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63大乾秋深:江南归雁伴君心

363大乾秋深:江南归雁伴君心

    长乐宫的铜铃在秋风里轻晃,叮当作响时,宫门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风染霜正坐在窗边整理风澈的旧物——一本泛黄的《农桑辑要》,扉页上还留着少年时歪歪扭扭的批注,她指尖刚触到“桑苗喜温”四字,就听见宫人来报:“皇后娘娘,太子殿下从江南回来了!”

    她立刻起身,裙摆扫过铺在榻上的素色丝绸——那是风澈走前特意让绣娘给她做的,说江南潮湿,素绸透气。刚走到殿外,就看见玄色龙旗旁,一身青色锦袍的风澈翻身下马,肩上还沾着江南的水汽,鬓边别着一朵风干的蓝印花,是江南农户常戴的样式。

    “母后!”风澈的声音比去时更沉稳,却依旧带着见到亲人的雀跃,快步上前扶住她的胳膊。风染霜摸了摸他的手背,果然带着江南秋日的微凉,立刻拉着他往殿内走:“路上累了吧?御膳房温着你爱喝的莲子羹,还有你说的江南糖粥,快进去暖暖身子。”

    慕容冷越这时也从御书房过来了,玄色常服上还带着墨香,见风澈回来,原本紧绷的眉梢松了些,却还是板着脸问:“江南的事办得如何?桑苗推广有没有遇到阻碍?”

    风澈笑着躬身行礼,从袖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奏疏,封皮上沾着些许泥点——那是他在桑田考察时不小心蹭到的:“父皇放心,儿臣幸不辱命。江南三州的桑苗已全部补种完毕,新的养蚕法子也教会了农户,今年的秋茧产量,比去年预计的还要多四成。”他翻开奏疏,指着其中一页,“您看,这是苏州农户王阿公的收成记录,他家原本只有两亩桑田,用了御园的培育法子后,不仅扩种到五亩,还带动了村里十户人家一起种桑,如今家家户户都能靠蚕丝添些收入。”

    慕容冷越接过奏疏,指尖拂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有风澈的批注,也有农户的签名,甚至还有几个稚嫩的手印——风澈说过,那是王阿公的小孙子,非要跟着一起记录。“做得好。”他抬头看向风澈,眼底的赞许藏不住,“朕就知道,你去江南,定能把事办好。”

    风染霜这时端来一碗热莲子羹,递到风澈手里:“快趁热喝,你走时说江南的莲子不如宫里的糯,御膳房特意用了湘莲,你尝尝是不是你喜欢的味道。”风澈接过碗,小口喝着,莲子的甜糯在舌尖散开,和他在江南农户家喝的粗茶淡饭不同,却同样暖到心底。

    “母后,儿臣在江南带了些东西回来。”风澈放下碗,从随行的木箱里取出一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几株带着根须的桑苗,叶片翠绿,比御园的桑苗更小巧,“这是江南农户培育的‘矮脚桑’,不用搭架子,适合北方的小院种植,儿臣想着,若是能在北方推广,寻常百姓家也能种桑养蚕,多些营生。”

    风染霜凑过去看,桑苗的根系很发达,上面还沾着江南的黑土:“这桑苗看着就精神,你路上是怎么护着的?没被冻着吧?”风澈笑着说:“儿臣用棉絮裹了三层,还特意让车夫走得慢些,每天都浇水,一点没受损。明日儿臣就把它种在御园的桑田里,试试能不能适应北方的气候。”

    慕容冷越这时开口:“明日朝会,你把这桑苗带去,让大臣们也看看。有些老臣总说推广农桑费钱费力,如今有了这‘矮脚桑’,百姓自家就能种,既不用朝廷拨款,还能增加赋税,看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风澈点头:“儿臣也是这么想的。这次从江南回来,儿臣还带了王阿公做的蚕丝被,又轻又暖,儿臣想着,明年冬日,可以让工部照着这个样子,给边关的士兵做些蚕丝袄,比棉袄轻便,还更御寒。”他说着,又从木箱里取出一床叠得整齐的蚕丝被,白色的蚕丝像云朵一样柔软,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光泽。

    风染霜伸手摸了摸,蚕丝细腻,比宫里的云锦还要柔:“王阿公的手艺真好,这被子盖着,定能暖到心里。”她忽然想起什么,对风澈道:“你在江南这些日子,有没有受委屈?听李总管说,你上个月淋雨生了病,现在身子好些了吗?”

    风澈愣了愣,随即笑着摇头:“母后放心,儿臣就是小风寒,喝了农户家的姜汤就好了。那几日江南下大雨,桑田快被淹了,儿臣和农户们一起挖水渠,不小心淋了雨,不过还好,桑田没受损,也算值得。”

    慕容冷越闻言,眉头又皱了起来:“下次遇到这种事,先顾着自己的身子,桑田没了可以再种,你若是出了差错,谁来担起农桑推广的担子?”话里带着责备,语气却满是关切。风澈知道父皇是担心自己,连忙应道:“儿臣知道了,下次定不会再这么莽撞。”

    晚饭时,长乐宫的桌上摆满了风澈爱吃的菜——翡翠烧卖、蟹粉小笼,还有江南的醉蟹,是御膳房特意照着江南的做法做的。风染霜不停地给风澈夹菜,慕容冷越也偶尔给风澈添一勺汤,一家三口围坐在桌前,像寻常百姓家一样,聊着江南的趣事。

    “儿臣在江南时,还遇到一件趣事。”风澈咽下嘴里的烧卖,笑着说,“有个农户家的孩子,才五岁,就会帮着喂蚕宝宝,还知道蚕宝宝不能吃带水的桑叶。他说,等他长大了,也要像太子殿下一样,种桑养蚕,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风染霜闻言,眼眶微微发热:“这孩子有志气,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慕容冷越也点头:“百姓心里都有杆秤,你为他们做了实事,他们自然记在心里。这就是‘民为贵’的道理,你要永远记住。”

    饭后,风澈陪着帝后在御园散步。秋日的御园,银杏叶黄了,桂花还在香,风澈之前种的素心腊梅,已经冒出了小小的花苞。“母后,您看,这腊梅下个月就能开了,到时候您坐在澄瑞亭里,就能闻见花香。”风澈指着腊梅,语气里满是期待。

    风染霜笑着点头:“好,到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就在亭里赏梅,喝热茶,再听你说江南的故事。”慕容冷越牵着风染霜的手,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道:“澈儿,你今年已经十六了,按大乾的规矩,也该考虑婚事了。你在江南有没有遇到心仪的女子?若是有,父皇和母后都支持你。”

    风澈愣了愣,脸颊微微泛红:“父皇,儿臣现在只想把农桑推广的事办好,婚事的事,还想再等等。”他顿了顿,又道:“若是将来要选,儿臣想选一个懂农桑、能和儿臣一起为百姓做事的女子,就像母后辅佐父皇一样,能陪在儿臣身边,一起守护大乾的百姓。”

    风染霜闻言,心里满是欣慰:“好,母后懂你。婚姻大事,急不得,我们会慢慢帮你找,定要找个和你心意相通的姑娘。”慕容冷越也点头:“你有这份心就好,父皇不会逼你,只是要记得,不管什么时候,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三人走到桑田边,风澈蹲下身,仔细查看御园桑苗的长势,手指拂过叶片,像在抚摸珍宝。“父皇,母后,儿臣打算下个月去北方考察,看看‘矮脚桑’能不能在北方种植。若是可以,就把它推广到北方的农户家,让北方的百姓也能靠种桑养蚕添些收入。”

    慕容冷越点头:“好,你想去就去,父皇会让工部给你准备好所需的物资,再派几个懂农桑的大臣跟着你,遇事也好有个商议。”风染霜则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里面是一枚平安扣,用和田玉做的,上面刻着桑苗的图案:“这是母后给你求的平安扣,你带着它去北方,就像母后陪在你身边一样,一定要平安回来。”

    风澈接过平安扣,紧紧握在手里,玉的温润透过掌心传到心底:“谢母后,儿臣定不会让您和父皇担心。”

    回到长乐宫时,夜色已经深了。风染霜给风澈整理好行李,又叮嘱他明日朝会要注意的事项,慕容冷越则在一旁看着,偶尔补充几句。风澈看着父母关切的眼神,忽然觉得,不管自己长多大,在他们眼里,永远是那个需要照顾的孩子。

    “父皇,母后,儿臣先回去了,明日还要早起准备朝会。”风澈躬身行礼,转身离开时,又回头看了一眼——长乐宫的灯火亮着,像一双温暖的眼睛,目送着他。

    风染霜看着风澈的背影消失在宫道尽头,才轻轻叹了口气:“这孩子,总是这么懂事,什么事都自己扛。”慕容冷越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他是大乾的太子,将来要担起江山社稷的重任,懂事是应该的。不过你放心,有我们在,不会让他受委屈的。”

    风染霜靠在慕容冷越怀里,看着窗外的月色:“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澈儿就长大了,还记得他小时候,总缠着你抱,哭着闹着要抓蝴蝶,如今却能独当一面,去江南推广农桑,去北方考察,真是让人心疼又欣慰。”

    慕容冷越轻轻拍着她的背,语气温柔:“孩子总要长大,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铺路,让他走得更稳。等他把农桑推广的事办好,把婚事定下来,我们就能松口气了。”

    第二天朝会,风澈带着“矮脚桑”和江南的收成记录,站在朝堂上,条理清晰地汇报了江南之行的成果。那些原本反对推广农桑的大臣,看着桑苗和实实在在的收成记录,也都闭上了嘴。慕容冷越当场颁布圣旨,任命风澈为“农桑推广使”,负责在全国推广“矮脚桑”和新的养蚕法子,还拨了专款,让工部制作蚕种和桑苗培育手册,发放到各地农户手中。

    朝会后,风澈回到东宫,立刻开始整理北方考察的计划。他打开风染霜给的锦盒,看着里面的平安扣,又想起父母昨晚关切的眼神,心里满是动力。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仅是为了父皇母后的期望,更是为了大乾的百姓,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过上好日子。

    几日后,风澈再次启程,前往北方考察。风染霜和慕容冷越亲自送到宫门口,风染霜又给风澈塞了几件御寒的衣物,慕容冷越则把一枚虎符交给风澈:“拿着这个,遇到紧急情况,可调动当地的兵力,保护自己和随行的大臣。”

    风澈接过虎符,郑重地躬身行礼:“父皇,母后,儿臣定不负所托,早日完成北方的考察,推广‘矮脚桑’,让大乾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马车缓缓驶离皇宫,风澈掀开车帘,回头望去,风染霜和慕容冷越还站在宫门口,挥着手,像他小时候每次去御书房读书时一样。他心里一暖,握紧了手里的平安扣,转身对车夫道:“走吧,我们去北方,让‘矮脚桑’在北方的土地上扎根,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长乐宫里,风染霜看着风澈的马车消失在远处,心里满是牵挂。慕容冷越握住她的手,轻声道:“别担心,澈儿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我们就在宫里等着他的好消息,等着他把北方的农桑推广好,等着他回来和我们一起赏腊梅。”

    风染霜点头,目光望向北方的方向,眼底满是期许。她知道,风澈一定会不负众望,就像他在江南做得一样,把农桑推广的事办好,让大乾的江山越来越稳固,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秋日的阳光洒在长乐宫的庭院里,素心腊梅的花苞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像一个个小小的希望,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风染霜和慕容冷越相携站在庭院里,看着远方,心里满是安稳——他们知道,只要一家人同心同德,只要大乾的百姓安居乐业,这江山就会永远稳固,这温暖的日子,也会永远继续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风染霜每天都会收到风澈从北方发来的书信,里面写着他的考察进展,写着北方的风土人情,写着农户们对“矮脚桑”的期待。慕容冷越也会在御书房里,和大臣们一起商议农桑推广的后续政策,为风澈的工作提供支持。

    终于,在腊梅盛开的那天,风澈从北方回来了。他带来了好消息——“矮脚桑”在北方长势良好,已经有不少农户开始种植,明年春天就能收获第一批桑叶。风染霜和慕容冷越亲自到宫门口迎接,看着风澈风尘仆仆却满脸笑容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

    当晚,三人在澄瑞亭里赏梅,亭外的腊梅开得正盛,香气清冽。风澈给风染霜和慕容冷越讲述着北方的趣事,讲农户们如何学习种植“矮脚桑”,讲孩子们如何帮着喂蚕宝宝,讲北方的雪景如何美丽。风染霜和慕容冷越认真地听着,偶尔插几句话,亭里的笑声,和着腊梅的香气,飘得很远。

    “父皇,母后,儿臣有个想法。”风澈忽然开口,“明年春天,儿臣想在全国举办一次‘农桑节’,邀请各地的农户来京城,展示他们的桑苗和蚕丝制品,交流种植和养蚕的经验。这样既能让各地的农户互相学习,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桑的重要性,支持农桑推广的工作。”

    慕容冷越点头:“好主意,朕支持你。朕会让礼部和户部配合你,把‘农桑节’办得隆重些,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大乾重视农桑,重视百姓的生计。”

    风染霜也笑着说:“到时候,母后会让御膳房做些桑果糕、蚕丝酥,招待来京城的农户,让他们在京城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风澈看着父母,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教导。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农桑节”办好,把农桑推广的工作做得更好,让大乾的百姓都能过上富足安康的日子,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不辜负大乾的江山。

    夜色渐深,澄瑞亭里的灯火依旧亮着,三人的笑声和着腊梅的香气,在长乐宫的庭院里回荡。风染霜知道,这只是大乾农桑事业的开始,也是风澈成长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但只要一家人同心同德,只要大乾的百姓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窗外的腊梅还在香,宫里的时光慢慢走。风染霜靠在慕容冷越怀里,看着风澈认真规划“农桑节”的样子,心里满是安稳。她知道,大乾的未来,在风澈的手里,在每一个为百姓着想的人的手里,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光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