “臣以为,当从‘筑基’做起。”墨渊从容应答,

    “只要陛下拨付充足资金,臣与天机院同僚可耗时一载,编纂一套基础学科教材——从《算术精要》《几何初论》到《力学浅说》《格物入门》,为大明搭建初步的理论框架,这些知识虽不能立竿见影,却是日后科技发展的根基。”

    “又要拨款?”朱由校嘴角抽了抽,心中暗自腹诽,“天机院建成不过月余,二十万两白银已投进去了,这简直是个吞金兽。”

    但转念一想,这些投入都是“潜力股”,水泥、玻璃、火器哪一项不是致富强军的利器?就当投资了,一本万利!

    他当即拍板:“好!所需银两从内帑特批,教材编成后,朕会下旨刊印,在新设的开蒙小学、县学、府学中强制传授。”

    朱由校略作沉吟,又道出思虑已久的计划:“此外,朕有意在天机院之外,另设‘大明皇家格物院’,秩正二品,由爱卿出任院长,直接对朕负责。

    “此院当脱胎于天机院,从中抽调精干力量,专司整理完善我大明的格物理论体系。

    更要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吸纳那些身怀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不论出身,不计科举,皆可入院任职。”

    “朕定当授予相应品秩,使天下人皆知——纵不习八股,不谙经义,只要精于格物之道,亦能为国效力,光耀门楣。”

    这番安排,实是朱由校深思熟虑之举。天机院毕竟是系统所出,其中诸多玄妙之处难以对外人言明。

    如今以天机院骨干为根基,再广纳天下英才,既可掩人耳目,又能借此培养一批真正通晓格物之道的本土人才。

    两套班子相辅相成,假以时日,必能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逐步消化吸收,真正化为己用。

    “陛下圣明!”墨渊再次欠身,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如此安排,既可使格物之学发扬光大,又能网罗天下英才,实为长远之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