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62大乾秋深:帝后携子御园记

362大乾秋深:帝后携子御园记

    初秋的大乾宫御园,晨露已晞,金桂开得正盛,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踩过去便沾了满鞋甜香。风染霜坐在澄瑞亭里,手里捧着一卷新修的《大乾农政全书》,身旁立着的少年身姿挺拔,青色锦袍衬得他眉眼清俊——正是年已十六的风澈。

    他没像幼时那样追蝶嬉闹,只垂眸看着亭外的桑田,那是去年慕容冷越特意让人在御园开辟的,供他研习农桑之用。“母后,今年江南的桑苗收成极好,儿臣看了地方奏报,说是比去年增产三成。”风澈的声音已褪去稚气,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朗,却仍习惯在风染霜面前放缓语调,“儿臣想着,待下月秋狩结束,便去江南实地看看,也好把御园桑田的培育法子教给当地农户。”

    风染霜抬眸,望着儿子轮廓分明的侧脸——这张脸像极了慕容冷越,却又带着她眼底的温润。她伸手拂去风澈肩头一片飘落的银杏叶,指尖触到他锦袍的纹路,那是她亲自选的料子,暗纹是缠枝桑苗,寓意“劝农兴桑”。“你有这份心,母后很是欣慰。”她轻声道,“只是江南路远,秋日多雨,你要多带些御寒的衣物,遇事多与随行的大臣商议,莫要像幼时那般莽撞。”

    “儿臣省得。”风澈笑着点头,目光落在风染霜鬓边的珍珠钗上,那钗子还是他十岁时,慕容冷越为风染霜庆生所赠,如今戴在她发间,依旧衬得她肤若凝脂,“对了母后,儿臣让人在亭边种的素心腊梅,已经冒新芽了,再过两月,您坐在亭里就能闻见花香,比去年江南运来的那几株长势还好。”

    风染霜心头一暖——她去年随口提了句“素心腊梅清冽,适合冬日赏玩”,竟被儿子记在了心上。她正想说些什么,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龙涎香的气息随着秋风漫过来,不用回头,便知是慕容冷越。

    “你们母子俩聊什么,这么开心?”慕容冷越的声音带着朝堂上少有的温和,他走近亭中,玄色常服上绣着暗金龙纹,腰间玉带是新制的,上面的玉佩是风澈亲手打磨的和田玉,刻着“国泰民安”四字。他自然地坐在风染霜身侧,目光掠过风澈,眼底是帝王对储君的期许,也藏着父亲对儿子的柔意,“方才在御书房,还听李总管说,澈儿为了江南桑苗的事,熬到了子时?”

    风澈闻言,略有些赧然:“父皇,儿臣只是想把农桑的章程再理得细致些,免得去了江南出疏漏。”

    “有心是好,但也要注意身子。”慕容冷越抬手,拍了拍风澈的肩,他的动作带着父亲的力道,却又刻意放轻,“朕已让人把江南漕运的卷宗整理好了,你明日去御书房取,里面有去年漕运的损耗记录,还有今年新定的‘漕粮换桑苗’政策,你带去江南,也好参考着推行。”

    “谢父皇。”风澈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而恭敬,却又带着几分亲近——这是慕容冷越教他的,“君臣有别,父子有亲”,在御书房是储君与帝王,在御园便是父子。

    亭外的桑田里,几个宫人正在采摘桑叶,动作轻柔,怕伤了枝干。风澈指着桑田,对慕容冷越道:“父皇,儿臣昨日试验了新的养蚕法子,用温水浸蚕卵,再用桑汁拌饲料,蚕宝宝长得比寻常快三成,结的茧也更厚实。等儿臣从江南回来,便把这法子推广到民间,既能提高蚕丝产量,也能让农户多些收入。”

    慕容冷越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桑田里的桑叶翠绿繁茂,阳光洒在叶片上,泛着莹润的光。他想起风澈幼时,也是这样拉着他的手,指着御园的桑苗问“父皇,桑苗能结出金子吗”,如今少年已能独当一面,为江山民生思虑。“好,”他颔首,语气里满是赞许,“朕已让工部准备了蚕种和桑苗,你带去江南,若是试验成功,便在全国推广。”

    风染霜看着父子俩讨论政事,眉眼间满是笑意。她起身走到亭边,折下一枝开得最盛的桂花,递到风澈面前:“你幼时总说,要摘最香的桂花给母后,如今长大了,倒忘了?”

    风澈接过桂花枝,凑近鼻尖轻嗅,熟悉的香气让他想起幼时的模样——那时他踮着脚够不到花枝,还是慕容冷越抱着他,让他亲手摘下花瓣。“儿臣没忘。”他笑着,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打开来,里面是一枚小巧的玉簪,簪头是用羊脂玉雕的桂花,栩栩如生,“儿臣在江南采买的玉料,让匠人照着御园的桂花雕的,母后戴在发间,比真桂花还好看。”

    风染霜接过玉簪,指尖抚过温润的玉面,心头暖得发颤。她抬手,让风澈为她戴上——少年的动作轻柔,比宫人还细心,玉簪插在发间,与珍珠钗相映成趣,恰好衬得她温婉雅致。

    慕容冷越看着这一幕,眼底的柔意几乎要溢出来。他起身走到风染霜身边,自然地扶着她的腰,指尖隔着宫装,能感受到她腰身的纤细。“时候不早了,该回宫用早膳了。”他轻声说,“御膳房做了你爱吃的蟹粉小笼,还有澈儿喜欢的翡翠烧卖,另外备了莲子羹,是用你前日让人从江南运来的湘莲做的。”

    “好。”风染霜应着,伸手挽住慕容冷越的臂弯,又看向风澈,“走吧,你父亲今日特意让御膳房多做了几样你爱吃的,再不吃,就要凉了。”

    风澈跟在父母身后,看着他们相携的背影——玄色与淡紫的衣摆交织,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落下班驳的光影。他忽然想起幼时,也是这样牵着父母的手,在御园里追蝴蝶、摘桂花,如今虽已长大,可这样的时光,依旧让他觉得温暖。

    回宫的路上,慕容冷越忽然开口,问风澈:“明日朝会,朕打算让你奏报江南农桑的计划,你可有准备?”

    “儿臣已备好奏疏,”风澈道,“儿臣打算先奏报御园桑田的培育成果,再提出去江南考察的计划,最后奏请推广新的养蚕法子,还请父皇指点。”

    慕容冷越颔首:“奏疏要简明扼要,朝堂上的大臣多关注漕运与边防,你要把农桑与民生的关系说清楚,让他们明白,农桑兴,则百姓安,百姓安,则社稷稳。”他顿了顿,又道,“你母后常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要记住,不管是农桑还是漕运,最终都是为了百姓,切不可本末倒置。”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风澈躬身应道,目光落在路边的桑田上——那些桑苗郁郁葱葱,像极了大乾的江山,在父母的守护下,在他的努力下,正朝着繁盛的方向生长。

    到了长乐宫,御膳房的早膳已经摆好了。蟹粉小笼冒着热气,翡翠烧卖透着翠绿,莲子羹盛在白瓷碗里,莲子饱满,汤汁清甜。风染霜坐下后,慕容冷越亲自为她夹了一个蟹粉小笼,又给风澈夹了一个翡翠烧卖:“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风澈拿起筷子,小口吃着烧卖,忽然想起什么,对风染霜道:“母后,儿臣昨日让人从江南运来的湘莲,除了做莲子羹,还能做莲蓉酥,等儿臣从江南回来,便亲手做给您吃。”

    风染霜笑着点头:“好,母后等着。”她看向慕容冷越,眼底满是欣慰,“你看,这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知道疼人了。”

    慕容冷越握住风染霜的手,掌心的温度传过来,带着安定人心的力量:“都是你教得好。”他看向风澈,语气里满是期许,“澈儿,你是大乾的储君,将来要担起江山社稷的重任,但也别忘了,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不管你在江南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写信回来,父皇和母后永远支持你。”

    风澈放下筷子,郑重地躬身行礼:“儿臣定不辱使命,不负父皇母后的期望,不负大乾的百姓。”

    秋日的长乐宫,暖意融融。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三人身上,落在桌上的早膳上,落在风染霜发间的玉簪上,晃出细碎的光。风染霜看着眼前的夫君与儿子,心头满是安稳——慕容冷越肩上的江山很重,风澈未来的担子也不轻,但只要他们一家人同心同德,大乾的江山,定会如御园的桑苗般,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饭后,风澈要去御书房整理奏疏,慕容冷越陪着风染霜在宫中小坐。风染霜靠在慕容冷越肩头,轻声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澈儿就长大了,还记得他小时候,总缠着你抱,哭着闹着要抓蝴蝶,如今却能独当一面了。”

    慕容冷越轻轻拍着她的背,语气温柔:“孩子总要长大,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铺路,让他走得更稳。”他顿了顿,又道,“等澈儿从江南回来,我们便为他选一门亲事,要选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的姑娘,既能辅佐他,也能陪他走过往后的日子。”

    风染霜点头,眼底满是期许:“好,我们一起选,定要让澈儿娶个称心如意的媳妇,让长乐宫更热闹些。”

    窗外的桂花还在香,宫里的时光慢慢走。风染霜知道,慕容冷越肩上的江山很重,风澈未来的担子也不轻,但只要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哪怕是寻常的早膳,寻常的御园散步,也足以抵得过世间所有的繁华,也足以支撑着他们,守护好大乾的万里河山,守护好这满宫的温暖与安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