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 第327章: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327章: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驿站内,君臣一番宏论,定下了兴武备、平辽东的大计。

    秦良玉这位女中豪杰领了将令,心潮澎湃,自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告退而去,准备将那四万新兵,淬炼成足以撼动天下的虎狼之师。

    随着文臣武将的相继离去,一时之间,堂内显得有些空旷。

    朱由检心中的那股激昂之情也缓缓平复下来。

    他深知,无论是“运输总局”的宏图伟业,还是“平定辽东”的壮志豪情,都需要时间的酝酿与坚实的国力作为支撑。

    而这一切的根基,终究还是落在了“农”之一字上。

    国,无农不稳。

    于是,圣驾不再耽搁,即刻启程,一路向北。

    这一次的归途比之几个月前南下之时,要显得迅疾了许多。

    仪仗从简,护卫精干,那滚滚的车轮,仿佛也带着几分归心似箭的急切。

    不日,车驾便进入了中原腹地——河南。

    秋日的河南褪去了夏日的炎热,田野间一片金黄。

    风吹过,掀起层层麦浪,空气中弥漫着成熟庄稼的香气。

    然而朱由检的目光却并未在那些传统的小麦和黍稷上过多停留。

    他的心,被寄托了更多希望的作物所牵引。

    车驾行至开封府通许县地界,便放缓了速度。

    此地,便是今年春天由皇帝亲自下旨,户部督办,试种那马铃薯的几处重要田庄之一。

    朱由检没有入城,而是直接让车驾驶向了“天子屯”。

    远远望去,那片土地与周围的寻常田亩便有些不同。

    别的田里,庄稼收割后多是留下了整齐的麦茬,而这片田里,却是一垄一垄,覆盖着已经变得枯黄的藤蔓。

    马车停稳,朱由检率先走下车来。

    他今日换了一身寻常的青色布袍,头上束着儒生巾,若非身旁跟着毕自严、宋应星这等朝中重臣,以及一众目光警惕的锦衣卫,任谁也看不出,这位面容清秀气质沉静的年轻人,竟是当今天子。

    朱由检踏上了那松软的田埂,目光扫过眼前的田地。

    那原本翠绿的马铃薯秧子如今叶片已然尽数发黄,大片的藤蔓已经枯萎倒伏,紧紧地贴着地面。

    “长庚先生,”朱由检转头看向身旁的宋应星,这位新晋的农学院祭酒此刻正神情激动地望着这片土地,“看这光景,可是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宋应星闻言,连忙躬身回道:“启奏陛下,正是!这马铃薯之性便是如此。一旦其秧蔓叶片发黄,藤蔓枯萎,便说明其在地下的块茎已不再继续生长。此刻挖掘,正当其时。早了,则块茎不大,产量不足;晚了,则恐遇秋雨,易于腐烂。”

    他说话之时,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位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究万物之理”的学者,此刻的心情便如那即将揭榜的考生,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好!”朱由检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便……开挖吧!朕要亲眼看看,这马铃薯究竟能给朕一个怎样的惊喜!”

    随着皇帝一声令下,早有在此等候的农户在农学院学子们的带领下,扛着锄头和铁锹走进了田里。

    他们都是这“天子屯”的佃户。

    替皇家种田,非但免除了三年所有赋税,更要紧的是,每年的收成,他们自己能留下足足三成!

    这便意味着,多种一分,自家的粮仓便多一分。

    这可比每月领那点固定的死工钱强上百倍,是以个个都卯足了劲,恨不得把每一分力气都使在这田地里。

    只听一声吆喝,数十把锄头同时挥起,然后小心翼翼地刨向了那枯萎的藤蔓之下。

    “嘿!”

    一个壮实的农夫,一锄头下去,翻开了一大块泥土。

    随着泥土的翻滚,一窝黄澄澄、圆滚滚的“果实”便咕噜噜地滚了出来。

    大的,足有成年人的拳头般大小;小的也有鸡蛋那么大。一窝,竟有七八个之多。

    “出了!”那农夫惊喜地叫了起来。

    他这一嗓子,就像是点燃了引线。

    霎时间,田埂之上惊呼之声此起彼伏。

    “俺的娘嘞!这一窝怕不是有十来个!”

    “快看俺这边的!个头真大,一个怕不是有半斤重!”

    “天爷啊!这地底下咋能长出这许多粮食来?”

    农人们一边挖掘,一边惊叹。

    他们用手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将那些沾着新鲜泥土气息的马铃薯一个一个地捧在手里,仿佛捧着的不是什么粮食,而是金元宝一般。

    朱由检也走下了田埂,亲自来到一处刚刚挖开的土坑前。

    他蹲下身,从泥土中捡起一个最大的马铃薯,放在手心掂了掂,只觉得沉甸甸的,满是分量。

    他用手指擦去上面的泥土,露出那黄色的外皮。

    一股淡淡混合着泥土芬芳的植物清香扑鼻而来。

    这就是马铃薯!

    这就是那个能够养活数以亿计华夏子民的神奇作物!

    朱由检的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

    而他的身后,毕自严、宋应星,以及一众随行的户部官员和农学院的师生们看着眼前这丰收的景象,已是目瞪口呆。

    尤其是户部尚书毕自严,这位掌管着大明钱袋子的老臣,此刻他那张素来严肃的脸上,竟是老泪纵横。

    他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也学着皇帝的样子蹲下身,从土里捡起一个马铃薯。

    他用那双因为常年批阅公文而略显干瘦的手反复摩挲着那圆润的表皮,感受着那沉甸甸的重量。

    “亩产……亩产……”他的嘴唇哆嗦着,喃喃自语。

    宋应星此刻也走了过来,他的眼中同样闪烁着泪光,但更多的是学者梦想成真的狂喜。

    他对着毕自严声音洪亮地回道:“毕大人!学生们方才已经粗略估算过了!依着眼前的光景,这一亩地,产出这仙豆断然不会下于两千斤!若是侍弄得好,风调雨顺,四千斤亦非难事!”

    “四……四千斤?”毕自严猛地抬起头,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震惊与狂喜,“长庚先生,此言当真?!”

    要知道,如今北方的上田,风调雨顺之年,一亩小麦的收成,能有三四百斤,便已是天大的丰年了!

    这马铃薯的产量,竟是小麦的十倍之多!

    这哪里是粮食?

    这分明是老天爷,是陛下,赐给我大明百姓的救命仙丹啊!

    “扑通”一声,这位户部尚书竟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朝着朱由检的方向,双膝跪地,放声大哭起来:“陛下!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呐!有此神物,我大明亿万百姓,有救了!有救了啊!”

    他这一跪一哭,仿佛一个讯号。

    身后的那些户部官员,农学院的师生,乃至田间地头的农夫们仿佛都受到了感染。

    他们看着那堆积如小山的马铃薯,想着自家那嗷嗷待哺的孩童,想着往昔那些青黄不接的苦日子,一时间百感交集。

    “扑通、扑通……”

    田埂之上,田垄之间,跪倒了一大片。

    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朴素也最真诚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激。

    “谢陛下天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回荡在田野之上,久久不息。

    朱由检站在那里,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深深地触动了。

    他看着眼前这些跪倒在地,泪流满面的臣子与百姓,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丰收”二字,究竟怀有多么深沉,多么炙热的感情!

    那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对于土地的眷恋,对于粮食的渴望。

    华夏,以农为本——

    在这一刻,是如此的真切,如此的沉重。

    他连忙上前,亲手将毕自严扶起,温言道:“毕爱卿,快快请起。诸位,都快快请起。此乃天佑我大明,亦是诸位辛勤劳作之功,何须行此大礼?”

    他环视众人,声音传遍了整个田野:“朕今日,与诸位臣工、父老,同庆丰年!”

    待众人情绪稍平,朱由检便下达了旨意。

    “毕爱卿,”他对着毕自严道,“传朕旨意。今年所有试种之马铃薯,无论是此地,还是整个北直隶各处天子屯所产,多数应充做种子,由户部统一收购,妥善存储。朕要这些救命的种子,明年春天遍撒于北方各省!”

    毕自严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臣已经问过农学院的先生们了。也查阅了些许杂记,听闻河南民间,早年亦有零星之人得过此物种植。

    若依着他们的经验,我等明年种植春薯,一般在阳历六七月间,便可完成收获。如此一来,下半年,这地力尚足,还可再种上一季其他作物,不误农时。一地两收,其利甚大!”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转向宋应星:“长庚,此次试种虽获丰收,但其中必有可改进之处。

    朕命你农学院,即刻对此次种植,从选种、育苗、施肥、除虫,到最后的收获、存储,进行全方位之复盘。

    将所有得失一一记录在案,编撰成册。

    朕要你们将这马铃薯的种植之法做得尽善尽美,明年悉数改进!朕不求亩产四千斤,但求一亩之产能稳定在三、四倍于小麦,可能做到?”

    宋应星闻言,精神大振。

    陛下这种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他最为敬仰的!

    他躬身一揖到底,朗声道:“陛下放心!臣与农学院诸同仁,定不负陛下所托!经此一役,臣等已有信心!”

    “好!朕等着你的好消息!”朱由检龙颜大悦。

    他再次转向毕自严,语气变得沉肃起来,“户部现在便可以着手开始准备明年的春耕大计了!将所有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土地,一一勘察出来,登记造册。所需之种薯、农具、人力,提前规划。朕要明年的农业,也是如军事一般,不打无准备之仗!”

    “臣,遵旨!”毕自严赶紧应下。

    他现在已经完全习惯了皇帝这种凡事预则立,有计划,有目标,然后高效推进,见了成果之后,还要总结经验,再行推广的执政方式了!

    这种方式,虽然让底下办事的官员忙得脚不沾地,却也实实在在地能看到成效。

    比起从前那种朝令夕改,或是空谈议论,不知务实的作风,不知强了多少倍。

    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马铃薯,看着身边这些激动不已的臣民,朱由检的心中同样是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他知道,有了这东西,大明朝的根基才算是真正地稳固了下来。

    他扳倒了无数贪官污吏,抄没了亿万家财,但这一切,都比不上眼前这场丰收,更能让他感到安心。

    深吸一口气,朱由检的目光下意识地再次望向了西北方,望向了那片黄土高原——陕西的方向。

    那里,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仍旧是一个深不见底,会不断吞噬人命与钱粮的无底洞!

    朱由检心中清楚,虽然自己这一年多来,通过向陕西运粮、招募流民入伍、开办“天子屯”等一系列手段,暂时稳住了陕西的局势,没有让那燎原的星火彻底燃遍整个北方。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小冰河时期的天灾是持续性的,是毁灭性的。

    旱灾、蝗灾、瘟疫,会如同跗骨之蛆一般接踵而至。

    若是没有更多更稳定的粮食来源作为最坚实的保障,恐怕这连绵不绝的灾害还是会让无数的百姓因此而死去。

    如此一来,自己无论是想要腾出手来全力解决辽东,亦或是推行其他的新政,都必然会受到这后院之火的严重拖累。

    陕西,乃至整个大明,那严峻得不能再严峻的灾情,依旧是悬在他头顶之上最锋利的那柄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