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67大乾冬防:边关月照赤子心

367大乾冬防:边关月照赤子心

    御书房的烛火燃得正旺,映得墙上的《大乾疆域图》轮廓分明。慕容冷越立于案前,指尖按着北疆的宣化府,神色凝重如铁。兵部尚书躬身站在一旁,手里捧着边关送来的急报,声音带着几分急促:“陛下,北狄骑兵已在边境集结,约有三万余人,看阵型,似是想趁冬日黄河结冰,从宣化府突破,劫掠周边州县。”

    大将军赵烈紧随其后,双手抱拳道:“陛下,北狄素来善骑射,冬日作战更是勇猛。臣请旨,即刻率军驰援宣化府,定要将北狄骑兵挡在边境之外!”

    风澈站在慕容冷越身侧,虽身着常服,却脊背挺直,目光紧紧盯着地图上的边关防线。他虽不懂军事,却能从两人的语气中感受到局势的紧迫——宣化府正是他之前抗蝗救灾的地方,那里的桑田刚恢复生机,农户们刚过上安稳日子,绝不能让北狄的铁蹄毁了这一切。

    “赵将军急功近利了。”慕容冷越的声音沉稳,打破了御书房的紧张,“北狄此次来势汹汹,却只集结三万兵力,恐是虚张声势,想试探我大乾的边防实力。若我军贸然驰援,反倒会落入他们的圈套。”他指尖划过地图上的山脉与河流,“宣化府地势险要,有长城依托,守城将士足有一万余人,坚守十日不成问题。朕的意思是,兵分三路:一路由赵将军率领两万骑兵,从侧路迂回,切断北狄的粮草补给;一路由副将李嵩率领一万步兵,加固宣化府周边的关隘,防止北狄分兵劫掠;朕则坐镇京城,统筹全局。”

    赵烈脸色一红,躬身领旨:“陛下英明,臣遵旨!”

    风澈这时忽然开口,语气坚定:“父皇,儿臣请旨,前往宣化府劳军!”

    御书房内瞬间安静下来。慕容冷越转头看他,眼底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沉声道:“边关凶险,刀剑无眼,你从未经历过战事,去那里做什么?”

    “儿臣虽不懂军事,但宣化府的农户们与儿臣相识,儿臣去劳军,既能给守城将士鼓舞士气,也能安抚当地百姓,让他们不必惊慌。”风澈挺直脊背,目光灼灼,“再者,儿臣想亲眼看看边关的情况,学习如何统筹军需、安抚民心,将来也好为父皇分忧,为大乾守护疆土。”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农桑研究院的专家们 recently 研发出了桑木弓——用北方的‘耐寒桑’枝干制作,韧性强、射程远;还有蚕丝甲,轻便透气,防护力也不逊于铁甲。儿臣正好将这些新武器送到边关,让将士们试试效果,也算是为守城尽一份力。”

    慕容冷越盯着他看了许久,见他眼神坚定,没有半分退缩,终于点了点头:“好,朕准你去。但你要记住,到了边关,一切听从守城将领的安排,不得擅自行动;每日需给朕和你母后传信,报个平安。”他转身从墙上取下一枚玉佩,递给风澈,“这是朕的随身玉佩,你带着它,在边关可调动当地的粮草和物资,遇事也能便宜行事。”

    “谢父皇!”风澈接过玉佩,郑重地躬身行礼,指尖触到玉佩的温润,心里满是激动与责任。

    消息传回长乐宫,风染霜心里满是担忧,却也知道这是风澈成长的必经之路。她立刻让人收拾行装,不仅准备了御寒的衣物、解暑的药材,还有大量的干粮和伤药——边关条件艰苦,她要让风澈和将士们都能照顾好自己。

    “你这孩子,就是性子太急。”风染霜一边给风澈整理锦袍,一边轻声叮嘱,“到了边关,一定要听将领的话,别逞强。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别冻着;吃饭要按时,别为了忙事饿肚子。”她从袖中取出一个锦袋,里面装着晒干的桑果和桑叶茶,“这桑果能补充体力,桑叶茶能清热降火,你带着,累了就吃点、喝点。”

    风澈握住她的手,眼眶微微发热:“母后,您放心,儿臣一定照顾好自己,等击退了北狄,就回来陪您和父皇赏梅。”他从颈间取下那枚平安扣,放在风染霜手心,“这枚平安扣,儿臣暂时交给您保管,等儿臣平安回来,您再还给我。”

    风染霜紧紧攥着平安扣,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没掉下来:“好,母后等着,等你回来,就把平安扣还给你。”她转身从妆台上取下一支金簪,簪头是用赤金打造的桑苗图案,“这是你外祖父送给我的陪嫁,能驱邪避灾,你带着它,就像母后在你身边一样。”

    风澈接过金簪,郑重地插在发髻上:“儿臣一定带着它,平安归来。”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风澈就带着随行的士兵和物资,启程前往宣化府。慕容冷越和风染霜亲自送到宫门口,风染霜又塞给风澈一件厚厚的狐裘大氅:“北方比京城冷,一定要穿暖和些。”

    慕容冷越拍了拍风澈的肩,语气沉重却带着期许:“到了边关,多听、多看、多学,记住,将士们的性命比什么都重要,民心比什么都珍贵。”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风澈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宫门口的父母,挥了挥手,带着队伍朝着北方疾驰而去。

    一路向北,天气越来越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路边的草木都被冻得枯黄。风澈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看着沿途的景象——百姓们听说北狄要南下,都有些惊慌,有的甚至开始收拾行李,准备逃难。

    “停车!”风澈喝令一声,翻身下马,走到一个正在收拾行李的老农身边,语气温和地问:“老丈,您这是要去哪里?”

    老农抬起头,见是穿着锦袍的太子,连忙跪地行礼:“太子殿下!听说北狄要打过来了,我们这小地方肯定守不住,我打算带着家人去南方逃难。”

    风澈连忙扶起他,沉声道:“老丈莫怕!朝廷已经派了大军驰援边关,定能击退北狄,保护百姓的安全。您看,我这就带着新研发的桑木弓和蚕丝甲去边关,将士们有了这些新武器,定能打胜仗!”他指了指身后的马车,“这里还有很多粮草和伤药,足够守城将士和百姓们用了。”

    老农看着马车上的物资,又看了看风澈坚定的眼神,心里的惊慌渐渐消散:“太子殿下,您说的是真的?我们真的不用逃难了?”

    “千真万确!”风澈点头,“我以太子的身份向您保证,定会守住边关,守住百姓的家园!”他立刻让人召集沿途的百姓,大声说道:“乡亲们,朝廷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赵将军率领的骑兵已经迂回包抄,切断了北狄的粮草;李副将率领的步兵正在加固关隘,守住防线;我带来了新的武器和充足的物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北狄,保住我们的家园!”

    百姓们听了,都纷纷放下行李,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大声喊道:“太子殿下,我们也想为守城出份力!我们可以去边关帮忙运送粮草、照顾伤员!”

    “好!”风澈点头,“愿意出力的乡亲们,都可以跟我一起去宣化府,朝廷会给大家发放口粮和工钱,等击退了北狄,还会给大家记功!”

    一路上,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队伍,有的推着小车运送物资,有的背着药箱准备照顾伤员,有的甚至带来了自家的桑木,想给将士们制作更多的桑木弓。风澈看着这支越来越庞大的队伍,心里满是感动——民心所向,便是胜利的底气。

    五天后,风澈终于抵达宣化府。守城将领王将军早已在城门等候,见风澈带着庞大的队伍和充足的物资赶来,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太子殿下,您可来了!将士们听说您要来劳军,都士气大振!”

    风澈翻身下马,和王将军一起走进城门。宣化府的城墙上,将士们严阵以待,手中的武器闪着寒光,眼神坚定。城楼下,百姓们正在忙着运送粮草、搭建伤兵营,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王将军,目前边关的情况如何?”风澈边走边问。

    王将军沉声道:“北狄的骑兵已经在城外十里处安营扎寨,昨日还派了小股骑兵前来试探,被我们击退了。不过他们的骑兵机动性强,我们防守起来有些吃力。”

    风澈点头:“我带来了桑木弓和蚕丝甲,你立刻让人分发给将士们,让他们熟悉新武器的用法。另外,我带来了很多百姓,他们可以帮忙运送粮草、照顾伤员,你安排人给他们分配任务。”

    “是,太子殿下!”王将军立刻下去安排。

    风澈来到城墙上,望着城外的北狄军营,帐篷连绵起伏,旗帜飘扬。他拿起一把桑木弓,试着拉了拉,桑木的韧性很好,拉力十足,比普通的弓箭射程更远。“好弓!”他赞叹道,“有了这桑木弓,我们的将士在城墙上就能射杀城外的北狄骑兵,让他们无法靠近城墙。”

    旁边的将士接过桑木弓,试着射了一箭,箭头精准地落在城外百米处的靶心,引得周围的将士们纷纷喝彩。“太子殿下,这桑木弓真是厉害!比我们之前用的弓箭射程远了三成,杀伤力也更强!”

    风澈又让人拿出蚕丝甲,分给将士们:“这蚕丝甲轻便透气,防护力也不逊于铁甲,将士们穿着它守城,既能灵活作战,又能减少伤亡。”

    将士们穿上蚕丝甲,试着活动了一下,果然比铁甲轻便许多,纷纷赞不绝口:“太子殿下,有了这些新武器,我们定能击退北狄!”

    当天晚上,风澈在军营里举办了劳军宴。帐篷里,将士们围着篝火,喝着酒、吃着肉,脸上满是笑容。风澈端着酒碗,走到将士们中间,大声说道:“将士们,你们为了守护大乾的疆土、守护百姓的家园,日夜坚守在边关,辛苦了!我敬大家一碗,愿我们齐心协力,击退北狄,早日凯旋!”

    “愿齐心协力,击退北狄,早日凯旋!”将士们纷纷端起酒碗,一饮而尽,士气高昂。

    宴后,风澈和王将军一起查看伤兵营。伤兵营里,医护人员正在给伤员换药,百姓们端着热水、拿着干粮,照顾着伤员。一个腿受了伤的年轻将士看到风澈,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风澈连忙按住他:“不必多礼,好好养伤。”

    “太子殿下,”年轻将士眼眶通红,“我没事,只要能击退北狄,这点伤不算什么!等我的伤好了,我还要上战场,杀更多的北狄骑兵!”

    风澈心里一暖,从袖中取出一块桑果糕,递给年轻将士:“吃点东西,补充体力。好好养伤,战场上还需要你这样的勇士。”

    接下来的几天,北狄多次派骑兵攻城,都被守城将士用桑木弓和蚕丝甲击退。桑木弓射程远、杀伤力强,北狄骑兵还没靠近城墙,就被射杀了不少;蚕丝甲则保护了将士们的安全,减少了伤亡。百姓们也全力支持,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粮草和物资送到城墙上,伤兵营里的伤员也得到了悉心照顾,很多伤员很快就康复,重新回到了战场上。

    风澈每天都在城墙上和将士们一起守城,学习如何指挥作战、如何调配物资、如何安抚民心。他从一开始的生疏,渐渐变得熟练,王将军也对他越来越佩服:“太子殿下,您虽然没有上过战场,却很有军事天赋,而且懂得体恤将士、安抚民心,将来定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风澈笑着摇头:“我只是跟着王将军学习而已。真正厉害的是将士们和百姓们,没有他们的齐心协力,我们不可能守住宣化府。”

    第十天,赵将军传来消息,他率领的骑兵已经成功切断了北狄的粮草补给,北狄的军营里已经出现了粮草短缺的情况。慕容冷越也传来圣旨,让王将军和风澈趁势反击,击退北狄。

    风澈和王将军立刻制定了反击计划:“北狄粮草短缺,士气低落,我们今夜三更时分,兵分两路,一路从城门正面出击,一路从侧门迂回,前后夹击,定能一举击溃北狄!”

    深夜,宣化府的城门悄悄打开,将士们穿着蚕丝甲,拿着桑木弓,悄悄向城北狄军营摸去。风澈也跟着将士们一起出击,他虽然不懂武功,却拿着火把,走在队伍的前面,为将士们照亮道路。

    到了北狄军营外,王将军一声令下,将士们立刻发起了进攻。桑木弓射出的箭矢像雨点一样落在北狄军营里,北狄士兵毫无防备,纷纷被射杀。城门正面的将士们也发起了冲锋,喊杀声震天动地。

    北狄首领见大势已去,带着残部仓皇北逃。将士们乘胜追击,斩杀了不少北狄士兵,缴获了大量的马匹和物资。

    天亮时,反击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宣化府的城墙上,将士们举起武器,欢呼雀跃;百姓们也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胜利。风澈站在城墙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战事,第一次为守护大乾的疆土出了力。

    他立刻让人给京城送信,向慕容冷越和风染霜报捷。信中,他详细描述了战事的经过,称赞了将士们的英勇和百姓们的支持,也感谢了父皇母后的信任和支持。

    几天后,慕容冷越的圣旨传到了宣化府,表彰了守城的将士和百姓,封王将军为镇北侯,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土地;对参与守城的百姓,也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和记功。圣旨中,还特别表扬了风澈:“太子风澈,临危受命,前往边关劳军,带来新武器、凝聚民心,为击退北狄立下大功,特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回京后另行嘉奖。”

    风澈看着圣旨,心里满是激动。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的表彰,更是对他成长的认可。

    又过了几天,风澈处理完边关的后续事宜,准备启程回京。宣化府的将士和百姓们纷纷来到城门口送行,有的将士捧着缴获的北狄弯刀,送给风澈作为纪念;有的百姓捧着自家做的桑果糕和蚕丝帕,感激地说:“太子殿下,谢谢您守护了我们的家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风澈接过礼物,向将士们和百姓们躬身行礼:“守护大乾的疆土、保护百姓的家园,是我应该做的。感谢将士们的英勇作战,感谢百姓们的全力支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