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56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3

356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3

    第四章 塔希提的海风:丝路续新章

    安第斯工坊的晨雾还没散尽,守苗爷爷就踩着露水钻进了温室。新一批“海陆双适应桑苗”的组培瓶在晨光里泛着浅绿,他小心翼翼地掀开瓶盖,指尖拂过幼苗的叶脉——这些苗比上一批更粗壮,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蜡质光泽,是周明远团队结合海南海桑与塔希提本土桑苗基因改良的成果,专门针对高盐高湿的海岛气候培育。

    “卡米拉,快来看看!”守苗爷爷的声音透着兴奋,“这批苗的根系已经扎出培养基了,再炼苗一周,就能运去塔希提了!”

    卡米拉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技术手册跑进来,手册封面上印着“塔希提桑园重建指南”,里面夹着玛拉寄来的桑园照片:成片的椰子树下,歪斜的桑苗泡在退潮后的浅水里,土壤表面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海风快把桑苗的根吹断了,孩子们都去城里打工了,没人愿意种桑了。”

    苏尔玛坐在温室角落的老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丈夫留下的航海日记,书页停在记载塔希提的那一页——“1992年,塔希提的海风里有桑果的甜香,玛拉的祖母用海娜花染出的丝帕,像把晚霞织进了布里。”她抬头看向卡米拉:“玛拉昨天发视频说,塔希提的雨季快到了,要是再没新苗,今年的桑蚕季就彻底错过了。咱们得尽快出发,不能让那片桑园断了根。”

    三天后,苏尔玛、卡米拉和守苗爷爷带着第一批组培苗,登上了飞往塔希提的飞机。舷窗外,太平洋的海水从浅蓝渐变成墨蓝,像一块铺展开的桑丝方巾。卡米拉翻着晓晓发来的“塔希提桑园数据报告”,轻声念道:“玛拉的桑园在塔希提岛东南部的拉罗汤加湾,土壤盐度1.5%,比斐济的还高,而且近五年海平面上升了12厘米,每次涨潮都会淹到桑园的根部。”

    守苗爷爷叹了口气:“比安第斯的沙漠还难种啊,沙漠缺的是水,这里缺的是能留住水又不积盐的土。”

    飞机降落在塔希提的法阿国际机场时,玛拉早已举着一束用桑枝和鸡蛋花编的花环在等候。她穿着靛蓝色的传统纱笼,裙摆上绣着细小的桑蚕图案,眼角的细纹里沾着海风带来的细沙:“苏尔玛奶奶,你们终于来了!我昨天去桑园看,又有几株桑苗枯死了,根都烂成黑褐色了。”

    车子沿着海岸线行驶,路边的椰子树在风里摇晃,远处的珊瑚礁泛着浅粉的光。玛拉指着一片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土地:“那就是我们的桑园,以前有十亩,现在只剩下三亩了。我祖母年轻时,这里每年能缫出两百斤桑丝,现在一年连五十斤都不到。”

    走进桑园,苏尔玛蹲下身,指尖插进土壤里,指尖立刻沾了一层湿滑的盐霜。她拨开一株枯死的桑苗根部,根系细弱得像棉线,还沾着海泥:“土壤里的盐分排不出去,根系长期泡在咸水里,肯定活不了。咱们得先修排水系统,再用椰子纤维改良土壤,不然新苗种下去也活不成。”

    守苗爷爷从工具箱里拿出土壤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跳了几下,定格在1.52%:“盐度太高了,得用李教授之前配的‘降盐营养液’先灌一遍,再铺一层椰子纤维滤网,阻止海水倒灌时带进来的盐分。”

    玛拉突然眼睛一亮:“塔希提的椰子园多,椰子纤维到处都是!我可以请邻居们帮忙,他们虽然不种桑,但都愿意帮我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当天下午,玛拉的邻居们就带着镰刀和编织筐来了。男人们砍倒老椰子树,剥下椰壳外的纤维;女人们坐在桑园边的草地上,把椰子纤维编织成宽一米、长五米的网状滤网,阳光透过纤维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卡米拉拿着妮娜发来的“斜顶支架”图纸,和大家一起用竹竿搭建防护棚:“雨季的台风会把桑苗吹倒,咱们搭这种斜顶棚,既能挡雨,又能让风从棚顶滑过去,减少阻力。”

    苏尔玛则和守苗爷爷一起,把“降盐营养液”倒进喷雾器里,均匀地喷洒在土壤表面。营养液里加了塔希提特有的诺丽果汁液,是奥莉娅特意从肯尼亚寄来的配方——诺丽果的酸性成分能中和土壤里的盐分,还能吸引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等营养液渗透两天,咱们就可以种新苗了。”苏尔玛擦了擦额头的汗,海风带着咸味吹过来,却让她觉得格外踏实。

    可天不遂人愿,第二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塔希提。苏尔玛和卡米拉被屋顶的声响惊醒,跑到桑园时,只见刚搭好的竹棚被吹得东倒西歪,椰子纤维滤网也被掀翻了好几片,玛拉蹲在地上,手里抱着一株被吹断的桑苗,眼圈通红:“都怪我,没提前看好天气预报,这下全完了……”

    苏尔玛走过去,轻轻拍了拍玛拉的肩膀:“别着急,咱们再想办法。桑苗和人一样,得经历点风雨才能长得壮。”她抬头看向远处的椰子园,突然有了主意,“守苗爷爷,咱们可以用椰子壳做沙袋,压在滤网下面,再把竹棚的支架绑在椰子树上,这样台风就吹不动了!”

    守苗爷爷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椰子壳又重又耐腐,压在滤网上既能固定,还能慢慢分解成有机肥,给桑苗提供养分。”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砍椰子、剥壳、装土,把一个个椰子壳沙袋压在椰子纤维滤网的边缘,再用藤蔓把竹棚支架牢牢绑在椰子树干上。玛拉的儿子蒂亚也从城里赶了回来,他在城里学的是土木工程,还带来了几个同学,用无人机测绘桑园的地形,设计了一套“阶梯式排水系统”:“咱们把桑园分成三级台阶,每级台阶之间挖一条排水沟,沟里铺鹅卵石和椰子纤维,既能排掉咸水,又能留住土壤里的水分。”

    看着蒂亚和同学们忙碌的身影,玛拉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我以为他早就忘了怎么种桑,没想到他还记着。”

    苏尔玛笑着说:“桑蚕文化就像桑苗的根,只要还有人记得,就不会断。蒂亚他们懂现代技术,你懂传统技艺,咱们一起把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桑园肯定能活过来。”

    两天后,台风过去了,塔希提的天空重新变得湛蓝。桑园里,加固后的竹棚稳稳地立在椰子树下,阶梯式排水沟里的咸水正顺着沟渠流向大海,椰子壳沙袋压着的滤网下,土壤已经变得松软湿润。守苗爷爷小心翼翼地把“海陆双适应桑苗”种进土里,蒂亚用喷灌系统给新苗浇上清水:“这套喷灌系统是太阳能的,不用接电,以后浇水就方便了。”

    玛拉则带着女人们在桑园边开辟了一块“染材园”,种上了海娜花、凤凰花和诺丽果——这些都是塔希提传统的植物染原料,之前因为桑园不景气,染材园早就荒废了。“等桑苗长大了,咱们就用这些染材染丝,再绣上塔希提的图腾,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玛拉手里拿着一朵刚开的海娜花,花瓣的红色染在了她的指尖,像一颗小小的火种。

    一周后,“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远程会议准时召开。屏幕上,玛拉展示着桑园的新变化:嫩绿的桑苗已经长出了新叶,染材园里的海娜花长势喜人,蒂亚和同学们正在调试无人机,准备监测桑苗的生长情况。

    奥莉娅看着屏幕,兴奋地说:“太好了!我们肯尼亚的沿海桑园也用了你们的阶梯式排水系统,效果特别好。我还想把塔希提的椰子壳沙袋方法引进来,比我们之前用的麻布沙袋耐用多了。”

    妮娜则带来了清迈的好消息:“我们培育出了一种‘抗霉桑苗’,能抵抗高湿环境下的霉菌病,下个月就寄一批到塔希提,和你们的‘海陆双适应桑苗’混种,这样桑苗的成活率就更高了。”

    周明远也笑着说:“我联系了中国的海水稻研究团队,他们愿意和咱们合作,在桑园周围种上海水稻,海水稻能吸收土壤里的盐分,还能作为桑蚕的饲料补充,一举两得。”

    晓晓的声音从屏幕角落传来,他身边围着几个塔希提的孩子:“‘少年联盟’和塔希提的小朋友成立了‘桑苗守护队’,他们每天都会记录桑苗的高度、叶片数量,还会拍视频给我们,这样大家就能远程关注桑园的情况啦!”

    会议结束后,苏尔玛收到了艾拉发来的邮件。艾拉说,“丝路印记”品牌想推出“海岛守护系列”产品,以塔希提的桑丝为原料,用玛拉的传统植物染技艺,设计出带有塔希提图腾的丝巾和披肩,产品销售额的10%将用于塔希提桑园的生态保护。“我们还想邀请玛拉去巴黎的设计工作室,和我们一起开发新品,让更多人知道塔希提的桑蚕文化。”

    玛拉看着邮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走到桑园里,摘下一片刚长出来的桑叶,放在鼻尖轻嗅,桑叶的清香里带着海风的气息,是她很久没闻到过的味道。蒂亚走过来,递给她一部手机:“妈妈,城里的好多年轻人都看到了我们桑园的视频,他们说想回来帮忙,还有人想跟着你学植物染。”

    苏尔玛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丈夫航海日记里的一句话:“海风会带走很多东西,但带不走人们对土地的热爱。”现在,她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桑蚕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能在协作与创新中不断生长的生命,就像这些在塔希提的海风里扎根的桑苗,只要有人守护,就能长出新的枝芽,结出希望的果实。

    一个月后,塔希提的桑园迎来了第一次采桑。玛拉带着女人们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芽二叶的桑芽,指尖在叶片间轻拨,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皮肤。蒂亚则用无人机拍下了这一幕,视频里,湛蓝的海水、翠绿的桑园、五颜六色的染材花田,还有人们脸上的笑容,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苏尔玛和卡米拉站在桑园边,看着这一切,卡米拉突然说:“外婆,咱们明年在塔希提举办‘全球桑蚕文化节’吧,让全世界的人都来看看这里的桑蚕文化,看看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苏尔玛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太平洋。海面上,一艘艘小船正朝着桑园的方向驶来,船上载着来自斐济、肯尼亚、清迈的匠人——他们是收到玛拉的邀请,特意来塔希提交流桑蚕技艺的。海风里,传来了他们的歌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旋律,却唱着同一个主题:桑丝连接世界,友谊跨越山海。

    守苗爷爷手里拿着一株刚培育出的“塔希提混种桑苗”,叶片上泛着淡淡的金边,是用塔希提的本土桑苗和安第斯的三系混种桑嫁接而成的。“这株苗叫‘丝路金叶’,”守苗爷爷笑着说,“它能在海岛的风里长得壮,也能在高原的土里扎下根,就像咱们的桑蚕文化,能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生长。”

    苏尔玛接过“丝路金叶”,指尖触到叶片的金边,仿佛触到了阳光的温度。她知道,这条“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遥远的非洲沙漠,新的桑苗正在破土而出;在寒冷的蒙古草原,新的蚕室正在搭建;在繁华的欧洲都市,新的桑蚕文创产品正在设计……而在塔希提的海风中,这株“丝路金叶”将会长出新的枝芽,蔓延向更远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

    夜幕降临,塔希提的桑园里亮起了灯。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竹棚的缝隙,洒在桑苗上,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讲述着这段跨越太平洋的桑蚕故事。玛拉带着大家在桑园里摆起了长桌,桌上摆满了塔希提的传统美食:Poisson Cru(生鱼沙拉)、烤椰子、诺丽果果汁,还有用新采的桑芽泡的桑叶茶。

    匠人们围坐在长桌旁,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着桑蚕技艺。玛拉拿出一块刚染好的桑丝方巾,方巾上用金色的丝线绣着塔希提的图腾和安第斯的桑枝,边缘缀着用椰子纤维做的流苏:“这块方巾叫‘海风与高原的约定’,是我送给苏尔玛奶奶的礼物,谢谢她带着大家来帮我,帮塔希提的桑蚕文化活了过来。”

    苏尔玛接过方巾,指尖触到细腻的桑丝,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温柔和高原的厚重。她举起茶杯,对大家说:“敬桑苗,敬桑丝,敬我们跨越山海的友谊!愿这条丝路,能在全球织出更多的星河,更多的希望!”

    所有人都举起茶杯,清脆的碰杯声在塔希提的夜空里回荡,和海浪的声音、桑叶的声音、匠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一首最动人的“丝路之歌”。而在桑园的角落里,那株“丝路金叶”的幼苗,正在灯光下悄悄生长,它的根,已经深深扎进了塔希提的土壤里,扎进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第五章 丝路金叶:共织未来网

    塔希提的桑园渐渐步入正轨时,安第斯工坊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北极圈附近的挪威桑蚕协会寄来的桑苗样本。样本盒里,几株细小的桑苗裹着保温棉,附信上写着:“我们尝试在挪威的温室里种植桑苗,却始终无法度过漫长的冬季,希望‘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能帮我们找到解决办法,让桑蚕文化在寒冷的北极圈也能生根发芽。”

    苏尔玛拿着桑苗样本,走进温室,守苗爷爷正在给“丝路金叶”的幼苗浇水。“你看,挪威的桑苗,”苏尔玛把样本递给守苗爷爷,“他们想在北极圈种桑,可冬天温度能降到零下三十度,普通桑苗根本扛不住。”

    守苗爷爷仔细观察着桑苗,眉头皱了起来:“比安第斯的冬天还冷,安第斯的冬天最低才零下十度,咱们的三系混种桑还能勉强过冬,挪威的这个温度,得培育能休眠的桑苗才行。”

    卡米拉突然想起了什么,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去年去中国东北考察时,看到他们种的‘耐寒桑苗’,冬天会落叶休眠,春天再重新发芽。咱们可以把东北的耐寒桑苗和挪威的本土桑苗嫁接,再导入安第斯桑苗的抗逆基因,说不定能培育出‘北极混种桑苗’。”

    苏尔玛点点头:“还得联系周明远,他认识中国东北的桑蚕研究所,让他们帮忙寄点耐寒桑苗的枝条过来。另外,挪威的温室技术先进,咱们可以指导他们用恒温控制系统,让桑苗在冬季也能保持适当的温度,不用完全休眠。”

    当天,苏尔玛就给挪威桑蚕协会的会长埃里克发了邮件,详细说明了培育方案。埃里克很快回复,还发来一段挪威温室的视频:宽敞的玻璃温室里,整齐地摆放着育苗架,墙上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温度和湿度,只是育苗架上的桑苗大多叶片发黄,显得无精打采。“我们有先进的设备,就是缺合适的桑苗和技术,”埃里克在视频里说,“只要能培育出耐寒桑苗,我们就能在北极圈种桑,让孩子们也能看到桑蚕吐丝的样子。”

    接下来的几个月,“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匠人们又开始了新的协作。中国东北的桑蚕研究所寄来了耐寒桑苗的枝条,守苗爷爷和周明远一起在安第斯工坊进行嫁接实验;挪威的匠人则根据苏尔玛的建议,改造了温室的恒温系统,增加了紫外线补光设备,模拟桑苗生长需要的光照;晓晓和“少年联盟”的孩子们则收集了全球不同地区桑苗的休眠数据,制作了“桑苗耐寒数据库”,为培育“北极混种桑苗”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塔希提的“海岛守护系列”产品在全球上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玛拉设计的“黑珍珠桑丝围巾”,用塔希提的黑珍珠粉作为染料添加剂,染出的丝线泛着淡淡的珠光,上面绣着海龟和桑枝的图案,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艾拉在巴黎的新品发布会上,特意播放了塔希提桑园重建的纪录片,当观众们看到玛拉和孩子们在桑园里劳作的画面时,纷纷鼓掌,不少人当场表示愿意资助塔希提的桑蚕文化保护项目。

    玛拉也因此成了塔希提的“桑蚕文化代言人”,她经常被邀请去各地演讲,分享塔希提桑园的故事,还吸引了不少国际品牌与她合作。“以前我总觉得,塔希提的桑蚕文化太小了,走不出海岛,”玛拉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我知道,只要有协作的力量,再小的文化也能走向世界,再远的梦想也能实现。”

    而在非洲的肯尼亚,奥莉娅的桑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她把塔希提的椰子壳沙袋方法和肯尼亚的传统桑苗种植结合,培育出了“东非混种桑苗”,不仅耐盐耐旱,还能抵抗沙漠里的风沙。她还成立了“非洲桑蚕妇女合作社”,带领当地的妇女种桑养蚕、制作桑蚕手工艺品,让更多妇女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经济独立。“苏尔玛奶奶告诉我们,桑蚕文化能改变生活,现在我们真的做到了。”奥莉娅在视频里笑着说,身后的桑园里,妇女们正忙着采摘桑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全球桑蚕文化节”举办的日子。这一届文化节的主会场设在安第斯工坊,分会场则遍布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塔希提、肯尼亚、挪威、清迈、海南……每个分会场均展示着当地的桑蚕文化成果,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桑蚕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安第斯工坊的主会场里,热闹非凡。展示区里,“全球混种桑苗”的成苗整齐排列,从安第斯的三系混种桑到塔希提的“丝路金叶”,从肯尼亚的“东非混种桑”到挪威的“北极混种桑”,每一株苗都挂着小小的标牌,标明了它的培育故事和适应环境。织锦区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匠人正一起织着“全球桑蚕共融图”的续篇,上面已经织好了安第斯的雪山、塔希提的海岛、肯尼亚的沙漠,接下来,他们要织上挪威的极光和中国的长城。

    苏尔玛站在主会场的舞台上,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匠人和观众,心里满是感慨。她拿起话筒,声音清晰而坚定:“三十年前,我的丈夫带着桑苗种子穿越太平洋,他希望桑丝能连接不同的土地。今天,我们做到了。从安第斯高原到塔希提海岛,从非洲沙漠到北极圈,桑苗在不同的土地上扎根,桑丝在不同的文化里绽放。‘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不仅是一个非遗项目,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共同体,它证明了不同文化可以通过协作实现共赢,传统技艺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生。”

    她的话音刚落,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视频:挪威的温室里,“北极混种桑苗”已经长出了新叶,埃里克和孩子们正小心翼翼地给桑苗浇水;中国东北的桑园里,耐寒桑苗正在吐丝,缫丝女工们正忙着缫丝;肯尼亚的合作社里,妇女们正用桑丝制作刺绣,脸上满是笑容;塔希提的海边,玛拉和蒂亚正带着孩子们采摘海娜花,准备给新一批桑丝染色……

    视频结束时,大屏幕上定格在一张照片:来自全球八十多个国家的桑蚕匠人,手拉手围着一株“全球混种桑苗”,背景是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株桑苗,是我们共同的希望,”苏尔玛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充满力量,“未来,我们会继续培育更多适应不同环境的桑苗,帮助更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保护桑蚕文化,让这条‘丝路织星河’,在全球织出更多友谊的纽带,更多希望的光芒。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桑蚕文化的丝路,会一直延伸下去,直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每一片土地上,都能长出翠绿的桑苗,织出温暖的桑丝,直到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能感受到这份跨越山海的友谊与希望。”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纷纷站起来,向苏尔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桑蚕匠人致敬。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正忙着拍摄这一幕,他们要把这个难忘的时刻,永远记录在《丝路织星河》的续集中。

    文化节结束后,苏尔玛收到了埃里克发来的好消息:挪威的“北极混种桑苗”已经成功度过了第一个冬季,春天一到,就能开始养蚕了。“我们计划在温室里建一个‘桑蚕文化体验馆’,让孩子们能近距离观察桑蚕的生长过程,了解桑蚕文化的故事。”埃里克在邮件里说,“等体验馆建成,我们邀请您来挪威,一起见证这个时刻。”

    苏尔玛笑着回复:“一定去。我们还要在挪威种上更多的‘北极混种桑苗’,让桑蚕文化在北极圈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夕阳西下,安第斯工坊的桑园里,余晖洒在“全球混种桑苗”的叶片上,泛着金色的光芒。苏尔玛坐在老藤椅上,手里捧着丈夫的航海日记,慢慢翻着书页。日记的最后一页,是她今天刚写的话:“丝路未止,星河永续。桑苗会继续生长,桑丝会继续编织,我们的故事,会继续在全球的土地上,写下新的篇章。”

    守苗爷爷走过来,递给苏尔玛一杯刚泡好的桑叶茶,茶里加了一点塔希提的诺丽果蜜,清甜里带着淡淡的果香。“明年,咱们去挪威看看吧,”守苗爷爷笑着说,“看看咱们的桑苗在北极圈里长得怎么样。”

    苏尔玛点点头,喝了一口茶,目光望向远处的雪山。雪山在夕阳的映照下,像一座金色的灯塔,指引着丝路的方向。她知道,这条跨越山海的桑蚕丝路,还会延伸向更远的地方,连接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希望,就像这杯里的桑叶茶,温暖而醇厚,带着全世界的祝福,在岁月里慢慢流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