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邮递员的自行车铃铛声打破了午后的沉闷。他站在杜家院门口,高声喊道:“杜瑜的录取通知书!”
杜母正在厨房和面,听到喊声,手上的面粉都来不及拍,跌跌撞撞跑出去,颤抖着接过那封薄薄的信封。她盯着信封上烫金的大学校徽,眼泪“啪嗒”砸在上面。
杜瑜成了杜家第一个大学生。
消息传开,村里人纷纷上门道贺。杜母笑得合不拢嘴,可一转身,就听见杜军的老婆在屋里摔盆砸碗:“家里穷得叮当响,还供大学生?我的儿女喝西北风去?”
杜母推门进去,正看见李瑛扯着杜军的衣领哭闹:“你要是敢拿钱给你妹读书,咱俩就离婚!”
“抚养你的儿女是你该操心的事。”杜母冷冷道,“阿瑜是我的女儿,我供她读书,与你何干?”
李瑛被噎得脸色铁青,从此连表面的和睦都懒得维持,整日在家里撒泼打滚,骂骂咧咧。气不顺时,连安安都成了她的出气筒。
那天,三个孩子在院里玩闹,不小心撞倒了酒柜,“砰”的一声,酒瓶碎了一地。
李瑛闻声冲出来,厉声问:“谁干的?”
娇娇和弟弟怯怯地指了指安安。
安安站在原地,小脸绷得紧紧的,一言不发。李瑛抄起扫帚就往她身上抽,边打边骂:“有娘生没娘养的东西!白吃白喝还祸害人!”
安安被打得踉跄,突然蹦出一句:“日你妈!”
——这是跟村里那个叫杜欣的女孩学的。那女孩八岁了,被惯得无法无天,总欺负安安,骂她是“婊子养的”、“日你妈”。安安和她体型相差悬殊,只能护着弟弟妹妹逃跑,没想到今天情急之下脱口而出。
李瑛瞬间暴怒,一脚踹在安安胸口。杜军慌忙来拦,却被李瑛连抓带挠,娇娇和弟弟吓得哇哇大哭。
“我今天就替你妈好好教训你!”李瑛揪着安安的头发往墙上撞。
杜母回来时,看见安安鼻青脸肿地缩在墙角,顿时心如刀绞。可她知道,替安安出头只会让家里鸡犬不宁,最终只能搂着外孙女默默流泪。
夜里,她再次拨通了杜若的电话。
电话那头长久的沉默后,杜若轻声说:“妈,阿瑜的生活费我来给。我每个月也会寄钱给李瑛,请她……高抬贵手。”
为了凑够杜瑜的学费,杜母开始起早贪黑地卖菜。
每天凌晨四点,她就拉着架子车出发,走六公里山路到县城集市。她的菜总是第一个被抢光——便宜又新鲜。下午,她又顶着烈日挨家挨户卖西瓜。
那天,杜母正吃力地拉着满车西瓜爬坡,突然暴雨倾盆。架子车在泥泞中打滑,千斤重的西瓜像野兽般拖着她往后坠。
“松手!快松手!”路人大喊。
杜母咬着牙,最终还是松开了肩上的绳索。西瓜像逃命的兔子,咕噜噜滚下山坡,架子车歪在路边,车轮深陷泥坑。
她呆呆站在雨里,抹了把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回到家,安安扑上来抱住她的腿。杜母挤了羊奶,煮沸以后晾凉给孙子喝,安安眼巴巴地盯着,等他喝饱了,最后一口递给安安。安安仰头喝了,舔了舔嘴,发出满足的吧唧声。杜母又倒了半瓶水晃了晃,安安照样喝得香甜。
杜母喂了猪和骡子,开始和面做饭,安安寸步不离。
杜母炒菜的时候,安安就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照亮她红扑扑的小脸。
2003年9月,杜瑜终于踏进大学校园。
贫困像块显眼的补丁,贴在她身上。室友们讨论新款包包时,她只能低头搓洗发白的牛仔裤;食堂打饭,她永远选最便宜的土豆丝。
“姐,她们都看不起我……”深夜的电话里,杜瑜泣不成声。
杜若连夜裁剪了一条上海最流行的碎花连衣裙寄去。此后每逢换季,包裹里总有新衣:牛仔外套、荷叶边衬衫、及膝套裙……都是她照着雇主家小姐的款式做的。
“抬头走路,”杜若在信里写,“咱们不比任何人差。”