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61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361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第十四章 地中海的桑光:沙砾与织锦的交响

    藏北的桑果刚红透枝头,“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的后台就弹出了一条来自欧洲的求助信息。发件人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年轻匠人索菲亚,附件里的照片让卓玛心头一紧:烈日炙烤下的沙质土壤里,几株桑苗叶片蜷曲发黄,根部裸露在干裂的土缝中;另一张照片里,一间老旧的石砌作坊里,布满灰尘的木质织机上,挂着半截未完工的织锦,纹样是摩尔时期特有的几何图案,却因丝线干涩而失去光泽。

    “卓玛女士,我是索菲亚,”信息里的文字带着地中海阳光般的急切,“我的祖母是安达卢西亚最后一位会‘阿尔罕布拉织锦’的匠人,她临终前说,这种织锦的丝线要用地中海晨露滋养的桑叶喂养的蚕茧缫制,织的时候要跟着弗拉门戈的节奏,这样纹样才会有灵魂。可现在,桑苗在沙地里活不过夏天,织锦技艺也快没人记得了……”

    卓玛拿着平板找到苏尔玛时,老人正对着“全球桑蚕共融图”发呆——地图上,地中海沿岸的桑蚕文化标记寥寥无几。“古丝路不仅有陆上通道,还有海上航线,”苏尔玛的手指划过伊比利亚半岛,“安达卢西亚是海上丝路的西端起点,摩尔人曾把东方的桑蚕技艺带到这里,创造出了‘阿尔罕布拉织锦’这样的珍宝。我们不能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文化遗产消失。”

    三天后,由苏尔玛、卓玛、守苗爷爷、卡米拉和周明远组成的支援队,带着“星河桑”组培瓶、土壤改良设备和各地桑蚕种植的经验,登上了飞往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飞机。飞机降落后,索菲亚早已在机场等候,她穿着弗拉门戈风格的红色连衣裙,裙摆上绣着细小的桑苗图案,手里捧着一个陶制小罐。

    “这是祖母留下的蚕砂,”索菲亚打开陶罐,里面是褐色的蚕砂,带着淡淡的草木香,“她用这些蚕砂给桑苗施肥,说能让桑叶带着地中海的阳光味。可我照着做了,桑苗还是活不长。”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向索菲亚的村庄驶去,窗外的景色从格拉纳达的城市风光渐渐变成了干旱的丘陵,漫山遍野的橄榄树顽强地扎根在沙砾中,远处的阿尔罕布拉宫在阳光下泛着浅红色的光,像一座漂浮在沙海上的宫殿。

    “这里的气候太极端了,”卡米拉看着手机里的气象数据,“夏季最高温能到40℃,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土壤是沙质土,保水性差,还缺乏有机质。”她抬头望向窗外,正午的阳光刺眼,路面上的热浪扭曲了空气,“桑苗既要抗旱,又要耐暴晒,普通品种根本撑不住。”

    索菲亚的村庄在一座小山脚下,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村口的老橄榄树下,围着几个老人,他们是村里仅存的见过“阿尔罕布拉织锦”完整制作过程的人。看到支援队的车,老人们纷纷迎上来,手里拿着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索菲亚的祖母坐在织机前,手里拿着丝线,织机上的织锦色彩斑斓,纹样繁复。

    “这土是‘饿土’啊,”守苗爷爷刚下车就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土粒从指缝间簌簌滑落,“沙粒占比超过80%,有机质不足0.3%,保水性几乎为零。就算浇了水,也会很快渗透,桑苗的根系根本吸不到水分。”他掏出土壤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显示“湿度6%”“pH值7.8”——典型的干旱沙质土,比非洲的盐碱地更考验桑苗的耐旱能力。

    周明远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我们得先解决‘保水’和‘增肥’两个问题。沙质土的关键是锁住水分,我们可以用当地的橄榄渣和椰糠混合,制成保水基质;再用蚕砂、羊粪和橄榄壳炭混合,增加土壤有机质。”他抬头看向远处的橄榄园,“安达卢西亚盛产橄榄,橄榄渣是随处可见的废料,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索菲亚的祖父胡安老人这时开口了,他拄着拐杖,指着村后的一片洼地:“以前我们种葡萄,会在地里铺一层稻草保水,还会挖‘集雨沟’收集雨水。要不我们试试在桑园里挖集雨沟,再铺一层橄榄叶?”

    苏尔玛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集雨沟能收集夏季的阵雨,橄榄叶腐烂后能变成有机肥,还能减少水分蒸发。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种上耐旱的薰衣草,形成防护带,既能阻挡风沙,又能吸引蜜蜂,改善局部小气候。”

    卓玛想起非洲用沙棘保水的经验:“我们还可以把‘星河桑’和当地的野生桑苗杂交,培育出耐旱、耐暴晒的新品种。野生桑苗在沙地里长了几百年,肯定有抗旱基因,和‘星河桑’杂交后,既能保留抗旱性,又能提高叶片产量。”

    当天下午,村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拿着铁锹,在桑园里挖集雨沟——沟深50厘米,宽30厘米,呈网状分布,能最大限度收集雨水;女人们则在橄榄园里收集橄榄渣和橄榄叶,和椰糠、蚕砂混合,制成保水有机肥;守苗爷爷和周明远在村里的空地上搭建简易组培棚,开始培育杂交桑苗;卓玛和索菲亚则在作坊里整理祖母留下的织锦工具,老旧的木质织机、铜制的绕线轴、陶制的染缸,上面都刻着摩尔时期的几何纹样,索菲亚一边擦一边流泪:“祖母教我织锦时,总说‘纹样要跟着心跳走,丝线要带着温度’,可我连合格的丝线都找不到,怎么能织出有灵魂的织锦?”

    卓玛握住她的手:“别着急,等我们种出好桑叶,养出好蚕,就能缫出好丝。到时候,我们一起把‘阿尔罕布拉织锦’的技艺找回来,还要让它和全球的桑蚕文化融合,焕发新的生机。”

    五天后,集雨沟挖好了,保水有机肥也铺在了桑园里。守苗爷爷培育的杂交桑苗也出苗了——这种新苗被命名为“地中海沙生桑”,叶片厚实,表面有一层蜡质,能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三米寻找水源。“这些幼苗已经在组培瓶里经过了干旱胁迫训练,”守苗爷爷小心翼翼地把幼苗移栽到桑园里,“就算半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浇水的问题也解决了,卡米拉联系当地的环保组织,调来几台太阳能滴灌设备,利用地中海充足的阳光发电,每天定时给桑苗浇水,既节省水源,又能精准供水。索菲亚的弟弟马里奥是个大学生,学的是农业技术,一开始对种桑养蚕不以为然,看到太阳能滴灌设备后,主动过来帮忙:“这个设备能精准控制浇水量,还能监测土壤湿度,太先进了!我可以帮你们编程,根据桑苗的生长阶段调整浇水时间。”

    一周后,“地中海沙生桑”的幼苗长出了新的叶片,蜡质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看起来精神抖擞。索菲亚每天都去桑园查看,记录桑苗的生长情况,还学着用手机把数据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马里奥则成了桑园的“技术总监”,每天调试滴灌设备,还利用专业知识,给桑苗做了生长曲线分析,帮助守苗爷爷调整培育方案。

    “该养蚕了!”守苗爷爷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笑着说。索菲亚立刻拿出祖母留下的蚕卵,这些蚕卵是褐色的,比普通蚕卵更小、更坚硬。“祖母说,这是摩尔时期流传下来的‘地中海蚕’,只吃当地的桑叶,缫出的丝带着淡淡的橄榄香。”她小心翼翼地把蚕卵放在铺着桑叶的竹篮里,放在温暖的作坊里。

    三天后,蚕卵孵化了,黑色的蚁蚕像细小的芝麻,慢慢爬到桑叶上,开始啃食。索菲亚和村里的几个年轻女孩一起,每天清晨去桑园采摘带露的桑叶,喂养蚕宝宝。胡安老人则在一旁指导:“喂蚕要‘三净’——叶净、盒净、手净,桑叶要撕成小块,不能有露水,不然蚕宝宝会拉肚子。”

    蚕宝宝长得很快,从黑色的蚁蚕长成了白白胖胖的熟蚕,身体上泛着淡淡的光泽。索菲亚按照祖母的方法,在作坊里砌了一个小火炉,上面放着陶制的煮茧锅,锅里的水保持着微沸的状态。“缫丝的水温很关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她一边煮茧一边说,“祖母说,水温要像弗拉门戈舞者的体温,这样缫出的丝才够柔、够亮。”

    卓玛在一旁帮忙,看着索菲亚熟练地抽出蚕丝,绕在绕线轴上,蚕丝像银色的线,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果然带着淡淡的橄榄香。“太神奇了!”卓玛忍不住赞叹,“这种丝既有桑丝的柔软,又有橄榄的清香,用来织锦肯定特别美。”

    索菲亚的眼睛亮了:“我们可以把‘阿尔罕布拉织锦’的摩尔几何纹样,和全球桑蚕文化的符号结合!比如在织锦上绣上‘地中海沙生桑’、藏北的雪山、非洲的沙棘、塔希提的雨林,让古丝路的两端在织锦上相遇。”

    马里奥这时插了一句:“我可以用3D建模技术,把摩尔纹样和现代设计结合,设计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图案。”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了自己设计的图案——摩尔几何纹样的中心,是一株“全球混种桑苗”,周围环绕着各个地区的桑蚕文化符号,既传统又现代。

    接下来的日子里,索菲亚和村里的年轻女孩们一起,开始织新的“阿尔罕布拉织锦”。她们用“地中海蚕”缫出的丝做经线,用各地的彩色桑丝做纬线——藏北的雪莲花粉染的粉色、非洲的沙棘染的黄色、塔希提的蓝莓染的蓝色,还有安达卢西亚的石榴皮染的红色。织机的梭子在丝线间穿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地中海的海浪声,又像弗拉门戈舞者的脚步声。

    卡米拉则把织锦的制作过程拍下来,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地中海蚕”的养殖方法、缫丝的水温控制、织锦的纹样设计,让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习。艾拉看到视频后,立刻联系了索菲亚:“‘丝路印记’品牌想和你们合作,推出‘地中海丝路系列’织锦,把它放在全球门店销售,还要在米兰时装周上展示。”

    一个月后,第一批新的“阿尔罕布拉织锦”织好了。织锦的底色是温润的米白色,上面用彩色丝线绣着“全球混种桑苗”和各个地区的桑蚕文化符号,摩尔几何纹样穿插其间,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气息。胡安老人看着织锦,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和你祖母织的一样美,不,比她织的更美!因为它连接了全世界。”

    为了庆祝,村民们在村里举办了一场“地中海桑蚕文化节”,邀请了附近城镇的居民和游客。大家穿着弗拉门戈服饰,围着桑园跳舞,索菲亚和年轻女孩们展示缫丝和织锦技艺,马里奥则用无人机拍摄桑园的全景,直播给全球的桑蚕匠人看。游客们纷纷购买织锦的小件产品,比如钱包、围巾、挂饰,大家都说,这是“带着地中海阳光和全球温度的礼物”。

    支援队准备离开的那天,索菲亚送给每个人一幅小型的“阿尔罕布拉织锦”,上面绣着各自家乡的桑蚕文化符号——苏尔玛的织锦上是安第斯的驼羊和桑苗,卓玛的是藏北的雪山和桑园,守苗爷爷的是各种混种桑苗,卡米拉的是“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的图标,周明远的是土壤检测仪和滴灌设备。“这是我们一起织的,”索菲亚说,“它代表着地中海和全球的桑蚕之约,以后,我们会把‘阿尔罕布拉织锦’带到全世界,也会邀请更多匠人来安达卢西亚,一起探索桑蚕文化的更多可能。”

    车子驶离村庄时,村民们在村口挥手送别,手里挥舞着彩色的桑丝围巾,索菲亚和马里奥站在老橄榄树下,大声喊:“明年夏天,我们的桑园会结满桑果,到时候请你们来参加‘地中海丝路桑蚕论坛’,一起讨论桑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回到藏北后,卓玛把索菲亚送的织锦挂在了“桑蚕文化展览馆”的显眼位置,旁边标注着“地中海与全球的桑蚕交响”。守苗爷爷则把“地中海沙生桑”的幼苗放进了“全球混种桑苗”展示架,旁边写着“伊比利亚半岛特有品种,耐旱耐暴晒,适应沙质土”。

    苏尔玛在航海日记里写下了新的一页:“从陆上丝路的撒马尔罕到海上丝路的安达卢西亚,从雪域高原到地中海沿岸,桑苗像一位跨越山海的使者,把不同地域的文化连接在一起。‘阿尔罕布拉织锦’的丝线,既承载着摩尔时期的古老智慧,又融入了全球桑蚕文化的现代元素——这就是‘丝路织星河’的真谛,它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让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

    这天晚上,卓玛收到了索菲亚发来的视频:桑园里,“地中海沙生桑”已经长到了一人高,叶片繁茂,马里奥正在给桑苗浇水,索菲亚和年轻女孩们在作坊里织着新的织锦,视频的最后,索菲亚手里拿着一串用桑果做的项链,上面挂着一个小小的“全球混种桑苗”吊坠。“我们已经成立了‘阿尔罕布拉桑蚕工坊’,”索菲亚的声音里满是喜悦,“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习织锦,我们的织锦已经卖到了十个国家。明年,我们还想和中国的丝绸匠人合作,把‘阿尔罕布拉织锦’和苏绣结合,创造出更美的作品。”

    卓玛把视频投影在展览馆的墙上,来参观的孩子们围着屏幕,指着视频里的桑园和织锦,兴奋地说:“卓玛姐姐,地中海的桑苗好厉害啊!我们以后能去那里看看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