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此外,陛下此前吩咐研制的水泥、平板玻璃、玻璃镜、自鸣钟等物,均已突破关键技艺,工艺流程皆已记录成册,随时可以开工量产。”
“哦?”朱由校眼睛瞬间亮了,先前对“花钱”的肉痛一扫而空,这一个月他花了二十万,当然不止研究水泥;
还命令天工院分别研究玻璃、镜子、自鸣钟、四轮马车等能够迅速创造营收的物品。
听到这里,朱由校终于眉开眼笑。他特意让天机院优先研发这几样产品,就是看中了它们的商业价值。
就拿镜子来说,如今大明市面上的铜镜,制作工艺极为繁琐,需经‘熔炼、锻打、研磨、抛光、鎏金’五道大工序,就算是老师傅,也耗时颇久,导致一面品质上乘的铜镜往往价值不菲。
更别说大明本就缺铜,连铸钱都需掺铅,寻常百姓家别说铜镜,连铜制发簪都是奢望,女子出嫁时若能有一面铜镜作陪嫁,已是相当体面。
而此时的欧洲,虽然威尼斯工匠在1508年发明了玻璃镜,但制作工艺存在严重缺陷:
使用水银作为镀层,不仅易挥发导致镜面寿命短,更会使工匠慢性中毒。且受限于玻璃吹制技术,镜面最大仅书本大小。
威尼斯共和国为垄断技术,还将所有镜子工厂迁至穆拉诺岛,禁止工匠外流,违者处以死刑。
即便如此,1612年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收到的威尼斯镜价值高达 15万金法郎,相当于当时一艘战舰的造价。、
相比之下,天机院研发的新式玻璃镜采用独特的镀银工艺,完全避免了水银的危害。
更是突破性地改进了玻璃制造技术,可生产出一人高的完整镜面,成像清晰,经久耐用。这样完美的镜子一旦问世,必将创造惊人的利润。
再说玻璃窗户。朱由校在乾清宫居住这些时日,最让他不痛快的便是那糊着油纸或者明瓦的窗户,使得殿内光线昏暗,白日里也要点灯。
他盘算着等玻璃量产,首先就要把宫里的窗户全都换上明亮的玻璃窗。皇帝带头使用,还怕那些达官贵人不争相效仿?
想到这里,朱由校仿佛已经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如潮水般涌来,不禁心花怒放。
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随即问道:“墨爱卿,关于天机院后续的研究方向,你可有什么建议?”
墨渊神色变得凝重起来:“陛下,经过臣等夜观天象,再考证历代典籍记载,推测未来数十年间,天下气候将有异常变化,寒潮渐起,灾异频仍。”
“是以臣建议,天机院后续研究,当重点关注抗旱耐寒作物培育、水利工程改进、御寒物资制备等事,未雨绸缪,以应天时。”
朱由校闻言,神色也严肃起来。他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墨渊所说的“气候异常”指的是什么。
正是明末那个被称为“小冰河期”的气候剧变时期,这个时期的极端气候,将会给大明的农业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只不过他没想到,这墨渊仅仅是靠着一些典籍和‘夜观天象’就将此事推算了个七七八八。
还有‘夜观天象’,这词语说出来,怎么能从你嘴里说出来呢,总觉得跟科学不沾边啊!朱由校也是心里突发奇想,嘴角一抽。
“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就依卿所奏,将这些课题列为天机院优先研究之事。”
还不等朱由校说完,只见墨渊从袖中取出一份清单,恭敬呈上“此乃臣拟定的应急研究清单,请陛下御览:”
朱由校顿了一下,果然是搞科研的,他接过清单,打开粗略看了一下:
抗旱耐寒作物培育:番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引种培育—五万银元、北方耐寒小麦选育—三万银元
水利工程改进:深井钻探技术-预算八万银元
御寒物资制备:棉花种植与纺织技术-预算三万银元
火炕、火墙改良技术-预算五千银元
......
这份清单思虑十分周全,高产作物的推广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明的粮食减产问题,还有这钻井技术,简直就是西北人民的福音,有了足够的水井和水利设施,大明百姓就能真正做到人定胜天!
“爱卿这份清单,可谓深谋远虑。“朱由校不禁感慨道。
“就依卿所奏。“他当即拍板,“这些课题全部列为天机院优先研究项目。所需银两,朕会命内帑如数拨付。“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天机院的资金问题,朕有个长远的打算。往后就由天机院专司钻研,提供核心技术;内务府、皇店则负责设厂生产,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产。”
“所得利润,天机院取两成,朕得八成。如此,既能确保研究经费源源不绝,又能让天机院的智慧结晶造福于民,更可形成‘潜心钻研—产出成果—落地生利—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陛下圣明!”墨渊深施一礼,眼中闪过赞许之色,“如此安排,恰似活水长流。科研既得持续之资,成果又能广泽天下,实为千秋大计。”
他稍作停顿,又进言道:“此外,臣建议在新设官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入这些实用知识的启蒙。
毕竟应对天时之变,培育一代代通晓实务的人才,方是根本之策。”
朱由校颔首称善,君臣二人在渐沉的暮色中又深入商议了诸多细节,直至殿内宫灯初上,墨渊方才施礼告退,身影悄然融入夜色。
望着他离去的身影,朱由校独立阶前,心中那份振兴文明的信念愈发坚定。
或许在这个时空,中华文明真的能够避开那个历史的陷阱,真正走出一条依托自身智慧、持续向前且充满活力的科技兴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