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55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355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审专家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放着“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申报材料,包括乔瓦尼拍摄的纪录片《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文化地图”、各国桑蚕匠人协作的照片和实物展品。

    苏尔玛坐在发言席上,身旁是卡米拉和周明远。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专家,然后开始了她的陈述:

    “尊敬的各位评审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是苏尔玛,来自安第斯高原的桑蚕匠人。今天,我代表‘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所有成员,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桑苗、桑丝与友谊的故事。”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越岁月的力量,清晰地传遍整个会议室。

    “三十年前,我的丈夫,一位热爱航海的桑蚕匠人,驾着他的小船,带着我们精心培育的桑苗种子,开始了跨越太平洋的旅程。他说,桑苗没有国界,哪里有阳光和水土,它就能在哪里生长;桑丝也没有国界,它能织成温暖的衣物,更能织就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不幸的是,他在一次风暴中失踪了,但他的信念,却像一颗顽强的桑苗种子,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苏尔玛的目光转向身后的大屏幕,上面开始播放纪录片《丝路织星河》的片段。画面从安第斯高原的土坯工坊开始,守苗爷爷佝偻着背在温室里照料桑苗,卡米拉在织机前穿梭;然后切换到非洲沙漠,奥莉娅和村民们顶着烈日种植“沙漠混种苗”,孩子们在桑园里欢笑;接着是蒙古草原,***爷爷带着牧民们搭建防风障,保护桑苗免受风沙侵袭;再到斐济海岛,莱拉和苏尔玛一起清理被台风摧毁的桑园,重建染坊……

    “多年来,我们坚守着这份信念,从安第斯高原出发,与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的桑蚕匠人相遇、相识、相知。我们共享桑苗培育技术,一起改良出能适应沙漠干旱、海岛盐碱、高原严寒的‘全球混种桑苗’;我们共享植物染技艺,用肯尼亚的诺丽果、清迈的凤凰花、斐济的海娜花,染出独一无二的色彩;我们共享市场资源,让安第斯的桑丝披肩、非洲的桑蚕刺绣、中国的桑蚕丝巾、斐济的海岛方巾,出现在同一个货架上,走向全球消费者。”

    画面继续播放,展示了“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运作模式:“少年联盟”的孩子们通过网络分享桑苗生长数据,更新“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各国匠人通过视频会议讨论技术难题,共同研发新产品;“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的线上平台,让消费者可以直接与匠人沟通,定制带有个人故事的桑蚕产品。

    “我们的协作,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融。在斐济,我们把安第斯的桑枝刺绣和斐济的海龟图腾结合;在米兰时装周,我们用科莫的提花技术,织出融合了蒙古云纹和中国祥云的丝绸长裙;在上海丝博会上,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匠人手拉手,围着一株共同种下的‘全球混种桑苗’,唱起了各自的桑蚕民谣。”

    纪录片片段结束,屏幕上定格在那张在米兰大教堂前拍摄的合影。苏尔玛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哽咽,却充满力量:“这张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桑蚕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这条跨越山海的丝路紧密相连。我们相信,桑蚕文化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技艺,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桑苗可以涵养水土,桑叶可以喂蚕,蚕砂可以做枕,蚕茧可以缫丝,桑果可以酿酒制酱,真正做到‘一株桑树,全身是宝’;它传递着和平包容的精神——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因为桑蚕而走到一起,相互学习,彼此尊重,共同创造。”

    苏尔玛站起身,微微鞠躬:“今天,我们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是为了获得一份荣誉,而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桑蚕文化的价值,吸引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协作网络,让这条‘丝路织星河’,在全球织出更多友谊的纽带,更多希望的光芒。我们承诺,将继续保护和传承桑蚕传统技艺,推动桑蚕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评审专家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一位来自日本的评审专家问道:“苏尔玛女士,‘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成员众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你们是如何协调不同国家匠人之间的利益和创意分歧的?”

    苏尔玛回答:“我们的原则是‘尊重、平等、共赢’。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发言权,重大决策通过投票决定。在创意上,我们鼓励差异,因为差异本身就是文化的魅力。比如开发‘丝路共融’系列服装时,意大利的设计师想要用提花技术体现奢华感,而非洲的匠人则希望保留手工刺绣的质朴,我们最终的方案是将两者结合,既有提花的精致,又有刺绣的温度。在利益分配上,我们会根据每款产品中不同产地桑丝、不同匠人技艺的贡献度,制定公平的分成比例,确保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

    另一位来自巴西的评审专家问道:“你们如何确保‘全球混种桑苗’的推广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周明远站起身,接过话筒回答:“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推广‘全球混种桑苗’之前,我们会联合当地的农业部门和环保组织,对目标地区的土壤、气候、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培育的‘全球混种桑苗’,是在充分利用本土桑苗优良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具有很强的本土化适应性,不会成为入侵物种。同时,我们还会指导当地匠人采用生态种植方法,比如用蚕砂做有机肥料,用植物提取物做天然杀虫剂,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卡米拉补充道:“我们还在‘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内部设立了‘生态保护基金’,资金来自部分产品的销售利润,用于支持各地桑园的生态修复和环保项目。比如在非洲沙漠地区,我们用这笔基金种植耐旱桑苗,防治土地沙漠化;在斐济海岛,我们用它来清理海滩上的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生态。”

    评审专家们的提问一个接一个,苏尔玛、卡米拉、周明远都一一耐心作答。整个答辩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会议室里的气氛始终热烈而友好。

    当天傍晚,评审结果正式公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安娜女士走上台,面带微笑地宣布:“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和投票,我们一致决定,将‘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会议室里瞬间沸腾了,苏尔玛和卡米拉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周明远拿出手机,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远在世界各地的协作伙伴。很快,手机屏幕上就弹出了无数条消息——奥莉娅发来肯尼亚桑园的照片,配文“我们成功了!”;莱拉发来一段视频,斐济的孩子们举着“碧海桑丝”方巾欢呼雀跃;***爷爷则发来一条语音,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苏尔玛,我们草原的桑丝,现在是全人类的宝贝了!”

    安娜女士走到苏尔玛身边,为她颁发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苏尔玛女士,恭喜你们。‘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证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协作实现共赢,也证明了传统技艺可以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希望你们能继续织好这条连接全球的桑蚕丝路。”

    苏尔玛接过证书,证书上的金色印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她看着在场的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又想起了远在各地的伙伴们,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希望。

    申报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丝路’,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文化组织也向“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发出邀请,希望能加入这个大家庭,共同推动桑蚕文化的发展。

    一周后,“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在巴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来自八十多个国家的桑蚕匠人、文化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活动现场,各国匠人展示了自己的拿手技艺:安第斯的匠人表演了传统桑丝编织,肯尼亚的匠人展示了桑蚕刺绣,中国的匠人进行了缫丝和云锦织造,意大利的匠人则演示了高端提花技术……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全球桑蚕共融图”的揭幕仪式。这幅巨大的织锦长十米,宽五米,是由苏尔玛、卡米拉、莱拉、奥莉娅、妮娜、***爷爷等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匠人共同织成的。织锦上,有安第斯的雪山、非洲的沙漠、蒙古的草原、中国的长城、斐济的海岛、意大利的教堂,每一处风景里,都有翠绿的桑苗和忙碌的桑蚕匠人,象征着桑蚕文化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这幅‘全球桑蚕共融图’,是我们共同的心血,也是我们共同的承诺。”苏尔玛站在织锦前,深情地说,“它将被捐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在总部大楼里,向全世界展示桑蚕文化的魅力,展示人类协作的力量。”

    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全程记录了这场庆祝活动,他们计划将这次申报成功的故事作为《丝路织星河》的续集,让更多人了解“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成长与发展。

    离开巴黎前,苏尔玛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邮件,是来自一个偏远岛国的桑蚕匠人写的。信中说,他们的桑园因为海平面上升面临威胁,看到“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故事后,重新燃起了希望,希望能得到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培育耐盐碱的桑苗,保护他们世代相传的桑蚕文化。

    苏尔玛立刻召集卡米拉和周明远,商量援助计划。“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苏尔玛说,“还有很多地方的桑蚕文化需要我们去守护,还有很多匠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路,还很长很长。”

    回到安第斯工坊时,工坊里已经焕然一新。新的组培室里,“海陆双适应桑苗”的组培瓶整齐排列,像一排排等待出征的士兵;新的织机房里,科莫送来的织机正在运转,匠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